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的兵制經歷過哪些制度階段?八旗兵和勇營兵是怎樣的?

清朝的兵制經歷過哪些制度階段?八旗兵和勇營兵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兵制,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清朝在入主中原前的主要軍事力量爲八旗制度,八旗兵的總兵力約二十餘萬人,1644年清軍入關,自此正式代明統治中華,但二十餘萬人的八旗軍放在關內如滄海一粟,顯然無法滿足清朝的統治需求。因此在穩固統治後,清朝統治者開始着手解決兵員不足及地方維穩問題。

經過幾次變革,清朝前期的兵制大致經歷了八旗兵、綠營兵以及勇營兵制度三個階段,而清朝在士兵衣服上印製的“兵”字,這種士兵主要爲八旗兵或綠營兵,八旗兵和綠營兵爲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正規軍。八旗兵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牛錄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兵農合一的產物,即平時務農生產,而戰時則爲士兵,後八旗軍經過不斷吸收,逐漸形成了滿洲八旗軍、蒙古八旗軍以及漢軍八旗軍,因此共有二十四旗。清軍入關後,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旗負責皇帝的保衛工作,同時全國的關隘要地的駐兵基本爲八旗兵,根據《清史稿》中記載,在京畿附近的駐防八旗兵共14238人,在東三省駐防八旗兵共35361人,而在其餘省份共駐紮55521人。

清朝的兵制經歷過哪些制度階段?八旗兵和勇營兵是怎樣的?

八旗兵

綠營兵又稱爲綠旗兵,其兵種有馬兵、守兵、戰兵以及水兵,主要扮演着補充兵力的角色,其士兵主要爲漢人,他與八旗兵最大的區別爲綠營兵是自由應募,八旗兵因爲數量上的不足,因此各省不光有八旗兵駐紮還有綠營兵的身影,在平定“三藩之亂”、“金川之亂”中,綠營兵的表現十分突出,所以在此之後,綠營兵逐漸成爲軍隊主力。同時,在京畿及附近駐紮的綠營兵稱爲巡捕營,又稱京營,由步軍統領,駐紮在各省的由各省總督、提督等統領,且綠營與八旗兵都由國家補給。根據《清史稿》記載,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綠營兵人數爲661671人。由於八旗和綠營兵爲清朝常設兵,因此二者又合稱爲“額役制兵”。

清朝的兵制經歷過哪些制度階段?八旗兵和勇營兵是怎樣的? 第2張

勇營兵

而士兵服裝上印製的“勇”字,意爲該兵隸屬勇營兵,勇營兵爲上述正規軍的後備部隊,通常是因綠營兵和八旗兵兵力不足,所以採取臨時徵招,徵召對象一般爲地方鄉勇,由此組成勇營兵,主要作用爲協助正規軍作戰。在清初,勇營兵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待遇都是低於正規軍的,直到清末勇營兵才成爲主角,由於八旗兵和綠營兵的腐壞,戰鬥力十分底,而湘軍、淮軍勇營兵戰鬥力十分強悍,由此迅速取代“正規軍”成爲作戰主力。駐紮在地方州縣之中的士兵,則其兵服上印製“卒”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