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後繼有人”這種說法源於哪裏?爲什麼古人歸於“後”那麼執着?

“後繼有人”這種說法源於哪裏?爲什麼古人歸於“後”那麼執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後繼有人”,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戚繼光歷史上有名將領,娶萬戶南溪王棟之女。史傳王夫人“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戚繼光與王夫人恩愛,至今還流傳着幾段軼事。今人還根據戚繼光怕老婆之事編出了無數個“怕老婆”的段子。然而就這樣一個“怕老婆”的漢子,卻終究敵不過“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一封建思想,偷納小妾,只爲能“後繼有人”。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後”這一想法的執着。

這樣的說法從何起源

《孟子離婁上》記載: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有人認爲《孟子》裏面的“後”是指盡後代應盡的責任,而不是後代的意思。但無論這裏的後是指那種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獨立流傳至今都是希望有孩子也就是後代。

“後繼有人”這種說法源於哪裏?爲什麼古人歸於“後”那麼執着?

後代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皇帝而言,沒有後代就意味着“家裏的皇位沒人繼承”;對於貴族而言,沒有後代朝中就少了一個幫手,對於平民百姓而言,沒有子嗣就沒有人養老送終。古代人如果在年老還沒有子女,在當地就被稱爲“絕戶”。

古代爲什麼是男子繼承

男子是繼承香火的象徵。早在佛教還未盛行的時候,就有了“黃泉”的說法,《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記載“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繼承了家裏財產的男子要對祖先進行供奉。沒有後代對於古人而言就相當於斷了供奉。尤其是在佛教盛行有了“地府”這一說法後,“生兒子”這一想法就愈發“根深蒂固”。沒有後代就相當於沒人燒紙,在地下也就沒有了“財路”。

“後繼有人”這種說法源於哪裏?爲什麼古人歸於“後”那麼執着? 第2張

男子是古代主要生產力。進入農耕時代後,社會的發展主要是農業,由於男女體力的懸殊,男子能幹更重的活,而女子只能做些輕便的活,因此男子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女子能從事的活少,社會地位也就急劇下降。

統治者的政治目的。古時候,由於戰爭的頻繁,統治者需要大量的男丁爲他們打仗,從而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這個時候如何鼓勵百姓生兒子就成爲當時統治者的首要任務。爲此,當時的統治者不斷的擡高男子的社會地位,而相應女子的社會地位就開始下降。在那樣的封建時代,女子地位不如男子,女兒出嫁以後分得一筆嫁妝,除此之外,家裏的田地是沒有權利繼承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就是當時社會的最好反應。即使是尊貴如公主,她們的食邑也不能由公主的子嗣繼承,公主死後食邑則會被皇帝收回。

古代的繼承製度

嫡子繼承而非長子。古代一直是嫡長子繼承,例如漢宣帝死後就是由他的嫡長子劉奭繼承。納蘭明珠的兒子納蘭性德,雖從小體弱,恐不能活,但依舊倍受明珠的期待,只因他是嫡長子。如果沒有嫡子就遵循“立嫡以長不以幼,以貴不以長”來立繼承權。像商紂王就是因爲身份高貴,被推舉爲帝的,史書上記載“帝乙死,立長子啓,因啓母賤,立少子辛”,辛就是後來的紂王。

“後繼有人”這種說法源於哪裏?爲什麼古人歸於“後”那麼執着? 第3張

收養或過繼。那如果古代人沒有兒子,沒人繼承香火,一般這家人就會選擇過繼兄弟或者同宗人的兒子,也有人選擇收養異姓的兒子。並且因孩子“來源”方式的不同,這個孩子被養大的孩子還有養子、繼子、子等說法。這一說法延續至民國時期。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就是,長大後要兼祧長房。並且在古時過繼或者收養兒子,古代的法律就有獨立的條文規定。例如,《唐律疏議》中關於收養制度就明確的律法。

如果沒有兒子的是富貴人家而且家裏有未出嫁的女兒,一般就會考慮招贅,由男方“嫁入”女方家並且生下兒子來繼承這家人的香火。古錫蘭王子(今作斯里蘭卡)在時明朝定居泉州,以“世”爲姓。其後代就因沒有兒子招贅。不過“上門女婿”在那時是會招人非議的。民間甚至有“倒插門”這一嘲諷的說法。

古人對於“生兒子”這一想法可謂執念頗深。除了“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樣的特殊的時期,在封建時代幾乎人人都想有後,這也就難怪大英雄戚繼光也不能免俗了。幸好我們長在新時代,現如今“男女平等”不可謂不幸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