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祕密立儲制度起源於何時?到底有何作用?

祕密立儲制度起源於何時?到底有何作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子,是中國古代帝王的繼任者的稱謂,被定爲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我國古代,通常君主在駕崩之前都會爲自己選好繼承人,而這王位繼承製度也隨着各種弊端的出現,王朝的更迭,不斷完善着。

三皇五帝時期,以部落聯盟爲主,實行的是禪讓制,夏、商時期,國家進入奴隸社會開創家天下的局面,到周朝,實行的是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製爲主,王位世襲制和宗法制相結合,在到了秦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爲主流,實行的是王位世襲制。

但是,到了雍正元年(1723),剛剛登基的雍正帝就創建了一個新的儲君制度——祕密立儲制度。不同於之前的公開宣佈繼承人,祕密立儲制度是由皇帝提前寫好傳位詔書,一式兩份,一份帶在身邊,一份裝在盒子裏,然後皇帝召集王公大臣,宣佈太子人選已定,再將它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待皇帝駕崩後,王公大臣們將兩份遺旨共同開啓,確認無誤後,詔告天下,擁立新君登基。

那麼,這祕密立儲制度的作用是什麼呢?它比公開宣佈繼承者的形式又好在哪?

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必須要在自己兒子中尋找繼承人,然而,一般皇帝的兒子的數量都不會少,但皇位只有一個,所以可以想象競爭會有多麼激烈,爲了保證權力的順利延續,周朝時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皇帝會提前公開冊立太子,這樣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了清朝雍正年間。但是從雍正帝剛登基就馬上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我們也可以知道,公開冊立儲君是有着很大弊端的,並且越演越烈。

祕密立儲制度起源於何時?到底有何作用?

往往會有着以下幾種糟糕情況。第一,公開冊立儲君後,朝中勢力必然會紛紛投靠這個未來之主,甚至糾結黨羽來庇護,皇太子的權勢過於龐大,進而侵犯和威脅皇權;第二,被公開冊立爲皇太子的皇子必然會成爲衆矢之的,遭到其他同樣想要皇位的皇子的嫉恨,出現骨肉相殘的局面;第三,一旦出現皇太子被廢黜的情況,各皇子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朝臣站隊結黨紛爭不休,嚴重影響朝局穩定。

而祕密立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這些問題,史學界有人認爲,雍正帝創立的這項頗具創意性的制度特別之處在於選擇皇位繼承人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不拘泥於嫡、庶,長、幼等規定,且最終的太子人選沒有被公佈出來,諸位皇子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情況下,會保持着上進的勁頭,朝中大臣也不敢隨意押寶,避免了結黨營私。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通過觀察清朝歷史會發現,從雍正帝創立祕密立儲制度開始之後的每一代皇帝,真正嚴格執行了祕密立儲制度的只有雍正和道光兩代皇帝。

其他的幾位皇帝,首先是乾隆,他先後三次祕密立儲,第一次密立的是嫡長子永璉,在乾隆三年(1738)就不幸因病去世,後又密立嫡次子永琮,但不久永琮也死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第三次密立的是皇十五子永琰爲太子,這一次永琰倒沒有出事,不過乾隆皇帝的長壽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爲了不超過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時間,最後還是自己禪位給皇十五子永琰的,即爲嘉慶帝。

而到了嘉慶帝時,他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就突發疾病死亡了,當時大臣們無論是在嘉慶帝身邊還是在‘正大光明’匾後面都沒有找到密詔,對於最後的新帝人選,史學界一般認爲的是,嘉慶帝在嘉慶四年(1799)就已經祕密立儲,但只留下了一份在身邊,而由於他的猝死,遺詔找不到了,最終是由孝和皇太后的懿旨指定皇嫡長子旻寧爲皇位繼承人,即道光帝。

祕密立儲制度起源於何時?到底有何作用? 第2張

從道光帝之後的咸豐帝開始,祕密立儲制度就更是無法實施,形同虛設。因爲咸豐帝只有一個兒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而同治帝和之後的光緒帝都沒有兒子,祕密立儲制度到這也就沒什麼用了,從同治開始,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就變成了太后懿旨指定。

而即使是嚴格按照祕密立儲制度實行的雍正帝和道光帝時期,也還是沒能避免父子相殘和兄弟相殘的情況。所以,從中我們也可以知道,祕密立儲制度又怎麼可能做到真正的保密。作爲皇位繼承人肯定要經過歷練和培養才能真正具備執政的能力,這也意味着皇帝會對這個‘祕密’未來儲君多加栽培,朝臣和諸位皇子必然也能猜到,加上即使皇帝兒子衆多,除非是特殊情況,否則能夠有資格進入太子候選名單的少之又少,而且每個皇子背後的母族勢力和出身等外界因素也會成爲皇帝立儲時的需要考慮的事情。

就憑以上的幾個因素,我們也能知道,在當時想要真正的保密立儲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祕密立儲制度所帶來的作用也就無法發揮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祕密立儲制度的進步性,如果是在成年皇子數量較多,且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這樣的制度的確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的,能夠保證政局的平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