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諸葛亮跟劉備說“天下有變”,那這個“變”究竟代表着什麼?

諸葛亮跟劉備說“天下有變”,那這個“變”究竟代表着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隆中對》裏的天下有變是指什麼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在雙方見面後,被劉備誠意感動的諸葛亮爲劉備謀劃出了著名的《隆中對》。這篇《隆中對》震古爍今,被後人奉爲經典。諸葛亮也得到了“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的讚譽。可是,當我們審視這篇《隆中對》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諸葛亮爲劉備設定的北伐時間節點“天下有變”,這個“變”又代表着什麼呢?

諸葛亮跟劉備說“天下有變”,那這個“變”究竟代表着什麼?

一、 震古爍今的《隆中對》。

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時候,正是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他在北方立足不住,被迫南逃到荊州。在荊州,劉備也沒有得到劉表的信任。劉表讓劉備呆在北方的小縣新野,作爲他抵禦曹操的前哨。劉備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心中沒有發展的方向,心中苦悶至極。

正是在這個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爲了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劉備親自三顧茅廬,才見到了諸葛亮。劉備把自己的心聲吐露給諸葛亮,雖然歷經失敗,劉備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諸葛亮也是滿腔抱負的人,他備受荊州士族的打壓,躬耕隴畝。但是諸葛亮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因此劉備和諸葛亮一拍即合,成就了君臣相遇的天作之合。

諸葛亮雖然身居茅廬,但是他胸懷天下。對於劉備,諸葛亮自然有着他的觀察。諸葛亮針對劉備的境況,爲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對》的戰略方案。劉備依據這個方案,迎來了自己事業飛速發展的階段。

諸葛亮的《隆中對》主要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跨有荊益。在這個階段,是先奪取荊州,然後以荊州爲跳板,再佔領益州。第二個階段是休整待機。在這個階段劉備陣營鞏固消化戰果,對內休養生息,對外結好孫權。第三個階段是北伐。當天下有變的時候,劉備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攻打宛洛,一路從益州攻打秦川。這樣一來,天下可定,漢室可興。

諸葛亮跟劉備說“天下有變”,那這個“變”究竟代表着什麼? 第2張

諸葛亮爲劉備制訂的這個戰略計劃比較繁瑣,實現的難度很大。可是當時劉備沒有地盤、兵力,這個計劃是他唯一可行的方案。因此,劉備採用了這個方案,爲實現這個方案的戰略目標而努力。事實證明,如果不是出現了東吳敗盟的意外情況,這個方案也差點成功了。這也是大家稱讚諸葛亮和他的《隆中對》的原因。

二、 《隆中對》中的“天下有變”代表了什麼。

不過,我們審視《隆中對》的時候,也會發現這個方案的缺點。那就是越往後,方案的時間節點和行動就越模糊,越不確定。這是因爲劉備的起家資本太小,一切計劃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他的實力積累上。這就增加了這個方案的不可確定因素,一旦其中的某個環節發生意外,方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尤其是在最後一個階段,諸葛亮讓劉備發動北伐的時間節點,是所謂的“天下有變”。而這個“天下有變”說的實在籠統。這個“變”肯定是震動天下的大變革,但是它指的又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一絲這個“變”的端倪。諸葛亮在爲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時候,就把劉備要面對的割據勢力進行了歸類。一種勢力是劉備能夠吞併的,也就是劉表、劉璋之流。一種勢力是劉備不能吞併,但是可以作爲盟友的,東吳的孫權就是這種勢力。最後一種是劉備的死敵,那就是名爲漢相實爲漢賊的曹操。

可是,諸葛亮在評價曹操的時候,卻沒有給劉備留什麼情面。他說曹操平定北方,從兵力單薄、名望不高的局面,到打敗強敵袁紹,原因是曹操不但佔據了天時,而且還智謀過人,善於用兵。曹操的勢力已經發展到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劉備不能抵抗的。

從這些評價來看,諸葛亮很客觀地評價了劉備和曹操的差距。不但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而且雙方的軍事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這一點,曹操和劉備心中也都很明白。曹操雖然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誇獎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耳。但是他對劉備還有一個評價,那就是劉備雖然能夠在能力上和自己抗衡,但是劉備得計稍遲,因此失去先機的劉備難與曹操爭鋒。

這樣,我們對“天下有變”的這個事件,就可以理解了,那就是曹操去世。因爲按照諸葛亮的衡量,天下能夠壓制劉備的對手只有曹操。如果曹操一死,劉備就天下無敵手了。這樣,曹操陣營內部因爲曹操之死,繼承人的更替,必然會發生內亂。那麼,劉備以自己的凌駕於曹軍的軍事能力,攻打內部混亂的曹軍,勝利的機率自然大幅上升。劉備實現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戰略意圖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當時,劉備相比曹操,在身體條件上佔有優勢。劉備比曹操年輕,而且曹操常年征戰,身體多處負傷。如果劉備和曹操繼續耗下去,滿身傷病且年事已高的曹操是耗不過劉備的。這也是諸葛亮預計“天下有變”的基礎。

諸葛亮跟劉備說“天下有變”,那這個“變”究竟代表着什麼? 第3張

除了曹操之死這個“天下有變”的事件,諸葛亮所說的另一個“天下有變”的事件就是曹操稱帝了。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並不是沒有稱帝的野心。他選擇魏爲自己的封號,就是爲了符合“代漢當塗高”的讖語。爲了代漢,他重走王莽之路,嫁女兒給漢獻帝,擁有了外戚的身份。然後給自己加九錫、晉位國公,離代漢爲帝就只剩下一步之遙。

不過曹操到死也沒有走出這最後一步。這是因爲如果他走出這最後一步,將可能對他的政權產生不利的後果。曹操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打着漢相的名義號令天下。在他的麾下,有着爲數衆多的漢朝的擁護者。這些人中就包括了他最信任重用的荀彧、荀攸叔侄。如若曹操用強硬的手段逼死了荀彧等人,可是他也被這些人的忠心所震懾。

可想而知,如果曹操敢走出代漢自立的最後一步,必然會讓他的統治發生混亂。一時間,他將從漢朝的拯救者變爲毀滅者。那麼劉備等人對他的謾罵,名爲漢相實爲漢賊就成爲真的。這將讓曹操處於一種極端不利的境地。劉備在這個時候出師北伐,肯定會受到天時、人和的優勢。

曹操自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拒絕了手下的勸進,說如果天命所歸,自己願意當一個周文王,意思是把代漢的任務交給了兒子。在孫權寫信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看過信後說,孫權是想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啊。孫權勸進自然不是出於什麼好意,從曹操的反應就能夠看到,如果曹操走出代漢自立這一步,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危害。

三、 終究沒能利用北伐時機的劉備君臣。

因此,諸葛亮在《隆中對》裏說的“天下有變”的“變”,是指曹操之死和曹魏代漢這個事件。可是當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時候,劉備陣營卻失去了北伐的機會。這使得諸葛亮的《隆中對》功虧一簣,讓人惋惜。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打敗曹操,迫使曹操撤出漢中。隨後劉備派劉封、孟達攻佔上庸,至此劉備的勢力達到了頂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這個時候劉備陣營就應該進入第二個戰略階段,進行休養生息的階段。然後再等待“天下有變”的時機,發動北伐。於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並且在蜀中大興土木,準備發動北伐。

諸葛亮跟劉備說“天下有變”,那這個“變”究竟代表着什麼? 第4張

如果不發生意外的話,諸葛亮所說的“天下有變”的時機很快就要到來了。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一年後,繼位魏王的曹丕建立了魏朝,漢朝滅亡。在這段時間裏,曹魏動盪不安,叛亂四起。如果劉備趁機北伐,肯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可是,這兩次機會劉備陣營都沒有能夠抓住。這是因爲,荊州的關羽不顧《隆中對》的計劃,搶先發動了襄樊之戰。雖然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初期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可是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他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擊而慘遭敗亡。在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後沒有幾天,曹操也隨之病逝了。

就這樣,由於荊州基地的丟失和關羽的全軍覆沒,使得劉備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打擊。《隆中對》裏的兩路北伐的計劃,也由於遭到曹魏和東吳的聯合對抗化爲泡影。劉備只能忙於對荊州丟失造成的形式進行補救,根本沒有辦法發動北伐了。

而曹丕建立魏朝時,劉備卻做出了與《隆中對》計劃不同的選擇。他沒有聽從趙雲、黃權等手下的勸諫,把兵力指向曹魏,出兵秦川。而是發動了夷陵之戰,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東吳。雖然劉備有爲關羽報仇,奪回荊州的名義,可是這場兩敗俱傷的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不良的後果。隨着戰爭的失敗,劉備更沒有能力北伐了。而度過了朝代更替的初期混亂,曹丕在穩定形勢後開始了對外的攻伐。這一次機會,劉備再次錯過了。

結語:

諸葛亮和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制訂了著名的《隆中對》戰略計劃。在這個計劃中,諸葛亮初期的計劃制訂得比較具體,但是在後面的計劃就比較模糊。這是因爲劉備的實力太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逐步實施。

在北伐的時機上,諸葛亮提出了“天下有變”的前提。這個讓天下驚動的變化,是指曹操死亡和曹魏代漢而言。這兩個時機都足以引發曹魏的動盪,給劉備以北伐的可乘之機。可惜《隆中對》在執行中遭到了意外變故,由於荊州丟失,關羽敗亡,再加上夷陵之戰,使得劉備陣營最終錯失了北伐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