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科舉考試製度的起源是什麼時候?是如何出現的呢?

科舉考試製度的起源是什麼時候?是如何出現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島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舉考試製度的起源是什麼時候?是如何出現的呢?

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併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個科舉共持續了1300多年。現代社會公務員的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起源

科舉制度起源於中國的隋代,秦代之前中國曾採用世襲制度取士。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爲各國國君服務。漢朝時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民間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爲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爲孝廉。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科舉考試製度的起源是什麼時候?是如何出現的呢? 第2張

至三國時代,魏文帝時,陳羣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覈民間人才,分爲九品錄用。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是察舉制的改良,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覈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到了隋代,爲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下詔各州每年推薦三人(制諸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爲以後的科舉。唐朝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制度。唐朝的科舉分爲常科與制科兩類。武則天時,曾首創了由皇帝主持,複覈進士資格的殿試;和取武將的武科舉(武舉)。但是,二者在唐朝時並未有成爲定例。

唐代的科舉允許平民攜帶證件自由報考,但仍然留有一定的察舉制影子。例如:士子在應試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會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薦。叫作“行卷”。社會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向知貢舉的官員公開推薦應試舉子,稱爲“公薦”,而被薦的舉子能輕鬆及第。除了武則天主政的一段時間外,唐代的科舉沒有糊名(彌封)的習慣。考官在評卷時,考生的名聲往往是考慮因素之一。這樣做的原意跟舉察一樣,是希望可以兼顧人材在試場外的表現。但同時這亦無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現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弊病更甚。

宋代進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廢除行卷公薦之法,建立彌封謄錄制度,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宋朝的科舉制度公平性大幅提升,許多大臣的子孫也未考上科舉,僅能擔任中低階官員,因此當時還產生“富貴不過三代”的俗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