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內外朝制度是怎麼回事?內外朝制度爲何沒被後世所沿用?

內外朝制度是怎麼回事?內外朝制度爲何沒被後世所沿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內外朝制度,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武帝作爲中國古代繼秦始皇之後第二位“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均成就較高,創建了許多影響後世的制度,例如年號、十三州部等。這些制度中,有的對於維護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很多直接被後世君主給沿用下來了。

但是,有一項制度影響極其深遠,卻似乎並沒有被後世沿用。這個制度就是內外朝,又叫中外朝。

要想了解內外朝制的歷史發展軌跡,首先需要知道內外朝制究竟是什麼?所謂中外朝,是指中(內)朝和外朝的合稱。西漢初年的制度大多繼承自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甚至是完全照搬,作爲三公之首的丞相具有統領百官、協助皇帝處理朝政的功能,這就註定了丞相的權力極大,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因此,西漢初年的皇帝與丞相在很多地方存在矛盾甚至是對抗,例如漢文帝與周勃,漢景帝與周亞夫。漢景帝想要封自己的舅舅爲候,就被當時的丞相周亞夫以“高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的理由給否決了,周亞夫後來悲慘結局的也印證了背後皇權、相權之間鬥爭的殘酷性。

爲了不像自己的爹和爺爺那樣,做事處處受丞相掣肘,漢武帝想出一個主意:讓自己身邊的一些親信在宮廷之內和他進行決策,然後再交給宮廷外的丞相及其統領的百官去具體執行,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而漢武帝身邊參與決策的親信就形成了內朝,與之相對的三公九卿們就組成外朝,這便是內外朝制度的由來。

漢武帝的內朝人員主要可以分爲三類:一是少府官員,少府原本只負責掌管皇室的私財及吃、穿、住、用等雜事,漢武帝則將其地位升高到可以參與重大決策,其官職代表就是尚書令;

二是近臣,這些人一般原是皇帝身邊的幕僚,有的本來就在外朝任職,得到漢武帝賞識後就在原任官職的之外再授予新的職務例如侍中、左曹、右曹、諸吏、散騎、常侍、給事中等等,被稱爲加官,這些加官有權出入宮廷中,隨從漢武帝;

三是軍隊將軍,漢武帝在位時親掌軍權,軍隊的高級將領大多也是他的近臣,例如衛青、霍去病等,因爲受到漢武帝的寵信,也會參與中樞決策。

從分工上來看,漢武帝設立的內朝擁有決策權,外朝則是執行權。漢武帝在位時期的很多重大變革都是由內朝決策出來的,例如鹽鐵官營、推恩令等。這些由內外朝制推動的變革有效地幫助漢武帝成爲了“千古一帝”。

內外朝制度是怎麼回事?內外朝制度爲何沒被後世所沿用?

既然這個制度具有這麼大作用,那麼後世有沒有其沿用下來呢?實際上,雖然早在東漢初年就已經不存在內外朝這個說法了,雖然它的基本架構還在,但發生了較大變化,也就是說完全沿用內外朝制度只是在西漢時期。這是爲什麼呢?

很明顯,內外朝制由於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導致內朝實際上掌握實權,外朝形同虛設。這雖然極大地削弱了相權,保證皇權的利益。卻也帶來一個極大的弊端,那就是內朝官員的權力膨脹,成爲皇權的新威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就在於缺乏制約。因爲設立內外朝制度的目的是爲了制約相權,但矯枉過正的話,內朝權力過大就只能由皇帝本人去制約了。

漢武帝雄才大略,能夠慧眼識人,直接從外朝中選撥人才去內朝,而且充分地爲他所用,他可以輕鬆駕馭並制約內朝的權力,但他的後世繼任者就不一定具備這個能力了。漢武帝去世以後,原本爲內朝尚書的霍光就迅速掌握大權,之後更是廢掉一個皇帝(昌邑王劉賀),再擁立一個皇帝(漢宣帝劉洵),可謂是權勢滔天。不過,將霍光的專權歸結於內外朝顯然並不準確,因爲這是特殊背景下權力交接過程中顧命大臣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內外朝制度是怎麼回事?內外朝制度爲何沒被後世所沿用? 第2張

但漢元帝時期,宦官弘恭、石顯相繼以中書的身份專斷朝綱的鍋就必須由內外朝制度來背了。因爲年幼的或者才華平庸的皇帝在選擇內朝官員時無法做到合理,一般就直接用身邊關係最密切的人,例如宦官、外戚等,他們因爲深得皇帝信任,即使專權跋扈也幾乎無人敢管,要是再攤上皇帝是一個幼主或者昏君,那內朝權力膨脹到取代皇權也就順理成章了。

西漢末年,哀帝、平帝在位時,皇帝沒有能力掌控朝局,外戚王氏(漢元帝的皇后王氏家族)就在內朝中一直把持着朝廷大權,最終導致王莽篡奪西漢天下,建立新朝的結局。

東漢光武帝平定天下,鑑於西漢滅亡的教訓,對外戚干政嚴加防範,並對漢武帝以來的內外朝制進行了改革,設立尚書檯,共有尚書令一人、僕射一人人、尚書六人。進一步削弱外朝權力的同時將內朝組織更加系統化,從而防範外戚、宦官等專權,其繼任者漢明帝、漢章帝均嚴格執行,並未發生任何內外朝權力膨脹的問題。

然而,很明顯東漢的前幾位皇帝沒有將內朝權力膨脹從而引發外戚的根源解決掉,結果漢章帝之後的皇帝幾乎全都年幼或短命,外戚作爲皇帝內朝中最爲密切的羣體,又走上了權力的舞臺,釀成了東漢中後期長達一百年的宦官和外戚輪流專權的局面。

內外朝制度是怎麼回事?內外朝制度爲何沒被後世所沿用? 第3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總結了兩漢時期的經驗教訓,對內外朝制進行了大規模地變革,尚書檯成爲了更加獨立,且總攬全國政務的尚書省,但相繼出現了其他分權制約的機構,如中書省、門下省。這些變革到了隋朝由隋文帝楊堅梳理整合形成了“三省六部”,三省分別爲尚書、門下、內史(中書),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明確分工),隋朝以後一直沿用。

雖然內外朝制因爲其弊端沒有被沿用下來,但它的目的和思想卻一直沿用至清朝,那便是加強皇權。後來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的內閣制、清朝的軍機處都是圍繞着這個目的和思想來進行的,最終導致皇權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