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響馬”是什麼意思?揭祕古代“響馬”的由來

“響馬”是什麼意思?揭祕古代“響馬”的由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古代,攔路搶劫的強盜、土匪,又被稱“響馬”,指他們在攔路搶劫時,因放出響箭示警,然後騎馬奔騰而至搶劫商旅貨物而得名。

那麼,“響馬”一詞又是具體從何時出現的呢?

其實,“響馬”這個名稱和明朝中葉一場歷時兩年,縱橫八省的農民大起義有關。下面,小編簡單來敘述一下這場農民起義的來龍去脈。

“響馬”是什麼意思?揭祕古代“響馬”的由來

明朝建立之初,爲了抵禦北元貴族的侵擾,明成祖朱棣規定在京畿周圍地區計丁養馬。後來的明朝皇帝又逐漸把這項制度推行到河北,河南等地。

當時,明朝按百姓丁田授給種馬,叫馬戶,然後每年徵駒(即小馬),若種馬死或者小馬數量不足的,百姓都得自己賠補。

到明朝中葉時,由於宦官擅權,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併十分激烈。莊田日增而導致草場日少,飼料短缺,馬戶無力飼養,軍馬死亡不少。官吏又催督苛刻,農民因賠償往往弄得家破人亡,加之連年災荒,致使“民困已極,廬舍幾空”。當時有人形容爲“江南之患糧爲最,河北之患馬爲最”。

在這種情況下,京畿周圍的人們往往利用自己飼養的官馬,組織成馬隊,劫富濟貧,反抗官府,他們這樣的人被明朝稱爲“響馬盜”。

明正德初,“響馬”的勢力越來越大,明朝統治者派官兵四處鎮壓,並設立“什五連坐法”,亂殺亂捕無辜的百姓。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楊虎、劉六、劉七率領衆“響馬”揭竿而起,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大起義。

楊虎,河北交河縣人,是著名的“響馬”,他屢受官軍的追捕。劉六名寵,劉七名宸,是霸州(今河北霸縣)的貧困農民,他們弟兄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但“膽力弓矢絕倫”。

他們起義後推楊虎爲首領,攻打京畿南面的州縣,一時間,四方貧困百姓雲集響應,“旬日間衆至數千”。

由於起義爆發於飼養軍馬的京畿地區,許多馬戶都參加了起義,起義軍便擁有了許多軍馬,“一晝夜馳數百里”,“倏忽來去,勢如風雨”。官兵兵少馬弱,對義軍莫可奈何。許多地方州縣的官吏不是“望風奔潰”,就是“開門迎款”。

起義軍兵分兩路,東路由劉六、劉七率領,自河北轉入山東;西路由楊虎率領,進入山西。義軍縱橫數千裏,所到之處,百姓備糧酒相迎,聲勢極爲浩大。

明朝的統治者對爆發的農民起義大爲震驚,慌忙調兵遣將,加強防守和鎮壓。

爲打破官軍的包圍,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率領義軍迂迴於河南、山西;而劉六、劉七則轉戰于山東、河南,出湖廣、江西。

起義軍“持馬力倏忽馳驟”,不佔城池,不建立根據地,採取的完全是流動作戰的戰術,“所至縱橫,如蹈無人之境”。

八月,兩路義軍又會師於霸州,直逼京師。明朝廷急忙命兵部侍郎陸完率領京營和邊軍回師救援。義軍爲避敵鋒芒,又揮師南下。

“響馬”是什麼意思?揭祕古代“響馬”的由來 第2張

十一月,楊虎在夏邑(今河南夏邑縣)小黃河戰鬥中犧牲。起義軍又推劉三(劉惠)爲首領,稱奉天征討大元帥,又推秀才趙鐩爲副元帥。起義軍還進行了一番整頓,把義軍編爲28營,並嚴申軍紀,不許搶掠,不許妄殺。

義軍還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樹立起了兩面金字大旗,上面寫着“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這個口號繼承了元末紅巾軍的傳統,表達了義軍要推翻明朝腐朽統治的決心。

正德七年(1512年),明朝再度調集重兵圍剿義軍。起義軍爲了牽制官軍,再度分兵。劉三、趙鐩轉戰河南,劉六、劉七出兵山東。

在河南的義軍受到明將仇鉞的瘋狂反撲後,進入安徽,又轉戰湖廣。閏五月,義軍在湖廣應山縣與明軍激戰失利,趙鐩突圍後化妝成僧人,不幸在江夏(今武昌)被俘。

劉三突圍至河南南召,在戰鬥中中箭犧牲。趙鐩和其他被俘的義軍首領共計37人被囚車押至京城,趙鐩等六位主要將領被明廷處以殘酷的剝皮之刑,其他人均被處以磔刑。

劉六、劉七爲了援救河南戰場,率軍入豫,當他們到達河南時,劉三、趙鐩均已兵敗犧牲,明軍集中兵力向劉六、劉七瘋狂撲來。

陷入孤軍奮戰的劉六、劉七爲了擺脫明軍的圍剿,被迫“棄馬登舟”,引兵南下湖廣、江西。在湖北黃州的戰鬥中,劉六中箭受傷後,不願被官軍俘虜,投江自殺。

劉七繼續領導義軍,攻克江西九江,順流而下,轉戰於安徽安慶、蕪湖和江蘇瓜州、鎮江、南通等地,“三過南京,往來如無人之境”。

但是,水上的舟船畢竟不是慣於騎射的義軍的長處,七月,明軍用火藥擊沉義軍戰船,義軍只好登陸,佔據南通狼山島。

明軍大舉圍攻,由於寡不敵衆,劉七中流矢溺水而亡,其他將士有的戰死,有的投江自盡,義軍最後全軍覆滅。

這幫“響馬”起義軍奮戰兩年,縱橫八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是明朝中葉規模最大的一場農民大起義。

這場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下去,但是,這次起義也給明朝統治者一個沉重而深刻的教訓,使明武宗認識到僅憑高壓政策難以維持長久統治,必須要採取有力措施緩和社會矛盾。

起義失敗的第二年,明朝廷下令減免京畿、山東、河南等地稅糧,並宣佈“流民復業者,官給廩食、廬舍、牛種,復五年”。

明武宗去世後,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後,對朝廷內部也加以整頓,進行了楊廷和領導的改革,罷免了部分宦官,裁撤冗官,清查皇莊、官莊,退還自正德以來侵佔的民田。明朝出現了嘉靖初年較爲清明的政治局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