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宦官弄權的現象爲何如此嚴重?皇帝對其很是信任和放縱

明朝宦官弄權的現象爲何如此嚴重?皇帝對其很是信任和放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宦官作爲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伴生品,一直扮演着地位低下的角色。然而,歷史上卻出現過幾次宦官干政甚至專政的情況,最著名的便是漢朝末期與明朝時期。如果說,漢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亂”只是一次偶然事件,那麼,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的宦官亂政現象,便不得不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大奇觀。當然,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現象,與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分不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宦官弄權的現象爲何如此嚴重?皇帝對其很是信任和放縱

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滅亡,大多是源於內部政治的腐敗,歸根結底,還是朝中大臣權力過重,甚至,對皇權產生了威脅。而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後,顯然是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極度小心的控制着大臣們手中的權力,爲此,他們甚至不惜將權力下放於身邊的宦官。

儘管如此,仍然不可避免皇權受到威脅的可能,但是,宦官權力過大總勝過權臣的出現,至少,宦官不會像權臣一樣在死後將權力傳承給下一代。不管宦官生前掌握着多麼龐大的權力,死後他們的所有權力都會歸還給皇帝,出於這樣的考慮,明太祖纔會允許宦官干政這一現象的出現。

顯然,明太祖是一個權力慾望極重的人。爲了更好地控制手中的權力,朱元璋不惜使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監視百官,使得錦衣衛由此而生。可以說,錦衣衛作爲一個專門負責刺探官員隱私、監察官員行爲的機構,早期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有着很高的地位。錦衣衛建立之初並非由宦官組成,但是,此時已經有了宦官插手其中。到了明成祖時期,宦官地位更是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鄭和下西洋”。不管是航隊的帶隊領導鄭和,還是副官王景弘,他們都是當時有名的宦官。

另外,宦官有時也被作爲統治者打壓政敵的一種工具。據說,當時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除了彰顯國力以外,最主要的便是尋找遺失流離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原本爲明太祖之孫,其父親在明太祖時期被立爲太子,由於父親早逝,皇位繼承人的身份便落到朱允炆(後來的建文帝)身上。

建文帝登基後,他的叔叔朱棣等藩王便成了最大的威脅。而恰巧,這時候的建文帝又着手於削藩行動,不僅進一步加強了朱棣造反的決心,更是給了他一個起兵的最好藉口——清君側。在靖難之役後,朱棣不僅打敗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還佔領了首都南京自己稱帝了。儘管,自己成功登上皇位,但是,建文帝卻在最終戰役中不知所蹤,而這,便成爲了朱棣的一塊心病。以至於,朱棣成爲明成祖之後,仍然執着於想要除掉建文帝。而鄭和等人被皇帝任命如此重任,也足以看出宦官在這時期的突出地位。

除此之外,明成祖對宦官的重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報恩因素。據說,朱棣在奪取政權的時候,宦官給他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因此,奪權成功之後,朱棣纔會將宦官視爲自己的心腹。而宦官也不再僅限於服務內宮,除了像鄭和那樣出使外國以外,宦官還掌握物資採辦、地方徵稅、監督軍隊等許多權力,甚至,還可以擔負鎮守疆土的重任。而宦官能夠讀書學字,也是其得勢受寵的另外一大突出體現。歷朝歷代對於宦官識字的權力,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到了明宣宗時代,不僅完全打破了這一傳統規則,還專門開辦了一個爲太監服務的學習機構,令大學士負責教習任務。

明朝時期,有一種叫做殿閣大學士的官員,後來,逐漸發展成了內閣制度,主要負責幫助皇帝決策各大朝廷事務。通過一種名爲票擬的類似奏摺的文件呈遞給皇上,再由皇帝用紅筆對票擬進行修改,稱作“批紅”。到了明朝中後期,許多皇帝爲了方便(偷懶),常常令身邊的司禮監太監按照自己的意思寫批紅,甚至,發展到後期直接讓對方全程負責。

這種情況的出現,太監能夠識字便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前朝之所以對宦官識字做出諸多限制,顯然也是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但是,明朝卻將這一傳統打破,也可以看出宦官的地位是何等之高。與權臣最大的區別在於,宦官的所有權力都來自於皇帝。不管宦官的勢力多麼龐大,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手中的所有權力都會隨之被收回。

而宦官,作爲皇帝打壓朝中大臣的一種工具,自然會與大臣們結下許多仇怨,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失勢的宦官便會遭到所有大臣(尤其是文臣)的輪番攻擊。正因如此,宦官才更要加倍討好皇帝,並且,有許多得勢的宦官,大多都是趁着皇帝年幼不明事理,藉着對方的寵信而把持朝政,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明英宗。

明朝宦官弄權的現象爲何如此嚴重?皇帝對其很是信任和放縱 第2張

明英宗繼承皇位的時候只有九歲,當時朝中大權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和權臣三楊手中。許多人對年幼的明英宗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是,背後卻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這一度給明英宗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後來,張氏和三楊先後逝世,朝中權力逐漸迴歸到明英宗手中。

而這時,太監王振趁機對明英宗示好,不僅得到了明英宗的極度寵愛,還趁此機會掌握了皇帝的印信,得到了替皇帝整理奏章的權力,一時之間風頭無兩。在一次宮殿初成,百官宴會的時候,宦官王振按照明朝規定不能赴宴,但是,明英宗卻因爲王振的缺席感到十分不適,非常想念對方。

於是,他便派人去王振家中對其慰問。當時,王振也正因爲不能赴宴而惱火,一見到來人便生氣地說道:“我就像周公輔佐成王那樣盡心盡力地輔佐皇上,難道還不能去宴會上坐一坐嗎?”明英宗聽到王振的回覆,心裏愈發覺得對方委屈,便不顧規定將對方請來赴宴。

大臣們看到王振的到來,對他愈加恐懼,而王振也因此變得更加專政。當然,宦官當中也不乏有許多精明之輩,他們除了皇帝這個最大的靠山以外,還會給自己另外尋找其它的強援。朝中大臣是宦官天生的死對頭,自然不在考慮的範圍內,那麼,剩下的人裏面,後宮妃子便是最好的人選。歷來,皇帝大都性情多變,宦官們自然不放心將全部的身家性命都交付給這樣一位不穩定的角色手中。而後宮妃子作爲除了宦官以外與皇帝接觸最多的一類人,對皇帝的影響自然很大。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妃子與宦官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那麼,爲什麼會這麼說呢?兩者權力都是來自於皇帝,又都能夠對皇帝產生很大影響,都希望藉助對方的力量穩固自己的地位。如此一來,雙方合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明憲宗時期的宦官韋興、樑芳便是如此。當時,明憲宗極度寵愛萬貴妃,甚至爲了她不顧羣臣阻攔廢掉了欺負她的皇后。儘管受到了如此寵愛,但是,萬貴妃卻常常擔心自己年老色衰之後會遭到明憲宗的厭棄。爲此,她不惜拉攏宦官韋興、樑芳作爲自己的援手。

後來,萬貴妃在兩位宦官的幫助下禍亂宮廷,而她的三位兄弟更是與韋、樑二人相互勾結,幾乎將整個明朝的國庫揮霍殆盡。當明憲宗得知此事之後,親自前去國庫視察,發現情況果然如大臣所說的那樣。然而,由於明憲宗對萬貴妃實在太過溺愛,竟任由對方揮霍國庫卻不加懲戒。之後,韋、樑二人見此事不了了之,行事便更加肆無忌憚。

總的來說,明朝宦官弄權的現象之所以如此嚴重,歸根結底,還是皇帝對其的信任和放縱,才導致宦官這一原本作爲平衡朝中勢力的工具,最終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才導致明朝後期的政治如此腐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宦官的崛起正是明朝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