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國雕漆工藝得到迅速發展,至元代已達到了什麼程度?

中國雕漆工藝得到迅速發展,至元代已達到了什麼程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黃成《髹飾錄》記載,我國雕漆技法出現於唐代:“剔紅,即雕紅漆也。髹層之厚薄,硃色之明暗,雕鏤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錦硃色,雕法古拙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後楊明加註補充道:“唐制如上說,而刀法快利,非後人所能及。陷地黃錦者,其錦多似細鉤雲,與宋元以來之剔法大異也。”這兩段記載無疑證明唐代已有雕漆並論及其基本特徵,唯至今未見實物。

中國雕漆工藝得到迅速發展,至元代已達到了什麼程度?

宋元時期,我國雕漆工藝得到發展,至元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髹飾錄》中評價:“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潤,纖細精緻。又有無錦紋者。”宋元兩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傳世的元代雕漆製品以張成、楊茂等的作品爲代表。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元,高2、8cm,口徑16、5cm。清宮舊藏。

盤以黃漆爲地,以寫實手法在盤中雕刻一朵碩大盛開的雙瓣梔子花,間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葉舒捲自如,肥腴圓潤,佈滿全器。盤背邊雕刻香草紋,線條峻深而圓轉自如。近足處有“張成造”三字針劃細款。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盤,髹漆肥厚,刀法渾厚圓潤。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當時雕漆工藝的最高水平。

“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

“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元代,高2、6cm,直徑17、8cm。清宮舊藏。

中國雕漆工藝得到迅速發展,至元代已達到了什麼程度? 第2張

盤八邊形,內壁八方開光,分雕三種錦紋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間。錦地上壓雕一幢殿閣,閣畔蒼松挺立,一老者身臨曲檻,眺望山前飛瀑,身後與閣內各有侍從一人。盤口邊刻以仰俯花朵組成的圖案。

盤底髹黑漆,足內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後刻,足邊左側:“楊茂造”針書細款隱約可見,是爲標準的楊茂款識風格。明代宣德時有改刻並填掩前代雕漆款識的現象,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對此有記載。

楊茂與張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爲題材。以山水人物爲題材的作品都以畫面疏朗、空闊、深遠見長,並突出人物的活動,表現手法極細膩。

此類作品均施以幾何紋錦地,以三種錦紋分別表現天空、水紋和地面。天錦用折轉回頭的單線,類似窄長的回紋,猶如天空飄浮着薄雲;水錦用流暢的曲線,似波濤起伏;地錦用斜方格或方格內刻多瓣形小花,如繁花鋪地。此盤的總體風格正與上述特點相同。此盤雕刻細膩,刀法圓熟,磨製光滑,爲元代雕漆的佳作。

“張敏德造”剔紅賞花圖圓盒

“張敏德”造剔紅賞花圖圓盒,元,通高7、5cm,口徑20、4cm。清宮舊藏。

盒蓋面雕窄長的回紋和方格花卉兩種錦紋地,上壓殿閣人物。以圍欄界出庭院,雕殿閣翠竹,湖石環抱,閣內二童子作飲膳之備,庭院中二人賞花。蓋壁與盒身黃漆地上雕各種花卉。蓋內一側有“張敏德造”針劃4字細款。

此盒構圖完美,刀法精湛,狀物逼真,儼如一幅工筆畫。其刻款與雕刻風格均與張成雕漆一脈相承。據文獻記載,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徵爲“藏鋒清楚,隱起圓滑”,此件作品完全體現了這種特徵,爲元末雕漆的一件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