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朱元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較之於其它朝代,明朝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特務機構橫行。雖然說其它王朝或多或少都有專門的特務機構,但絕對不敢像明朝這麼明目張膽。

明朝的特務機構大致分兩類,錦衣衛和諸廠,所謂諸廠就是包括東廠,西廠和內廠在內的專門由太監把持的特務機構的總稱。而明朝的太監就是通過諸廠完成對朝政的干預,從而留下了千古罵名。

一、明朝太監的崛起必須感謝他們自己的努力,如果不是太監們在靖難之役中拼了命的幫助朱棣,東廠根本不可能存在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嚴令禁止宦官干政,並在宮門口懸掛鐵牌警示。洪武一朝,對宦官干政的打壓力度也最狠。

按理來說,有朱元璋以身作則,又留下祖訓,嚴防死堵,明朝不應該會出現宦官猖狂的現狀。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雖然給宦官設下了重重障礙,但這一切都被他的不孝子給踏平了。

洪武三十一年,一代雄主朱元璋駕崩,皇長孫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剛剛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環視偌大的明王朝,驚覺四方藩王擁兵自重,自己雖空有皇帝之名,卻早已羣狼環伺,隨時有傾覆之危。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於是,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朱允炆決定效仿西漢景帝,以雷霆之勢盡削四方藩王。

起初,削藩進行的很順利。在齊泰和黃子澄等重臣的支持下,建文帝很快就削平了第一位藩王,周王朱橚。

之所以要削他是因爲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胞親弟弟,而朱棣又是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藩王,如果二王聯手,形勢會變得十分嚴峻。

至於爲什麼不先削燕王,那是因爲當時的燕王朱棣戰功赫赫,頗得人心,是塊硬骨頭,削藩這種大事當然要先易後難。

隨着周王朱橚的削平,年輕的建文帝開始志得意滿,在一個月內,連削了三位藩王,而且其中還有一位憤而自殺,一時之間,諸藩惶惶。

要說建文帝畢竟年輕,如此激進的削藩手段,如此短暫的時間間隔,如果不是朱元璋餘威由在,天下早反了!

不過,此時的朱允文明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兩個月後,他再次削平了一位藩王,岷王朱楩,但這也是他削平的最後一位藩王了!

建文元年七月,被建文帝嚴防死守的燕王朱棣突然用計接手了北平城,之後的一個月裏,朱棣聚集舊部誓師,以清君側爲名,悍然出兵,自此靖難之役拉開帷幕。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第2張

戰爭中期,雖然朱棣能征慣戰但畢竟只是一藩之力,和積威日久的朝廷中樞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此時朝廷方面也涌現出了盛庸,鐵弦等能臣干將,所以戰爭進行的並不是很順利。

這個時候,一個特殊的羣體開始發揮作用了,他們就是宦官。前面說過,朱元璋時期對宦官干政控制極嚴,這種情況在建文帝時期得到了延續,建文帝宮中的宦官依然沒有權力。

但是,不管再怎麼沒有權力,宦官的特殊性都擺在那裏,由於身份的便利,他們很容易探聽到各種各樣的情報。

這一點就被朱棣完美的利用到了。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朱棣就看到了宦官身上的價值。在朱元璋嚴厲打擊宦官的年代,朱棣就收羅了一批有才幹的宦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西洋的鄭和了。除了鄭和以外還有領兵宦官狗兒,大外交家候顯也是在朱棣手下平步青雲的宦官。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第3張

正所謂“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南京的宦官們一看在朱棣手底下混這麼好,再一看自己悽慘的樣子,頓時就不幹了,紛紛開始投靠朱棣。

這批宦官的加入,不僅帶來了大量的情報資源,而且幫朱棣完成了對建文帝方面的全面監控,這在以後的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因爲這批宦官來的太及時了,朱棣打心裏覺得宦官是自己人,這一點,從他稱帝后,大量封賞宦官,並設置東廠就可以看出來。

而宦官羣體從此以後也徹底掙脫了朱元璋時期的桎梏,接着朱棣的寵幸開始了他們在明朝的干政歷程。

二、明朝特殊的權力架構造成了皇帝的人才危機,爲了應對文官和錦衣衛的威脅,啓用宦官只是早晚的問題

雖然宦官羣體的做大始於朱棣,但事實上,從明朝特殊的權力架構上看,宦官被重用只是遲早的事。

終明一朝,政治制度都在圍繞着高度集權而建設。所以,不管明朝的皇帝是賢是愚,在加強集權這件事上都有着高度統一的認識,爲了集權,什麼事都可以做,爲了集權,什麼人都可以用。

這一點從明朝的開國皇帝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就通過設立錦衣衛,屠殺功臣,大封藩王等手段確保皇權的至高無上。

這些手段在當時是卓有成效的,在很短的時間內穩定了朝局,也穩定了天下大勢。使得明朝在剛剛建立的苦日子,朱元璋不僅能安心發展生產,同時還能發動八次北伐,把北元朝廷活活掐滅在捕魚兒海上。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第4張

要知道,不管是多麼強大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總是非常虛弱的,漢朝建立之初就不得不使用和親政策來緩解北方匈奴的壓力,一直用四代人的努力才成功洗刷恥辱。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以垂老之身向突厥使臣行下跪禮才獲得了突厥的支持,也纔有了後面享譽國際的盛唐帝國。

明朝能在立國之初就有如此彪悍的功績,跟朱元璋施政的英明獨到離不開關係。

但是,隨着時間的發展,局勢慢慢發生了變化。

其中,錦衣衛作爲唯一的特務機構,掌控朝臣把柄,權力漸漸增大,最後甚至開始威脅皇權。永樂年間,朱棣就認識到了錦衣衛的危害,開始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對抗錦衣衛。這其實就是明朝皇帝基於中央集權的目的啓用宦官的最早例子。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第5張

而除了錦衣衛以外,朱元璋屠殺功臣也導致文官集團的發展,在成化、弘治年間發展成爲了威脅皇權的重要力量。那個時候,負責監管朝臣的東廠和錦衣衛逐漸變得官僚化,而且常常互相傾軋,嚴重影響職能發揮。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皇帝爲了維護中央集權,再次本能地想到了宦官。因爲實在沒人了,文官都組成了自己的小團體,開國元勳凋零殆盡,武將平時也接觸不到,此時的皇帝身邊,除了宦官,實在是沒人了。於是明憲宗設西廠,明武宗設內廠,宦官集團空前地強大起來。

由此可見,明朝重用宦官實在是大勢所趨。這個禍根從明初就開始種下了。

三、宦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的發展,但其本身的危害也很大,而他們與文官集團的對抗更是給國家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宦官集團本身能被使用就證明這個集團有着某些獨到的優勢,這在明朝的歷史上也多有證明。

明太祖時期算得上是明朝宦官影響力最小的時期,但也是在這個時期,皇帝和朝臣幾乎勢同水火,解決矛盾的手段也只有殺戮一途。從長遠看這種關係是很危險的,皇帝殺戮過多必定會讓朝臣產生牴觸情緒,要麼消極罷工,要麼乾脆興兵造反,非常不利於朝廷的長治久安。

朱元璋也認識到了這種情況的危急,所以十分寵幸當時以仁德著稱的太子朱標,藉着太子朱標來安定朝臣的情緒。即便朱標死後,他還是堅持立長孫朱允炆,這與朱允炆的仁德之心不無關係。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第6張

但到了朱棣時期,情況再次回到了原點,皇帝必須直面朝臣,解決矛盾的途徑也只有殺戮一途。時間長了,朱棣也發現不對了。於是,他開始着力於尋找一個皇帝與朝臣之間的緩衝帶,來避免衝突的發生。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再次閃亮登場了。把宦官往皇帝和朝臣中間一放,皇帝的旨意都通過他們來發放,對了是皇帝的功,錯了是宦官的過,無論皇帝還是朝臣都保留了基本的顏面,皆大歡喜!

可以說,宦官的出現很大的緩和了皇帝和朝臣的關係,不僅維護了中央集權,還給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但是,物有兩面,宦官確實有一定的歷史貢獻,但他們的危害同樣不小。

這種危害不僅僅體現在“陷害忠良”方面,而是通過皇帝的意願蔓延到各方各面。明朝歷史上危害最大的太監,差點完成一人毀一國曆史成就的大太監王振就是通過滿足明英宗的北伐願望成功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全部精銳,團滅靖難功勳集團。

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干政,爲何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還是很嚴重? 第7張

其後的大太監西廠創始人汪植,八虎之首劉謹,九千歲魏忠賢都是已經跨越了“陷害忠良”的基礎段位,上升到通過掌控朝政或與文官相互傾軋影響朝政正常運轉來危害天下的大太監程度。

宦官,作爲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制度下的畸形產物。隨着中國歷史進程的變遷,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了不同的活躍度。但是從他們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歷史皇權集中程度的變遷,可以說他們的歷史意義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