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宋朝拆遷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拆遷”是一箇中性詞,有的人一看到“拆遷”這些字眼就不由分說的想到“拆遷隊”,“強拆”。認爲拆遷沒有通過合理的途徑去解決問題。又有的人對拆遷這個詞持一種鄙夷的目光,認爲拆遷產生了“暴發戶”。認爲一字千金的那個字就是“拆”字。其實,它是個中性詞,但是在你看見這個詞語時,你已經先入爲主,帶有主觀色彩去看待。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拆遷”沒有時空差別,現代有拆遷,古代同樣有。就以宋朝爲例子我們來聊一聊:宋代政府爲何要拆遷?拆遷戶的待遇有多好?這個話題。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對於拆遷是怎樣對待的。他們的處理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我們借鑑呢?

一、爲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坊市制度的轉變

現在有不少人格外喜歡宋這個朝代,因爲經濟,文化和美學。從經濟角度上看,宋朝的確是我國封建朝代的“代言人”。經濟高度發達,破除了坊市制度,出現了紙幣“交子”。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但是這和我們今天要講的“拆遷”有何關聯?我們立刻步入話題。我們知道,在宋朝以前。“坊”(住宅區)和“市”(交易區)之間是絕對分開的.住宅區內嚴禁經商。

在此之前坊市制度更爲嚴苛,纔會出現《木蘭辭》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樣買賣的確便於管理,但是對於百姓而言過於麻煩。自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後,城市中的住宅區與商業區由各自封閉走向相融。

店鋪大開,夜市早市興盛。士農工商這種等級劃分也受到了一定衝擊,農人涌入城市,成爲了城市龐大人口中的一員。人口劇增,給城市帶來巨大的住房壓力。住宅的密集度過高,加上木製建材的易燃程度過強,都極易引起火災。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北宋開封城區面積五六十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百萬人;南宋杭州城區面積三四十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竟然高達一百五十萬人!這放在現代沒什麼問題但是這卻是宋代的真實情況

若論人口總量,這兩座城市都是當時世界之最。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建築技術的限制,宋朝民居多爲單層平房,很難建成多層,更難建成高層與小高層,則當時建築的稠密程度可以想見。用鱗次櫛比來描述十分貼切。

宋高宗紹興三年農曆十一月,一場小型火災發生過後,官家有些生氣了,爲啥年年都發大火?我還治不了你了?官家也火大,做出了強制規定:每個社區周邊都要各留四丈空地以作“火巷”。這樣就能減少火災的擴散範圍,從而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就不會來個火燒聯營了。

但是實行卻難以辦到。與此同時,火災出現得越是頻繁,百姓重建家園就越是困難,爲了減少成本,民宅只能從瓦頂變成席頂,再從席頂變成草頂,木質結構易燃性越來越強,引發火災也就越來越容易。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造成了惡性循環。那爲什麼宋朝火災頻發,以前的朝代怎麼就不會走火呢?因爲火藥的應用,煙花,爆竹用來裝點節日的喜慶。此外還有各種燈會,節日。由此可見城市規劃存在大量問題,宋朝政府只能進行拆遷。

二、科學合理規劃城市建設,有利於城市安全

作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一窺起繁華,還有《東京夢華錄》記錄的各種小吃,各式商鋪,各種風俗節日。讓人身臨其境,心嚮往之。

其實,在北宋之前的朝代——後周,開封城中就已經有許多居民違章修建房屋,將房屋建到了街道上。等到北宋時,民房侵佔街道的事情愈演愈烈。

還有之前的房屋不能滿足外來人口的需求,房屋擴建就顯得理所應當了。雖然宋朝的統治者崇尚理學,理學提倡“存天理、去人慾”,並不大興土木。但北宋皇城比較小主要的原因是汴梁城是從唐代的州城發展起來的,然而,長安,洛陽這些古都都經歷了戰火的摧殘,因此定都汴京。

此城自然不可跟長安、洛陽這樣的古都相比。不僅僅是皇城比較少,原來的平民百姓居住地也不大,後來成爲了都城,就自然而然的需要擴建了。原來的住房也需要拆遷,重新規劃用地。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三、鞏固國防,抵禦侵略

我們知道,宋朝的都城在汴京。這並不是一個適合定都的城市。相比於大唐二百多年的辛苦經營富甲天下,繁榮已極,而且地理位置險要首都長安,陪都洛陽。汴京就顯得格局太小。然而百年的經營抵不上一時的戰亂。

經過黃巢起義、五代十國軍閥混戰,唐都長安和洛陽,被戰火燃燒得那真是千瘡百孔,敗牆頹垣,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經過不斷的混戰,聚居在長安洛陽的人們不是因戰爭而死,就是逃亡他方,人們紛紛向戰爭少而相對安穩的地方遷徙。

這時中原的汴梁開封,不但水陸暢通,而且人口繁聚,五代有四個朝代的君主們看中了開封,在此建都,再加君主們的不斷經營擴建,開封城竟成了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圍農業豐產,手工業發達,城高牆厚,成了全國最富庶之地。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受禪後周。後周都城開封,後周大臣又大部分成了宋臣,他們的莊園家庭都在開封周圍分佈,他們的人脈勢力也都在開封盤根錯節,自然不想再遷到外地。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5張

因此,宋太祖趙匡胤幾次商討遷都洛陽的事,都被以晉王趙光義爲首的大臣們否定,直到趙匡胤去世,遷都一事也沒弄成。後來宋仁宗再起遷都一事,又被宰相呂夷簡一力勸阻。

在北宋的開封,確實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極盡南北東西之力,但它缺少作爲都城的一個硬性條件,那就是地勢一馬平川,易攻難守。

沒有長安洛陽那樣的險要,那樣易守難攻,更沒有長安洛陽那樣處天下之中的優勢、雄勢,有的只是黃河豆腐腰的弱勢軟勢,因此就有宋一朝,儘管文化發達,經濟富庶,卻一直面對外敵雄不起來,硬不起來,雖是宋朝重文輕武所致,也有地勢不佳所然。

宋太祖深知其害,一直想遷都洛陽,因阻力重重,到死也沒了成心願。只能不斷加高城牆,鞏固城防。派重軍保衛無險可守,一馬平川的開封。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北宋都城開封正在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拆遷運動。

清理開封城牆下的房屋和田地,新城四面還要挖掘壕溝作爲防禦設施。官家下發詔令:離城牆三十步之內的房屋,一概拆除。這也是宋朝拆遷的主要原因之一。居民的房屋離城牆太近,影響城防。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6張

綜上,宋朝政府拆遷,是爲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合理規劃城市佈局,鞏固都城。

四、實物補償、貨幣補償,拆遷戶待遇比不上現在

宋代政府拆遷的原因我們搞清楚了,對於拆遷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不言而喻,自然是拆遷款和安置了。現在,那麼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拆遷戶的待遇有多好?

沒你想得那麼好,一夜之間,成爲爆發戶。也沒你想的那麼糟,官府強佔民房,無處伸冤。現總結一下,就兩個字:合理。

當時宋政府對拆遷戶的補償,和現代大致一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物補償,即由政府另撥給官地、另造房屋還給拆遷戶。以地易地,以房換房;一種是貨幣補償,按照房屋的價格,給予賠償。但具體賠償多少錢,史料極少記錄,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記載在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開封府進行一次拆遷,涉及“百姓稅地並舍屋共一百三十戶”, 政府共支付了“二萬二千六百餘萬”補償款。算下來,一戶大概得到一百七十貫錢。

宋朝政府爲什麼要拆遷 拆遷戶的待遇又是什麼樣的 第7張

有兩個例子可供參照,1,按當時制錢對大米的購買力折算,一百七十貫錢約等於今日80萬元人民幣;如以北宋時的房價評估,一百七十貫也不算低了。2,開封府房價的具體數值現在已難查實,千文一貫,一吊千文,一兩紋銀一千文銅錢,十兩紋銀一兩黃金。這是當時的貨幣價值。170多貫錢大約是一個底層小市民五六年的收入。

從物價的角度來看,北宋開封的房價,繁華地段絕對是“寸土寸金”,但是要拆遷的民房和田地可不能比。只有當時的拆遷戶才能知道這拆遷款值不值。放到現在來看呢,還算在合理區間,也應該可以接受。

現在,對於宋代拆遷應該有個大概的瞭解了。回到現在,我們的政府制定好相應的規劃政策,也是爲了大衆利益。因此,我們要盡力配合,友好協商,定能友好決解,皆大歡喜。

參考文獻

《東京夢華錄》

《宋史》

《資治通鑑》

《宋會要輯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