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漢唐明三個朝代的宦官干政現象有多嚴重?

歷史上漢唐明三個朝代的宦官干政現象有多嚴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宦官便逐漸成爲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現實力量。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清代著名的學者趙翼在《二十四史札記唐代宦官之禍》中說過這麼一句經典的話語:“漢唐明三代宦官爲害最烈,漢明兩代之宦官‘竊主權以肆虐天下’……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

漢、唐、明可以說是我國最爲強盛的三個大一統漢族王朝,爲何他們的宦官干政問題都如此的嚴重?

第一、漢代的宦官之禍

歷史上漢唐明三個朝代的宦官干政現象有多嚴重?

漢代的宦官干政是皇帝長期同外戚勢力鬥爭的產物。在正常情況下,天下大事、朝廷政務都是由皇帝來作爲最終的裁決,但如果一旦皇帝早死,而新皇帝又年幼,毫無理政能力的話,又應該怎麼辦呢?

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就接連出現了這種皇帝早死,新皇帝又年幼的情況。比如說:

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即位年齡只有十歲,去世時年齡只有二十七歲;

東漢第五位皇帝漢殤帝劉隆,即位年齡只有一歲,去世時年齡只有二歲;

東漢第六位皇帝漢安帝劉祜,繼位年齡只有十三歲,去世時年齡只有三十一歲;

東漢第七位皇帝前少帝劉懿,繼位年齡只有不到一歲,去世年齡也只有一歲左右;

東漢第八位皇帝漢順帝劉保,繼位年齡只有十一歲,去世年齡只有三十歲;

東漢第九位皇帝漢衝帝劉炳,繼位年齡只有兩歲,去世年齡只有三歲;

東漢第十位皇帝漢質帝劉纘,繼位年齡只有八歲,去世年齡只有九歲;

東漢第十一位皇帝漢桓帝劉志,繼位年齡只有十五歲,去世年齡只有三十六歲;

東漢第十二位皇帝漢靈帝劉宏,繼位年齡只有十二歲,去世年齡只有三十四歲。

綜上所知,一整個東漢王朝,除了前期的三任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以外,其餘的皇帝,繼位年齡全部不滿十五週歲,其中還不乏有尚在襁褓的嬰兒,在位時長也普遍不足二十年,如此國君早逝,新君年幼的情況,一直苦惱着整個東漢朝廷。

新君年幼,太后就會臨朝聽政,由於自身是後宮之人,不便接觸大臣,便只能依靠父母兄弟等外戚勢力,這就爲外戚專權制造了環境

歷史上漢唐明三個朝代的宦官干政現象有多嚴重? 第2張

等到新君長大之後,不甘心被外戚挾持,爲了奪回自己的權力,便只能依附身邊的心腹宦官,來發動政變除掉外戚。而皇帝親政以後,自然就會去重用這些奪權有功的宦官,進而造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

所以,整個東漢王朝完全就是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直至惹得天下民怨沸騰,黃巾一起,王朝大勢已去。

第二、唐代的宦官之禍

唐代的宦官之禍完全就是皇帝與地方軍閥鬥爭的產物。在唐朝後期,有三大不穩定因素在影響着政局,一是宦官之禍、二是藩鎮割據、三是朋黨之爭。

其中宦官之禍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在唐昭宗時期達到頂峯。

事實上,在唐朝初年,宦官的數量並不多,所管理的不過是侍奉皇帝,和一些雜事而已,但到了唐肅宗時期,宦官的人數便激增到了三千多人,不過好在安史之亂之前,宦官依舊是依附於皇權的存在。

可安史之亂一爆發,唐王朝內有朋黨之爭,外有藩鎮割據,孤立無援的皇帝只能依賴於身邊的宦官,派其去監軍或出使,讓其起到了對內牽制權臣,對外監督藩鎮。

由此可得,唐代宦官得勢,是與皇帝本身的扶植所分不開的。

第三、明代的宦官之禍

明朝的宦官是封建高度專制下和皇帝懶政怠政的產物。明朝在宦官數量方面,比前朝都要多出不少,到了永樂皇帝時期,就建立了以司禮監爲首的宦官二十四衙門。

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廢除丞相,集大權於一身之後,就面臨着一個難題。那就是每日所需要處理的文件奏章實在是太多了,如果皇帝勤政,那還勉強可以維持,但如果不是的話,就給了其身旁宦官的可乘之機。

永樂皇帝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便建立了由一衆文官學士所組成的內閣制度,給皇帝的決策提供意見和建議。他們並沒有宰相的權力,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祕書處罷了。

歷史上漢唐明三個朝代的宦官干政現象有多嚴重? 第3張

到了仁宗、宣宗時期,內閣的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文官政治也正式形成,其職責由給皇帝提供建議,轉變爲票擬。

所謂的票擬,就是指由內閣代替皇帝草擬對臣下奏章的處理意見,然後交由皇帝用硃筆進行批改,也就是批紅。

內閣的票擬只有經過了批紅之後,才具有了法律效力。

可是自宣宗之後的多位皇帝,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倦政怠政的現象,尤其是世宗、神宗時期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皇帝便將批紅的權力,給了身邊的宦官去代爲執行。由此激化了宦官集團同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得,明代的宦官之禍確實是由君主專制的高度集權和皇帝的普遍怠政所共同作用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