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說到醫生這個詞,在古代爲何卻稱爲“大夫”或者“郎中”?

說到醫生這個詞,在古代爲何卻稱爲“大夫”或者“郎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醫生這個詞,在現代上面有很多說法的。當然了,在古代的話,其實並沒有醫生這個詞,但是隨之最早的時候就是“大夫”或者是“郎中”,大家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就可以看到。那麼在古代大夫和郎中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醫生這個詞,在古代爲何卻稱爲“大夫”或者“郎中”?

郎中:一種官名,如郎中令;或爲醫官。大夫:音讀“戴夫”,民間稱民醫的叫法;讀大夫時意思是一種官,而且職位很高。

說到醫生這個詞,在古代爲何卻稱爲“大夫”或者“郎中”? 第2張

醫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唐玄宗時期編撰的《唐六典》中,其中有文記載:“醫生四十人”,但在這裏的醫生,也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醫生,而是指一些學習醫藥的學員。

到了宋代,隨着我國社會的空前發展,醫藥事業也隨之水漲船高,當時的朝廷設立了太醫局和御藥房,並設有官員專門負責宮廷內的醫療工作。

在民間,朝廷也設立了專門的疾病治療機構,稱爲惠民局,由朝廷派出的官員負責百姓的疾病治療。其中,負責治病的官員根據醫治的專科性質又分爲食醫、疾醫、金創醫,分別負責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療和受傷後的救護。

也就是從這時起,人們把醫生這個職業稱爲“大夫”或“郎中”。

其實也簡單,在宋朝以前,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各個朝代都有使用,但各個朝代的對於官階的使用又不統一,以宋朝爲例,朝廷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一級官員稱爲尚書,二級官員稱爲侍郎,三級官員稱爲郎中,四級官員稱爲員外郎。

太醫院在朝廷的編制大體雖然與六部平級,但畢竟分量不一樣,爲了區分,太醫局的一級官員就稱爲大夫,二級官員稱爲郎中。

後來,隨着時間的發展,人們爲了表示對醫生的尊敬,開始以“大夫”和“郎中”這樣的高級醫官名稱來代指醫生,並將這種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我國民間北方人普遍稱醫生爲“大夫”,並且還將“大”字的音讀成[dài],以與官職裏的“大夫[dà fū]”相區別;而南方人則普遍將醫生稱爲“郎中”。

說到醫生這個詞,在古代爲何卻稱爲“大夫”或者“郎中”? 第3張

春秋時期的大夫,分上、中、下。到了秦漢有所謂諫大夫,唐有御史大夫,但均不是醫官的稱呼。

宋朝開始設大夫以下的官階。醫官中最高級別是大夫,隨後是次郎,就是郎中,第三級是醫救。後世的人們,因爲大夫是醫官最崇高的職位,所以把大夫作爲對醫生的尊稱。醫官中有郎中一職,幫老百姓稱醫生爲郎中。

在古代,不管是人們的習慣還是筆記小說裏面,大夫和郎中是有區別的,通常設館治病的稱爲大夫,從草藥店或者是街上喊包治疑難雜症的,稱爲郎中。

所以,後人稱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是收郎中,就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