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宋朝總走水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前言:

北宋初年,宮廷之中,一個小太監渾身是火,在絕望和慘叫中死去。根據相關記載,小太監是因一時不慎引發了一場火災,這才遭此厄運。與他同伴的另外十幾個太監,也沒能逃過此劫,被押赴刑場斬首,並露屍於衆。而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正是趙匡胤。

這的確很難讓人相信,在衆人印象中太祖皇帝始終是仁厚英明的聖主,史書說他"聖性至仁,雖用兵,亦戒殺戮"。這樣一個老好人,爲何行事如此偏激呢?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一、 宋朝的火崇拜思想

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初,趙匡胤和羣臣進行了一場激烈辯論。圍繞的話題很嚴肅,即定都問題。趙匡胤原本的打算是將都城遷移到洛陽,方便宋帝國據險要而守,但大多數人都反對,並一致認爲開封是個好地方。頂不住朝臣的壓力,趙匡胤最後還是放棄了遷都計劃。

所謂固國之術"在德不在險",趙匡胤還是希望用德政來收攏民心的,這纔是最強大的堅實壁壘。既然要將開封當成都城,趙匡胤自然花了很大心思。

在他看來,“走水”對開封城造成的危害及其嚴重。開封尚在建設之中,又豈容隨意毀壞?於是,這纔有了開頭殺雞儆猴的這一幕。除此之外,北宋初年奉行的火神崇拜,也同樣不容忽略。

當年宋朝初立時,便按照五行學說的思想主張,曾發出過類似通告:"國家受周禪位,周木德,木生火,宋當以火德王,色尚赤。"可以看到,宋代"以火得上承正統",有着悠久的火崇拜歷史。

爲此,朝廷專門爲"感生帝"設立了一個祭壇。祭壇位於南郊,高七尺,長有四丈,每年正月都能享受國家的奉祀。宋徽宗繼位後,還專門建立了火德真君殿,其規模更甚從前。

別看這些思想有些封建迷信,但在宋朝,火神崇拜便是一條鐵律,任何人包括皇帝在內,都無法輕易觸犯。

文章開頭,因爲小太監的不走心,導致宮廷失火,趙匡胤大怒的另一主要原因,也是因此。

宋仁宗在位時期,碰上了日食。恰好在這段時間,汴梁城內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下雨。於是君臣一致性認爲:是祭祀火神沒有到位,於是"國家常需恭依典禮,以順火性"。

值得玩味的是,面對大宋君臣的多次供奉,火神並沒有"投桃報李"。相反,在宋代歷史上,還曾多次出現過火災。其次數和規模,都要超過其他朝代。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第2張

二、 宋代爲何頻頻“走水”?

以北宋都城開封爲例,不難看出火災在宋朝時的頻繁:

建隆三年五月,東京大相國寺起火,數百戶房舍因此損壞;

明道元年八月,宮廷禁中發生大火,火勢蔓延到其他八殿;

元祐六年臘月,開封府燃起大火,整個府庫都被燒成了灰;

相關史料表明,兩宋時期的火災現象,尤爲頻繁。這其中,又以都城最爲嚴重,每次走水時,往往會造成大量損失。而其餘地區也時常發生火災,規模有大有小且很是頻繁。

難道宋朝君臣的舉動得罪了火神?顯然,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仔細觀察北宋居民的生活條件,其實不難得出宋代容易出現火災的主要原因:

1、人口稠密門巷狹小

北宋的東京城,雖然頗爲繁華,但在住房問題上,卻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在當時,住得起"大house"的除了皇室之外,便是前朝貴族與當朝功勳了。前朝貴族自帶家底來投,混個虛職過着快樂日子。當朝功勳被解了兵權,乾脆便在京城大肆置辦房產提前養老。

正因如此,北宋東京的少數人,卻佔了多數的宅基地。開封城的空間本就不太富裕,這麼一來,難免會造成侵道、侵街。再加上隨着東京商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京城內部的人口,呈現爆炸式增長,這就導致了不少街道與街道之間的住宅區,變得十分狹小。

在此情形之下,百姓家中的廚房用竈,也會相對增多。王安石曾有詩云:"圖書得免同煨燼,卻賴廚人清不眠。"不難想象,當廚房竈臺的規模增多時,發生火災的頻率自然會有所提高。

更爲可怕的是,在街道狹窄的情況下,火勢一旦出現,便會很容易地蔓延開來,從而形成較大的火災。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第3張

2、木竹結構容易引燃

有生活常識的讀者都知道,相較於磚塊瓦舍而言,木竹結構更加容易點燃,這便是宋朝火災頻發的第二個原因。從相關史料來看,宋代不少大型城市,如開封、臨安、杭州等地,城市中的建築物,大多是木頭或竹子結構的。

顯然,這都是"木土太盛之徵",由此可知,一旦發生火災,這種木竹結構的房屋很容易便會助長火焰的勢頭。

3、佛教興盛徹夜香燈

東京城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城內的廟宇道觀很多。不得不承認,宋朝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時代。雖然宋明理學一度影響甚遠,但儒、釋、道三家學說,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以開封爲例,城內的佛寺除了大相國寺、上方寺以後,還有50多座寺廟。而道觀則有20餘處,至於其他的宗祠廟宇,加起來也有六七十座的規模。每逢重要節日之際,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會參與祭祀神明的活動。

在不少百姓家中,也是夜夜供奉着自家信仰的神明。如此一來,徹夜香燈便成了一件常事。在這樣的環境下,火災發生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正因如此,在宋代歷史上,寺廟着火、香燈引發火災的案例比比皆是。

由此可見,求人不如求己,與其是祈求火神或佛教神明的庇佑,倒不如靠自己。正因如此,宋代針對頻發的火災事件,還研究出了一套消防制度。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第4張

三、 宋代的消防制度

前面提到,不管宋朝怎麼敬拜神明,但火災卻始終是個重要隱患。連連吃了大虧之後,宋朝的統治階級,終於開始着手進行消防建設了。

在北宋初年,城市中的消防措施還比較簡單。在廣南一帶,地方長官便命令城市中的居民在家中常備一個貯水桶,稱之爲"防火大桶"。雖然這種消防手段還比較簡陋,但依舊是個進步,因爲人們已經從思想上改變過來了。

沒過多久,正兒八經的"消防小隊",也正式出現在了歷史中。據《宋會要輯稿》記載:

"大中祥符二年六月,詔在京人戶遣火,須候都巡檢到,方始救潑,致枉燒房屋,先令開封府,今後如有遺火,仰探火軍人走報巡檢,書時赴救,都巡檢未到,即本廂巡檢先救,如去巡檢地分遙遠左右軍訓使或本地分廂界巡檢,員僚指揮使先到,即指揮兵士、水行人等,與本主同共救潑,不得枉拆遠火屋舍,仍 車令轄不得接便偷盜財物.如有違犯,其軍巡使、廂虞侯、員僚指揮使,並勘 罪以聞。 "

從這段資料,不難發現宋代消防制度的一個明顯進步。城市之中有了專門的巡查隊伍,他們出自軍中,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一旦出現火情,便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赴現場,並主動實施防火、滅火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負責消防任務的"潛火鋪",一開始只侷限在貴族或官員之家。畢竟人手有限,自然需要爲上層階層來服務。但到了北宋後期,這支消防小隊才逐漸擴大了規模。大概300餘步,便設有一個滅火基地。

到南宋以後,當時的都城臨安,已經具備了數量可觀的消防隊伍。在臨安城內的12隅,設有專門隊伍。每支隊伍有102人,共有1224個人。每隔200多步,便能見到一個軍巡鋪,用以監督和防範火災。

紹興三年,趙構還從殿前各司中挑選出了300精兵,令其巡遊在全城,以備不時之需。要知道,殿前各司可是皇家親衛中的精銳力量,培養出來需要花費不小的代價。由此可見,南宋朝廷的消防意識,已經上升到了高度防範的層次。

宋朝消防制度真的很差嗎 宋朝爲何總是出現走水現象 第5張

有了專業人士,也需要專業設備和專業建築。在南宋,首次出現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望火樓。臨安城內的望火樓,便有23處之多,一般情況下,它位於9.3米以上的高度,消防人員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全城,觀察火勢災情。

一旦發現火災,消息便會立即傳遞到附近的各個軍巡鋪。接到消防任務後,工作人員便會主動出擊,並帶上各種滅火工具。宋代的滅火工具,也種類繁多,但主要還是水桶、水囊、水袋、唧筒等。

尤其是唧筒,算是劃時代的一項發明。它由長竹製造而成,在其中塞入棉絮方便水竿的前後運動。這種採用了活塞原理的"滅火神器",可以輕易地將水吸入和噴出。就像我們玩的水槍,其原理與這類似。至於水從哪裏來?不妨想想水桶和水囊,它們自發承擔了貯水功能。

當然,作爲參與消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這些可敬的消防人員,在完成過一次滅火後,也會受到相應的獎勵。如果出現燒傷,則由官府報銷醫藥費,此舉也算是爲消防人員提供了一個保障。話雖如此,倘若消防員在滅火中不出力,也是要受到懲罰的。

總的來說,宋代的消防制度雖然有些簡陋,但依舊充滿了時代的進步性。在此基礎上,它一方面通情達理,對於消防工作各種支持。一方面也頗爲嚴苛,對待違反法規的犯事者處以刑罰。這樣一張一弛,才能保證城市內部的消防效率能得到很大提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