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人科舉考試爲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麼來的?

古人科舉考試爲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麼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科舉考試爲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麼來的?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科舉在古代的時候爲國家選拔了不少的人才,可以說是主導一個國家的興亡,由此可見科舉制度有多麼的重要,就像是今日的各種考試和高考也都是由科舉演變而來的。

古人科舉考試爲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麼來的?

科舉制度最大的人貢獻者就是隋文帝和隋煬帝父子了,當熱李世民的改用也是起到很大的推薦作用,這就是古代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了,對於科舉制度,也是被西方給學了去,可以說,科舉也影響了全世界

對於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每一朝代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措施,不過呢,卻有一個相同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問題了,爲何狀元還要羨慕第三的探花,看看對探花的解釋,有些不敢相信。大家知道古代的科舉考試吧,童試,鄉試,一直到最後的殿試,皇上就要親自接見科舉的前三名,在古代這個稱呼是非常有意思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也是逐漸優化的制度,在歷朝歷代的更替中它才逐漸走向完善。“探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且唐朝時考試等級是先解試(州縣考試),再到省試也就是春闈(省試),往往春闈過後,入圍後就直接排名。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賀晚宴。晚宴開始之初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探花宴的內容同其名字,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樣貌出衆的兩人爲探花使。他們的任務是遍遊名園並且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兩位探花使卻並非一定是前三名的考生。

古人科舉考試爲什麼放棄狀元也要做“探花郎”?“探花郎”是怎麼來的? 第2張

但是很多人其實都更想當探花,他們寧願不當狀元也要當探花,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在千百年的科舉制度中逐漸形成了一項潛規則,這個規則就是當探花的人一定要非常的帥。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如果中了探花,不僅是朝廷對你才華的肯定,還是朝廷對你的外貌的肯定。這就造成那些中了探花的人雖然功名沒有狀元的高,但是他在朝廷中受歡迎的程度卻不會亞於狀元。而到延續至宋時,科舉制逐漸變爲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意爲州試省試之後還另設殿試,殿試之成績再分三甲,此時就是我們常聞的狀元、榜眼、探花之說。此時探花郎才真真是第三名。而世人受歷史趣說影響,在坊間也都認爲探花郎必定是樣貌出衆,外表英俊之人,所以探花郎的名氣多高於狀元郎。

且有詩言“西湖又見探花郎,把手拈詩燕語忙。隔岸阿誰折怨柳?偷偷串淚萬千行。”其描繪的便是這探花郎遊街之後多少閨中少女芳心暗許後又黯然傷神之景。當時並未追星一說,大衆推崇的無非是有德有才之人且大多是聽聞,而探花郎卻是集才、貌於一身,且遊街之時更是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所以在民間呼聲不可說低。大概類似於現代的一些超級偶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