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代的江南時期,農業爲何能得到快速發展?

明代的江南時期,農業爲何能得到快速發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農業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明朝時期,農業的精細化程度加深,傳統農業發展定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明代時期,我國人口膨脹,人地矛盾激化,在“經世致用”思想的指導下,農業快速發展,傳統農業的發展迎來了繁榮發展時期。

明代時期江南地區又是我國經濟的中心,江南地區人口繁多,水田和棉桑發達。這一時期的江南地區文教鼎盛,江南地區的文人和官員的數量十分多。

他們立足自己的家鄉,或進行地方性農書的寫作,或以自己的興趣爲導向進行專著類的農書寫作。地方性農書的大量出現,是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在全國範圍內趨於精細化的標誌。

農學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明代江南地區的農業相比於前代有了很多進步和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農產品商業化比重增加。

同時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地矛盾尖銳。在這些背景情況下就造就了江南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繁榮局面。

明代的江南時期,農業爲何能得到快速發展?

一、明代江南地區農業發展概況

1、稻作農業的發展

明代江南地區農業發展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從原來的糧食輸出區變成了輸入區,從朱元時期的“蘇湖熟,天下熟”變成明清時期的“湖廣熟,天下足”。

造成這種變化的一個原因就是江南地區人口的增加,導致糧食需求變多,如果本地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其需要的話,就必須從外地調入糧食。

造成變化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江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在耕地總面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人口的增加勢必會導致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

明朝時期,隨着多熟制的發展,我國肥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於是農民們廣開肥源,注意肥料的保存和積制。

2、耕作制度的變化

在明代中後期,農業經營方面最爲顯著的進步是一些地區發生了從糧食作物種植向經濟作物種植的轉變。由於經濟作物種植的增加,導致了耕作制度發生變化。明代時期,江南地區實行稻麥複種制,即種植晚稻和春小麥。

宋元期間,棉花傳入我國,一開始在福建、廣東、關中等地區種植,元朝時期,松江地區也廣泛種植棉花。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曾經下令種植棉花,明代的江南是全國著名的產棉區。

其中崇明縣的棉花種植十分的廣泛,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田地大多開墾完畢,再無大塊的荒地供居民開墾。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種植棉花勢必會導致水稻種植面積的縮小。

3、多種經營的發展與生態農業

在人地矛盾尖銳的江南,僅僅依靠種植糧食作物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發展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並舉,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實行集約化生產。明代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商品化明顯,人們廣泛種植商品性經濟作物,如棉花、油菜、靛藍、烏桕、黃草、燈草等。

明代的江南時期,農業爲何能得到快速發展? 第2張

江南地區發展多種經營最爲常見的就是農牧結合,當時的農民除了養豬、牛外,還會養羊,此外還有雞、鴨、鵝等家禽。

養豬既有經濟收入,又可以用豬糞來壅地,一舉兩得,而豬飼料可以用農家釀酒的所剩下的酒糟來代替絲毫不會浪費。

同樣,羊可以用桑葉來飼養。除了農牧並舉,江南地區還發展出了我國最早的“桑基魚塘”的生態農業。

江南地區被稱爲“澤國”,農民過着“飯稻魚羹”的生活,因此漁業在農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二、江南地區的農業思想

1、“糞多力勤”總指導思想

我國古代的農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爲了在單位面積上儘可能的種植糧食,必須大量使用勞動力。種田是一項辛苦活,李紳的《憫農》一詩是最好的寫照。

要不惜功夫,多多耕耘,這樣才能夠勤勞致富,此爲力勤。並且由於明代實行多熟制,農作物的種類也增多,爲了彌補多熟制下土地肥料的損失,不得不廣開肥源,廣積糞肥,其爲糞多。

明代的江南時期,農業爲何能得到快速發展? 第3張

2、合理分配管理農田僱傭勞動者

作爲一個經營地主,在怎樣合理安排勞動力和怎樣分配勞動報酬,經營自家的農場上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經營地主對待工人的態度不是一昧剝削,而是適時給予工人一些好處,從而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這裏固然有地主作爲剝削者對僱工進行人格上的侮辱外,但亦可以看出地主認爲要給僱工相應的報酬,不可當牛使喚。

除了基本的工銀之外,對工人的伙食主張根據季節實踐每日提供點心、早粥、酒水等吃食。

明代農業的發展,不僅有對農業活動的管理,也有對從事農活的僱工的管理,這既離不開所在地的習俗,重僱傭,輕租佃;

也離不開當地人的務實之風。明代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快速,但是在論及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也要論及農業思想。

明代不同於前代的喜愛論及“天、地、人”之間的關係,而是着眼於農場管理類思想,是我國古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