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時期的拆遷是怎樣的?被拆遷的民衆有哪些補償?

宋朝時期的拆遷是怎樣的?被拆遷的民衆有哪些補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宋朝的拆遷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近年來,出於國家建設的需要,家中有一“拆”字,就意味着有朝一日的暴富。拆遷戶成爲社會中特殊的一類人羣,依靠着拆遷他們得到了金錢上的補償或是實物上的補償,後半生可以說是生活壓力驟減。但要知道,早在千年前的宋代,便已有拆遷這一行爲的普遍存在了,只不過當時的拆遷戶可沒有現在的拆遷戶過得滋潤。

大家都知道,宋朝內部商品經濟繁榮,坊市制度被打破,在內部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人口膨脹,但城市內部的土地承載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地矛盾特別是在開封城顯得尤爲突出。而對外有西夏、遼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大宋虎視眈眈,有強烈的邊防需求,對於軍事設施和防衛措施都是必要的。

宋朝時期的拆遷是怎樣的?被拆遷的民衆有哪些補償?

在內外壓力之下,對房屋民舍進行拆遷重新規劃就成爲了一件必須推進的事情。比如說作爲都城的開封城,在其內居住的皇親國戚,還有本土居民,再加上其都城的地位而不斷吸引他人搬遷至此居住。

人口擁擠,對居住在開封城中的人來說生活體驗感並不是十分良好,鄰里之間也很容易發生矛盾,擴建都城勢在必行,於是“開新城四面壕,移毀公私舍屋土田”。此外,城市周邊的防禦也是造成拆遷的重要原因,建築高牆或者是挖深壕,如“改浚濠河大拆民舍”,都可能需要佔用百姓的房屋。

宋朝時期的拆遷是怎樣的?被拆遷的民衆有哪些補償? 第2張

還有對寺廟建築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場所的拆遷。當然,這不是說朝廷不允許寺廟的存在,被拆掉的寺廟多是超出了朝廷規定的規格大小而遭遇拆遷。這是因爲一方面寺院規格太大,參與建設的百姓也會越多,建設週期也會更長,對於百姓來說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無法按時農耕。

另一方面寺院越大,可以容納的僧人就越多,可以接受的來客就越多。對於朝廷來說,他們需要花費更大的人力物力去監督寺院的運行,避免寺院成爲傳播邪教思想的源頭。

除了這些因正當理由而進行拆遷,有的拆遷只是既不利民也不利國,純粹是爲滿足私人享樂,比如因皇帝賜宅而導致的拆遷。皇帝有時爲表達對臣子的恩寵,往往會採用賜宅的形式令其在開封安家。

這種做法在宋建立之初就有,只是當時開封的人口並不多,並未顯現出什麼弊處。但當宋中期的皇帝也採用賜宅時,空閒的土地不夠用了,但在皇權至尊的社會,皇帝說的話就是金口玉言,於是“大者互坊巷,小者不下拆數十”。更有甚者,連皇命都沒有,就直接拆民宅以擴建自己的府邸。

宋朝時期的拆遷是怎樣的?被拆遷的民衆有哪些補償? 第3張

當然,出於公共利益而需要拆遷的人家,朝廷還是會給予一定的補償,大致可以分爲錢財補償、實物補償和混合補償。錢財補償就是給被拆遷的民衆一筆錢,讓他們能夠在其他地方安家,不影響其正常生活。實物補償就是在拆遷地上新建成的建築上分一棟房屋給民衆居住。

混合補償就是官府重新分給百姓一塊地,再給一筆錢供他們修築房屋。其實無論是哪種補償,官府給出的補償都不會讓這些拆遷的百姓的一夜暴富,但也不會讓他們蒙受損失,因爲補償的目的在於使這些百姓的生活不受影響,而並非讓他們從中獲益或者是有所損失。

可以看到,宋代的拆遷很大程度上都是爲了百姓的利益而進行的,能夠不拆就不拆,就算拆了也不會讓百姓因此而受到損害。但宋代的拆遷活動雖然密集,卻沒有因此而形成有關拆遷的律令,沒有以法律的形式將有關拆遷的規定固定下來,從而使得部分官員可以輕而易舉隨意拆遷滿足自己的私慾,而很少遭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