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科舉考試爲什麼沒有年齡限制呢?

古代科舉考試爲什麼沒有年齡限制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科舉考試爲什麼沒有年齡限制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曾經有一位英國學者在1888年發表了一篇研究中國科舉的論文,文中指出了中國科舉考試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似乎沒有年齡限制,12到15歲的兒童可以和80歲的老人一起參加考試。發榜的時候,許多五六十歲的老者名落孫山,而十幾歲的少年金榜題名。

比如北宋名相王安石,20歲便進士及第,大名鼎鼎的賀知章37歲考中進士,而有着今之歐陽修知名的歸有光,經歷了八次科舉,纔在60歲這年圓了盡是夢。

古代科舉考試爲什麼沒有年齡限制呢?

這還不算,清朝還有一位叫做謝綺做的考生,在科舉的道路上奮鬥了一輩子,最後在98歲時才考中了舉人,據說102歲的時候還受到了皇帝提拔。而現在不管是各個單位的招聘還是提拔幹部,35歲好像成了一個坎,過了一定的年紀,機會就比較少了。

那麼古代的科舉考試爲什麼不設定一個年齡限制?首先,我們從古代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科舉考試限制年齡將會扼殺一大部分人古代想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的過程是十分漫長且曲折的。

以明代爲例,科考三年輪一次,學子們需要先參加鄉試成爲舉人,在入京參加會試,會試需考三場,經過這重重的考試之後,最終通過者。才能得到天子親測的殊榮,進入殿試環節,還有獲得成爲進士以至於狀元、榜眼、探花的資格,而且並不是每次考試人們都會順利通過的。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這麼考來考去會耽誤很多時間。如果有年齡限制,會有很大一部分有真才實學,但是運氣不好的讀書人沒有機會。其次,從考生的基數來看,古代的讀書人本來就很少,

一個村子裏有幾個讀書人就已經很不錯了,全國的讀書人加在一起也沒有多少,而且準備科舉的過程也是十分艱苦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十年寒窗是非常辛苦的。夏日的酷暑,冬日的大雪,加之不便的交通和教育資源稀缺,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參加考試的人本就是鳳毛麟角。所以,人才市場是相對匱乏的,朝廷的選擇面也很窄,一旦把這年齡設定死了,就相當於把本就爲數不多的考生在一次裁剪,選取人才就更難了。

另一方面,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科舉考試也沒有必要限制年齡。因爲在封建社會,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是思想要絕對統一,絕對固化,不需要創新型的人才,而這種人才的年紀往往比較大,這些人受了幾十年的封建教育,思想已經完全固化,通過一次次考試,得已步入廟堂之上的考生已經早就被磨平了棱角,他們只會感謝皇恩浩蕩,成爲皇帝的忠誠奴僕,這樣的人才是更加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基於以上的幾點原因,所以古代科舉考試沒有設年齡限制。當然,現今社會和以前是大有不同,首先來說人才是不缺乏的,而且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的是年輕有爲、有衝勁、有創造力的人才。所以很多學校和單位在考試的時候會加上年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