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環球趣事 >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每當人們來到天安門廣場,向北望去,只見在陽光照射下,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熠熠生輝。而在廣場整體佈局上,天安門城樓更是大有“橫空出世”之氣概,無可爭辯地成爲了廣場核心建築與制高點。

可多少人知道,現在人們看到的城樓,其實已經是1969年至1970年重建的城樓。

天安門作爲明、清兩代皇宮的正門,曾是封建王朝權力的象徵。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又因在歷次大型慶典活動中作爲主席臺而名揚四海,並進而成爲了首都北京的代表性建築和新中國的象徵。因此,凡是來到北京的中外遊人,無一不想一睹其莊嚴雄偉之風采。

以開國大典爲標誌,天安門城樓成爲了新中國的象徵,給人民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信心和力量。人民愛護她,珍惜她,爲了她保持金碧輝煌的容顏,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傾注了深情和汗水。

在全國解放前,天安門城樓與整個北京城一樣,已經是破舊不堪,解放後不得不進行幾次修繕。

1949年夏秋之際,爲迎接開國大典,因時間緊迫,北平市政部門只是重點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的整修。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之後,在長達260年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主要對破損的門窗和個別已經腐朽的梁木進行了更換,對屋頂樑橋和天花藻井的彩繪重新進行了彩畫。

在這次修繕過程中,工人們竟然在城樓西邊的木樑上,發現了3發沒有爆炸的炮彈,而彈殼上還隱約可見幾個英文字母。這3發炮彈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罪證,使人不由地回想起我國近代史上屈辱的往事。

天安門城樓經過這次修繕,整個面貌煥然一新。北京市政府爲把城樓的大殿裝飾得更有氣魄,更有古樸典雅的民族風格,決定將大殿內的宮燈全部更換,並決定請一批國畫大師爲新宮燈作畫。

老舍先生聞知此事後,決定爲修繕天安門城樓盡一份心力。他親自出馬,邀請到當時最擅長國畫的諸多名家——於非、徐燕蓀、王雪濤、秦仲文、胡佩衡、溥雪齋等老先生參加這項工作。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2張

這些國畫名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藝,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奇妙的構思、精湛的筆墨,爲巨大的新宮燈四面配畫。這些名家的大手筆果然不同凡響,爲古老的天安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1956年,北京市政府又對天安門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脫樣的角樑進行了翻修,並且接長了城臺欄杆扶手。爲確保天安門的絕對安全,有關部門還在天安門頂部四周安裝了避雷設施。

然而,天安門城樓自1465年(明成化元年)建成後,畢竟已有500年了。5個世紀的風霜雨雪和無數次的自然災害,所傷及的絕不僅是表面肌膚,內中沉痾也在情理之中。

在60年代初的一次檢修中,技術人員發現城樓大廳裏靠近毛主席座位的那根12米高的巨柱,已經空了近10米。有關人員迅速將這一險情上報中央有關部門。中央立即派人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結果又發現,天安門城樓因長期失修,建築結構已嚴重壞損變形,加之市內過度採汲地下水和城樓自身重量,主體已嚴重下沉,雖經多次維修加固,但未能徹底解決問題。結論是:問題很嚴重,天安門城樓應該重新翻建。

1965年,翻建天安門的籌備工作正式開始,不幸的是“文 革”很快開始。在那破“四舊”的年代裏,天安門的翻建籌備工作不得不暫停下來。

1966年3月的邢臺地震,波及天安門,使天安門城樓的結構嚴重損壞、變形,已有260多年沒有進行大修補的天安門,危在旦夕,有塌垮的可能。政府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樑、西山花踏腳木、劃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等構件增加了鐵箍。

這些,都是些臨時應急措施。考慮到保護天安門城樓這一歷史古蹟的需要,也爲了確保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節日慶典時的安全,在“文 革”狂熱的風潮剛剛平息下來不久,1969年國務院決定,拆除舊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模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建築材料全部更換新的。

重建天安門城樓方案經周總理親自批准後,於1969年12月15日開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組成了有總參、北京衛戍區、北京市革委會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

北京的冬天本是不適合進行建築的季節,水泥在寒風中往往沒有使用便會凝結。當時選擇這個時候動工,是因爲明年“五一”節要照慣例在城樓上舉行慶祝活動,國家領導人都要登臨,不得不抓緊時間施工。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3張

承擔這項任務的是北京市第五建築工程公司。公司組建了天安門工程現場指揮部,組織了4個施工連隊。整個工程是在極端祕密的情況下進行,施工隊伍都是軍事化管理。所有參與這項工程的人員不得透露內情,對家人也要守口如瓶。

爲確保工程祕密進行,整個天安門城樓必需用葦蓆嚴密遮蓋起來。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高32米,要將這個龐然大物整個罩起來,其難度可想而知。

當時的情況是,如果用鋼管搭架,就需1個月的時間。由於工期緊,任務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方法,用數根杉篙綁在一起,層層連接,用葦蓆搭起天棚,將城樓圍得嚴嚴實實,留出送料的循環馬道。不到10天搭好天棚。同時,冬季施工需要保溫,他們又在中山公園內臨時建起一座鍋爐房(當時公園已不對外開放)。因此在整個施工期間,儘管外面是滴水成冰的隆冬,棚內卻溫暖如春,晝夜通明。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指揮部共組織了拆除、大木安裝、屋面(上穴下瓦)瓦、油漆彩畫、管道五大戰役。

拆除舊城樓,這是開工後的第一個關鍵項目。

鑑於新建城樓要保持原來的形制和規模,所以拆除舊城樓前,首先要進行測量。五建公司選派了既懂經緯儀又機靈的木工連組長姚來泉,配合測量局的同志工作。他和測量局同志將城樓所有的鬥、拱、聲、柱及端門等,一一進行了精確地測量。在之後的拆除工作中,凡拆下的每一件木構件,都需照原樣畫下圖來,並拍成照片,按順序編號,然後交由北京建築設計院畫圖,再按照圖紙進行木構件加工。由於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配合默契,拆舊城樓僅用了7天時間。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4張

後來將測量的數據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

在拆除工程中,人們發現了數百年前的鎮樓之寶。

天安門城樓除底座是磚混結構外,整個城樓爲木質結構,拆之前斷掉全部電源。姚來泉師傅帶着兩個人爬到天安門最高的脊瓦處。按照指揮部的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他讓兩個工人分別從東西兩側往中間數脊瓦數,他站在大約中間的位置,當兩人各數到43塊時,自己腳下剛好還剩5塊。於是他在最中央的脊瓦作了記號,便趕緊向指揮部彙報。

很快,指揮部的領導、專家、公安及警衛人員上了樓頂。領導指着中間黃色的琉璃瓦對姚師傅說:把它砸開。姚師傅用撬棍連撬帶砸,裏面露出個30釐米見方的木盒,儘管很舊,但上面清晰地雕着一對精美的二龍戲珠圖案。領導示意他打開。姚師傅用手輕叩了一下木盒,說道:這是金絲楠木的。然後用撬棍輕輕一戳,木盒酥了,姚師傅從裏面拿出一塊“銅疙瘩”。專家拿起來仔細端詳,儘管光澤不那麼亮了,但卻是個實實在在的金元寶!

“再摸摸!”姚師傅又從裏面拿出塊拇指大的紅寶石!又摸,是一粒粒像紅鉛筆頭似的東西,用手指一捻,變成了硃紅色的粉狀物,若離若聚。專家們聞後說道:是硃砂。此外,盒中還有五彩糧:黃豆、高粱、黑豆、穀子和玉米,當然有的已分辨不清了。專家根據史籍記載,說道:就這些東西了。

當時,60多歲的中國古建專家郭老,拿着粉末狀的硃砂說道:這是百年真硃砂啊!

據說,金絲楠木盒裏的所有東西都是古代的避邪吉祥物,後全部上交國庫。

到新建城樓時,姚師傅也沒忘記在原來放“寶盒”的位置,放上一件當代“避邪物”。他精心準備了一塊17釐米高、12釐米寬、3釐米厚的漢白玉石,上面豎向刻着“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樣,並用金箔貼字,耀眼明亮。姚師傅將漢白玉石字體朝南、小心翼翼地插進混凝土裏1/3處。這塊漢白玉石成了新中國重建天安門城樓的歷史見證。

拆除工作完成後,接下來就是大木安裝。

最初從舊城樓上拆下來的木構件,都經北京建築設計院畫圖,再交給北京光華木材廠按圖紙進行加工。據北京古建築公司的工人講,翻建天安門時斗拱所用木料都是楠木,來源於東直門城樓。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樑均用整體木材製成,所有木構件都作了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至於天安門城樓究竟由多少塊木料組成,誰也說不清,只知道有上千種規格,上萬個部件,上下壘疊,縱橫交錯。

天安門城樓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徑米,最細的也有米,每根12米長。那些重7噸以上的,一輛載重15噸的卡車也只能拉一根。當時曾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找到了質地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運輸成了問題:火車時間太長,直升飛機吊不起來,兩架飛機吊太危險。最後許多木料都是從加蓬和北婆羅洲進口。這種木材似紅木,質堅,色紅或黃,遇火不着,只冒煙。

木工活完畢,便是油漆彩畫。所有描龍畫鳳的製作都經過嚴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最後貼金箔,重修的天安門城樓共用去6公斤黃金。俗話說“一兩黃金蓋一畝”。此話雖然誇張,但卻道出了黃金具有極好的延展性。金箔薄如紙而鋒利無比,不能直接用手拿,否則就會嵌進肉皮,油工們小心地用竹夾一張張夾起,敷在未乾的油漆上,再用細毛筆一點點捋平……

周恩來總理自始至終都關心着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他親自聽取彙報,審閱圖紙,多次批示有關工程的請示報告,使工程進展十分順利。爲了保持天安門城樓的原面貌,一些重大問題,都由周總理親自審定。例如,在施工當中,“文 革”中紅極一時的謝富治曾要求把老檐、小檐下面的木製斗拱改成玻璃鋼的,這使工程指揮部很爲難,於是拿着模型去請示周總理。總理表示:照原來的木斗拱樣式製做。

又如,天安門正脊兩端的大吻,原來是龍的形狀。但在重建時,對於圖案和彩畫的處理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爲,古建築應當按照傳統的方式修建,只有用級別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大面積描金,才能與天安門的政治地位相符。另一種意見是,“金龍和璽”彩畫和“仙人走獸”都是“四舊”,屬於封建內容,新中國的天安門應具有革命意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等圖案來代替。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結果便上報周總理。周總理看完報告後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原主體部分不要改。”並批示:天安門彩畫整體用樸素的“大麗花和璽”,勾頭等小型琉璃瓦件可用向日葵圖案,其餘一切照舊。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5張

重建天安門城樓,斗拱尺寸加大,又調整了屋頂的舉架,增加了屋面的坡度,在兩檐之間加高87釐米。這種加高,只不過是根據木結構建築因年久下沉的比例,使天安門恢復到原有的米高度。加高後的天安門城樓,人們很難察覺到,這是因爲設計人員和工人師傅們,在施工中吸收了明朝的建築手法,加高了斗拱的鬥頭部分,使飛檐更加上翅。這樣,不僅使天安門顯得更加雄偉高大,而且還使掛在重檐之間的國徽得以昂頭,顯得更加莊重。

最後一道工序——掛國徽。直徑米、需8個人擡的國徽由北京雕刻廠完成。當時周恩來對掛國徽十分重視。他說,天安門是馬列主義的大講臺,資本主義國家要看我們的國徽,如果掛不正,會笑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連國徽都掛不正,要派可靠認真的人把這個關。

這個任務最後交給了姚來泉師傅。當他檢查時發現,國徽背後有鉛筆寫的擡國徽的人名和日期。根據領導指示:國徽不能有任何痕跡,於是他用細砂紙打磨掉了字跡,檢查通過。國徽被左右兩個滑輪吊到固定位置。國徽的位置要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一絲一毫不能偏差。測量局的同志站在紀念碑前的中軸線上,用高級經緯儀對準天安門城樓,準確地說,經緯儀中的線要和國徽上細如髮絲的中心線重合。姚師傅根據對方左右手示意的兩面黃旗,不斷地調整國徽的位置——整整用了3個多小時,才把國徽準確無誤地掛在了北京中軸線的位置上。重建的天安門城樓,經國家驗收全部合格。

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4月7日竣工,整個工期112天。這項工程僅琉璃瓦就製作了近100種規格,10萬餘件,10層作業,油漆彩繪,磨磚對縫,都是當時高水平的技術活。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完全保留了她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結構佈局,並按9級抗震能力設防。除重建城樓外,還有東西捲棚和城臺加高、女兒牆減薄、標語板更換、電梯安裝等附屬工程,同時還增設了供電照明、上下水、熱力暖氣、電話、電視廣播、新聞攝影等現代化設施。據統計,有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施工高峯時用工達2,700多人,此次重建的施工速度之快,質量之高,舉世罕見。

重建工程於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4月11日下午3時,周恩來來到天安門城樓視察。在城樓上,日理萬機的總理高聲對大家說:“同志們辛苦了!我來看望大家,你們用這麼短的時間把天安門城樓建設得這麼好!謝謝你們。”

視察完重建的城樓後,周恩來與工人們親切握手道別。這年“五一”節,黨和國家領導人照例登上天安門,因外界還不知道城樓已是重修的。

幾經風雨,1984年共和國迎來35週歲生日。爲迎接改革開放後的重大慶典,作爲閱兵慶典的主席臺天安門城樓,再次得以修繕。

天安門城樓大殿廳內,安放了重新制作的17盞古雅的大型玻璃宮燈。其中正中大廳中的一盞玻璃燈重450公斤,其餘16盞均爲350公斤。每盞燈皆呈6邊形,6角各引出一盞傘形小燈,別具特色。乳白色的玻璃燈罩上繪有金龍圖案,古樸莊重。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6張

在這次修繕天安門城樓時,技術人員提出天安門是有着幾百年歷史的一座古建築,只有用傳統的圖案才顯得和諧與自然,才能與天安門的地位相符。意見反映到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那裏,萬里當即拍板改畫“金龍和璽”彩畫,這一決定,終使天安門城樓上恢復了殿內原有的彩色風貌。

在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小耳房,修建得精緻華麗,對稱於大殿兩側,顯得大方得體,增添了整個城樓的宏偉氣勢。這兩個耳房實際上是電梯房。

城樓西側的電梯,安裝於開國大典前夕,是一部土電梯;東側的電梯,安裝於1970年。1989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將天安門上的舊電梯換上了性能良好的奧迪牌電梯。

紅色是天安門的主體顏色。多少年以來,天安門上所用的紅色塗料一直是鐵紅粉,也就是紅土的漿液,人們稱之爲“廣紅”。“廣紅”的特點是古色古香,深沉大方,用在天安門這座古建築物上,更加顯示出城樓的尊貴和雄偉。但鐵紅粉粘合度太低,塗到牆上,日曬之後容易粉化,而雨天之後,牆上就會出現“淚痕滿面”的跡象,牆腳下還會積下紅水。晴天之後,漆皮開始剝落,嚴重影響天安門的形象。

爲解決這一現象,衆多廠家和技術人員開始攻關。80年代初,七六一廠工程師羅明富率先攻克。他經過反覆研究、調查,發現古建築物的外表質地十分疏鬆,塗料需要有特殊的附着力和滲透力。經過他不懈地努力,適用於天安門等古建築的專用漆——815型古紅漆,終於在1983年研製成功。這種漆具有不反光、不褪色、耐寒冷、耐日曬、耐雨淋等優點,而且色調與鐵紅粉類似,明快而不妖豔。815型古紅漆,如今已成爲修繕天安門的專用漆。

1991年,天安門城樓上裝置了238組立面泛光照明設備。

1992年,又在城樓上安裝了14道光芒四射的燈。

1994年,天安門及兩側紅宮牆進行了大規模地修繕粉刷,新式大紅燈籠取代了舊燈籠,更換了城樓地毯和大廳內壁畫,廳內的紅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進行了油飾。

歷史上的天安門,是封建帝王宮廷的大門。

天安門的背後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帝王居住的地方,天安門城樓則是一道壁壘森嚴的大門崗。在明、清兩代,普通百姓莫說進紫禁城,就連“T”形廣場上的大明門(大清門)或東西長安門都不許接近。

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那巨大的拱門終於打開。普通人可以自由地穿過金水橋,走進昔日的皇家御地,去參觀金鑾殿了。但天安門城樓作爲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卻有着極其嚴格的管理。

當時,不要說尋常百姓不可能上城樓,即便是長年工作在天安門管理處的人員也絕不能隨便登樓。所有爲天安門城樓做日常保潔或維修的工作人員,都要經過極爲嚴格的政治審查,並在中央警衛局備案。而且他們每次登樓前,均需用電話向中央警衛局請示,得到許可方能登樓,並且還要對登樓人員、登樓時間及所做工作,進行詳細的記錄。顯然,這是與中國確保中央領導人絕對安全的制度體系相適應的。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7張

然而,伴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民 主、民權意識也在中國增長。更可喜的是天安門城樓開放的意識,也在某些領導人那裏出現了鬆動。1980年,當時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曾經提出:是否可以將天安門城樓向羣衆開放?可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畢竟還不夠開放,膽子還不大,李先念的這個想法最終未能得到響應。

時間一晃又過去了4年。海內外的各界人士心中嚮往的,仍是開放天安門城樓。1984年9月,一封署名“華興”的老人,給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寫信,要求順乎民意,開放天安門城樓,供人們參觀。信中寫道:

我是1954年從上海來北京的。30多年來,每次到天安門,仰望天安門城樓,我總夢想有一天能登上這“祖國心臟的心臟”。我向周圍的同志們說出我的願望,有人說這是“幻想”,“白日做夢”。但我深信,總有一天,夢想會成爲現實,以前誰想過可以進入中南海蔘觀?現在不已經實現了嗎?當然,要開放天安門城樓必須確保安全。但只要有現代化的設備和必要的措施,安全是能保障的。萬一有壞人想破壞,也並不可怕,可以教育人民。

這封信感染了胡耀邦總書記,也受到了當時中央有關領導人的重視。萬里、胡啓立圈閱了此信,當時的中辦主任王兆國批示:“請北京市提出具體辦法報中央審批。”

北京市人民政府接到批示後,立即責成天安門管理處着手辦理,從售票、存包到參觀路線以及各種安全措施都幾經研究,又與天安門警衛部隊認真協商具體辦法後才確定下來。

有關部門在研究過程中,僅就是否允許觀衆帶照像機一事,就反覆磋商了好幾次。在最初的方案中,從安全角度考慮,規定參觀者一律不許帶照相機。但方案上報後,有的領導認爲,羣衆登上天安門城樓,都希望合影留念。如果不設專門的攝影點,又不允許羣衆帶相機,羣衆會感到遺憾。允許羣衆帶相機,雖增加了保衛工作的難度,但卻符合羣衆的意願。爲此,最終決定參觀者可帶相機,除大廳內禁止拍照外,天安門城樓上可隨處留影。

開放城樓的工作在一步一步地進行着。1987年國慶節後,天安門管理處接到北京市政府副祕書長楊登業的正式通知:爲1988年1月1日天安門城樓開放做好所有準備。

這一年是國際旅遊年。讓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得以滿足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心願,也就成爲當時北京市旅遊局薄熙成局長的最大心願。

爲保證天安門城樓準時開放,天安門管理處的同志們已奮戰了數日。他們將大廳原來鋪設的純毛地毯換下,在樓梯、平臺、大廳等所有遊客行經地段鋪上紅色的化纖地毯。

城樓大廳中的大型屏風,是做隔斷用的,沒有畫像之類的裝飾。這次他們爲開放,特地在屏風上張掛了一批著名國畫家所繪山水、花鳥畫。天安門城樓剛開放時,在大廳東側所懸掛的是一幅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4位偉人頭像的油畫,1991年換成懸掛至今的《人民萬歲》。而西側懸掛的則一直是油畫《開國大典》。此外,大廳裏的座椅、茶桌、掛鐘等,也都按國慶大典原樣陳設。

1988年1月1日,北京國際旅遊年的第一天,天安門城樓正式向中國、向世界的廣大人民開放。

在遊人登樓前,北京市旅遊局在城樓上舉行了一個非常簡短的剪綵開放儀式,沒有領導人蔘加,人們彷彿真的只把天安門城樓的開放等同於任何一個旅遊景點的開放。

這一天早晨7點多,天安門登樓售票處前,75歲的東四人民商場退休的老會計高錫武第一個站在了售票窗口前。9點整,歷史上第一張天安門城樓參觀券售出,票價10元。

高錫武老人素衣布鞋,緩步登樓。作爲登上天安門城樓這座不尋常的城樓的第一位普通人,老人接受了薄熙成局長饋贈的一隻景泰藍花瓶和一張證書。同時接受這份禮品的,還有來自法國的遊人卡特夫婦,他們是最早登樓的外國旅遊者。

天安門曾被祕密拆除重建?拆牆拆出了鎮樓之寶! 第8張

天安門開放第一天,登上城樓的中外遊客就有2,000多人。這一年,登樓人次就達60多萬。再往後的8年中,登上天安門城樓的人次激增至1,147萬,其中不僅有中國普通百姓、外國遊客,還有卡斯特羅、細川護熙、金泳三等著名人物及50多位外國部長級以上嘉賓。

天安門城樓的開放,拉近了人民羣衆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距離,標誌着中國的民主進程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強烈關注。爲此,國內和國際各大通訊社都及時播發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消息。

天安門城樓,從此揭開神祕面紗,向人民開放!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