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馬互市是從唐代伊始,經歷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是自唐代開始貫穿千年漢藏關係的一個重大事件。

茶馬互市的緣起

藏族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他們基本上都是以遊牧業爲主,主食也均是奶製品,這種生活習俗容易導致不容易消化。

因而他們急需茶葉,幫助消化,解乳製品中的腥氣,茶葉也就成爲了藏族人生活的必需品。

藏族人在唐代以前是大多沒有飲茶習俗,而在中原地區飲茶習俗則是自古以來存在。

茶,最早是出現在蜀地,慢慢傳到了中原地區,經歷過漢魏六朝的發展,開始盛行。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唐朝時期,人們的飲茶風俗逐漸傳播,少數民族在和唐王朝交往過程中,發現中原人的飲茶習俗,便引到了吐蕃地區。

中原人生活的地區是農耕地區,對於馬匹的需求量比較大。

如此一來,漢藏雙方各有所需,茶馬互市開始出現。

當然,茶馬互市並不是僅限於以茶換馬。

陳泛舟以爲:

“茶馬貿易是內地人民用茶、鹽、布帛、鐵器等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同邊疆牧區人民交換馬匹及畜產品的一種集市貿易活動。”,

當然它發展爲一種制度,是和政府的干預有着極大的關係。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2張

茶馬貿易制度始於唐朝,盛在宋朝,興於明朝,而經過宋朝的發展,雖然在元經歷過一個小斷層,但是明朝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明朝的統治者對茶馬制度的發展已經不像之前一般,而是帶着更加濃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的來重新對茶馬貿易制度進行改革,政府對其進行高度的壟斷狀態,朝廷的高度壟斷也使得弊端不斷顯現,逐漸衰落,到了清朝走向了終止。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3張

茶馬互換制度

明朝的茶馬互換制度幾乎達到了極端壟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爲元末明初戰亂影響產茶量的減少,另一方面則是爲了孤立遠在漠北的蒙古,維護自己的統治。

明代的茶馬互換制度主要由四個體系組成。

1、榷禁制度

通過這個制度,明廷隔斷了茶葉與民間商人的聯繫。即使商人購買茶葉的時候,也不能通過茶農,而是直接通過朝廷,商人要想販茶,那必須向朝廷交錢二百才能得到一張賣茶通行證,而每張賣茶通行證只允許販賣茶葉一百斤,而沒有這個“茶引”通行證的話,賣茶葉就形同於走私。

在漢中地區,明廷完全禁止私販的運行。

對於茶園,有主茶園:

“每十株,官取其一,民所收對無茶,官給直買之; ”

無主茶園,則由當地軍士薅培,及時採取,“每十分爲率,官取其八,軍收其二。每五十斤爲一包,令有司收貯,令於西番易馬。”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4張

2、茶葉貿易機構

茶馬貿易的主要機構之一,茶馬司,其主要職能是收購來自產茶地區的茶葉,然後在交易的時間以茶換馬。參與各種關於茶馬交易的活動,每年年終的時候,茶馬司需要將一年的易馬總數向兵部彙報,然後上奏皇帝。

茶葉收貯機構:主要是輔助茶馬司的工作,就是茶葉的收購和儲存的機構。

茶葉運輸體系:爲了保證茶馬之間更方便的交易,出現了轉運司,茶運所,負責茶葉的運輸。

“鞏昌府至三茶馬司,復由遞運所三路分運,計三十站,每處設茶夫三十名。”

3、茶葉巡查機構

這個機構的設立主要是防止茶葉的走私,還有官員徇私舞弊的,相當於一個監督機制,加強對茶葉走私的打擊。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5張

茶馬貿易的發展

茶馬貿易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自由貿易到壟斷貿易靠攏的過程,而“金牌信符制”則是茶馬貿易達到完全被政府壟斷的一項重要政策,但是這也是發展的重要弊端,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朝廷對茶馬貿易的完全壟斷也弊端顯露,而朝廷不得不進行改革。

首先是走私問題,人的慾望都是無窮無盡的,而朝廷越壟斷什麼,越禁止什麼說明這個東西就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財富。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6張

明朝壟斷茶馬貿易,並且是政府完全壟斷的情況,說明這個生意的利潤是巨大的。不僅僅是商人,而且富商也免不了和朝廷的官員相勾結,邊境的普通民衆也不惜冒着砍頭的風險來進行這項交易。像是洪武三十年“駙馬都尉歐陽倫“嘗遣家人往來陝西販茶出境貨鬻,倚勢橫暴,所在不勝其擾。”

私販收購的價格可能大於朝廷,所以茶農就會將質量好的茶葉賣給商販,而朝廷收購的茶葉均是質量低劣的,所以西番人寧願將馬賣給商販也不願換給朝廷,朝廷茶馬貿易受到很大沖擊,並且收購不到質量上乘的好馬,對軍隊戰鬥力也產生不好的影響。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7張

其次是運輸難度比較大,從蜀地,漢中地區運到青海,甘肅,西藏等地,因爲其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導致運輸難度比較大,民力不足,民力身體素質教差,加上週圍的流寇搶劫比較嚴重,所以“邊報未寧,民多饋運,無功而返”。

還有就是茶馬比價失衡的問題,前面講到的因爲戰亂的原因,茶葉產量本來就低,加上茶葉儲存環境的原因,容易壞掉,所以能真正送到西番的茶葉少之又少,供不應求,就會提高茶葉價格,所以茶馬的比價失衡,這就會刺激民間商業,茶馬走私業的發展,因爲他們的茶葉質量上乘,且價格低廉,比官茶要好的多,朝廷也收不到質量好的馬。

面對茶馬互換制度出現了諸多問題,朝廷開始着手調整其中不合理的制度。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8張

首先是廢除了金牌信符制,金牌信符制在洪武年間開始實行,但是因爲朱元璋死後靖難之役的爆發,朱允炆可能也並沒有對這個制度有效使用,所以史書也並沒有記載,到了成祖時期才又重新恢復,但是也沒有達到想象中的效果,在永樂十四年後廢除。宣德年間再次復興,又再次廢除,金牌信符制也隨着大明王朝的由盛轉衰而逐漸衰落,茶馬互換制度也隨着出現的諸多問題而逐漸衰頹。

其次是榷禁制度的調整,爲了保住這個茶馬互換制度,抑制走私的情況,朝廷也放寬了榷禁制度,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民營的發展,但是對於官營茶業,對於朝廷茶馬互換也產生了很大的威脅。嘉靖萬曆時期還整頓茶馬,茶馬改革,等等。

茶馬制度壟斷的原因

經濟原因

明初茶葉產量較之宋代又大幅度的減少,因爲宋末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戰亂,有的茶園已經無主,產茶業一落千丈,尤其是明代初年,經歷過戰亂,加上宋代的戰亂,產茶量減少,漢中產的茶葉全部被官收購,即使如此,其供求關係來看,產茶量和貿易需求是供不應求的關係。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9張

據記載,洪武年間四川地區和漢中地區的產量有一百萬斤,和宋朝三千萬斤的產茶記錄幾乎是天差地別的。這個原因是從宋代戰亂開始,加上元末戰亂,其產量一直得不到恢復。

既然供不應求,那茶葉的價格必然是要上漲的,經過唐宋時期,茶葉在吐蕃的貿易,他們對茶的需求量必然是增大的,因爲他們的習俗原因,喝茶對他們極爲有好處,所以到了明代,經過唐宋的發展,他們對茶的需求已經到了“得之則生,不得則死”的地步,所以市場大,朝廷又要從西番地區大量購得戰馬,所以明太祖不顧市場的規則,開始實行“茶貴馬賤” 的政策。因爲統治者認爲,茶葉是他們必不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了,既想從人家那邊大量購買戰馬,而自己這邊的茶葉生產力有限,就只能提高茶葉價格,壟斷茶葉的生產經營,獲得鉅額利潤,又可以通過這個更好控制西番地區。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10張

而“茶貴馬賤”這一政策的實行,爲了保持利潤的最大化,所以朱元璋也不得不打擊走私活動,禁止商人私自進行茶馬互換交易。

政治原因

其實在元末明初的時候,中原地區和西番地區的貿易往來比較頻繁,其往來不僅僅侷限於茶馬貿易,還有他們的犀牛,毛氈等等中原沒有的,而中原也將絲綢,茶葉,鹽鐵等等進行廣泛的交易,這樣不僅僅使得明朝的商品經濟發達,中原與西番地區友好往來,朝廷的財政收入也是增加的,可是偏偏政府卻壟斷了這層往來,除了以上經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政治原因。那就是“以茶馭番”政策。

元朝滅亡之後,以遊牧爲生的蒙古族對明朝不斷進犯,像是韃靼和瓦剌成爲明朝的心腹大患,像是明英宗便被瓦剌抓去當俘虜,而蒙古族遠在漠北地區,地廣人稀,不能佔領,只能削弱,而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正是衝突最易發生的地區,漠北地區的蒙古還有青海,西藏等西番地區,所以明朝吸取漢武帝結交好西域地區“斷匈奴之臂”的辦法,目的就是將蒙古孤立起來,“以茶馭番”便是其主要手段。

古代“茶馬互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茶馬互換制度是怎麼樣的? 第11張

“國家設立三茶馬司,收茶易馬,雖所以供邊軍徵 戰之用,實所以系番人歸向之心。蓋西邊之藩籬,莫切於諸 不得則死。番 ;諸番之飲食,莫切於吾茶。得之則生, 故嚴法以 禁之,易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此 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繫誠 重又大。而非可以尋常處之也。”

“以茶馭番”政策來源於唐代的羈縻政策,但是較之更有針對性,朝廷控制茶葉的目的就是防止蒙古人通過某種渠道獲取茶葉,賣給西番,那樣西番的茶葉來源便從多渠道獲取,那明朝戰馬的數量和質量便乎大打折扣,就會給蒙古可趁之機。

其實自明中葉以後,隨着明朝的由盛轉衰,官營的茶馬貿易也呈現出由盛轉衰的趨勢,儘管統治者想盡辦法維護這一制度,但是總有弊端顯現出來,榷禁制度的放寬,走私更加嚴重,那私商爲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採購茶葉的質量也會越來越上乘,那麼官方收購的茶葉便是劣質的,而榷禁制度放寬就是爲了避免走私,但是情況只會更加嚴重。而這一貿易體制只能在種種弊端中苟延殘喘,到了清代更加衰頹,最終亡於雍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