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人“喝茶”爲什麼叫“吃茶”?

古代人“喝茶”爲什麼叫“吃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人“喝茶”爲什麼叫“吃茶”?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茶葉應該是古代中國擁有“知識產權”最久的產品:我們的祖先最早發現、種植茶樹,許多茶樹品種在持續上千年間都爲我國獨有,茶葉的製作工藝更是中國人獨一無二的智慧結晶。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後,這種壟斷才因英國東印度公司處心積慮的盜竊而被打破。

相傳,最早發現併發揮茶葉作用的是神農氏,他曾經遍嘗百草,中毒後依靠茶葉才得以解毒,因此在很長時期內,茶葉被當成一種藥物使用。

“茶”字最早的寫法也佐證了這一說法。《說文解字》中只有“荼”而沒有“茶”,字面解釋是:“荼,苦茶也。從草,餘聲”,後面的解釋是:“此即今之茶字”。

《茶經》等解釋是,“荼”本來是一種苦菜,是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食物;所以後來發現茶葉後,因爲也是苦的,所以用稱之爲“荼”。《詩經》也提過:“堇荼如飴,皆苦菜也”。

唐朝顏師古也寫道:“神農本草經中,苦菜名茶草,治療疾病,功效極多”。

到了唐代,茶文化迎來了首個頂峯,而且還出現了一位行業大神:陸羽。陸羽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著名的茶學家,有着“茶仙”、“茶聖”、“茶神”的頭銜,如今許多茶室也想着法子跟這個名字沾親帶故。

陸羽對茶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編纂了《茶經》一書,作爲人類史上第一本系統的茶類專業書籍,它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培育、採製、加工、烹飲、器具等都有專門的論述。

而且,相傳陸羽還把“荼”去掉一筆成爲“茶”,我們今天熟知的“茶葉”正是由此而來,所以一些後人把唐代認定爲中國茶文化正式的起源。

根據《茶經》的記載,唐代最流行的就是“吃茶”。首先,把茶餅放在火上烤、炙,到了一定火候,將其碾碎成粉末,隨後放到水裏烹煮;緊接着,混入姜、蔥、橘皮、棗薄荷等一起熬製,做成類似於粥的形態食用。

那時有沒有近似如今“飲茶”的方式呢?其實有的,《周禮》中提到過:“掌荼,掌以時聚荼以共喪事。”人們從野生的茶樹採摘芽葉,放入水中燒煮後飲其汁水,但這樣煮出來的茶湯一般比較苦,起初大多用於祭祀場合。

唐朝之所以流行吃茶,應當主要基於這樣的目的:將搗碎煮熟的茶葉與飯菜調和,一可增加營養,二能起到解毒功效,畢竟古代醫療條件落後,這種常態化將藥物加入食物中的做法顯得相當便捷、實用。

基本上來說,在唐及以前,人們食用茶葉大多都採取藥用煎製法,是標準的“吃茶”。

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宋代,茶文化迎來了新的巔峯。當時的主流用法仍是“吃茶”,不過吃出了花樣、吃出了風格、吃出了水平。

據記載,當時最爲繁華、最懂享受的臨安城裏,按季節售賣“奇茶異湯”,而冬天裏的招牌茶湯就是“七寶擂茶”,據稱這種產品由花生、芝麻、核桃、杏仁、姜、龍眼、香菜與茶葉共同搗碎、熬成粥,看起來很像我們今天的八寶粥。

當然,上述是常規操作,那些有錢、有時間、有品位的文人騷客、富豪權貴們,還喜歡把各種香料混進茶粥裏,以實現“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效果,顯得卓爾不羣、品位不凡。菜外,宋人還喜歡在茶餅上裝飾一些龍鳳花紋,因此也被稱作“龍鳳團茶”,飲茶時先將團茶敲碎、碾細。

古代人“喝茶”爲什麼叫“吃茶”?

到了南宋時,吃茶正式傳到日本。據記載,在宋度宗鹹淳年間,日本高僧大應禪師來到餘杭徑山寺進修佛學;但在學習之餘,他對當時流行的“抹茶”驚爲天人,於是費勁心力地把其做法、吃飯全部學會,隨後帶回了日本,這就是日本“茶道”的起源,從中也能窺見我國宋朝時“吃茶”的情形。

但在上述方式之外,當時慢慢演進除了更多的用茶方式,除了新鮮煮食、曬乾後煮食外,還有醃食、涼拌、燒烤等等。

相傳,到了明代,有感於以往流行的吃飯方式過於複雜、勞民傷財,朱元璋親自下詔:“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即不主張學習宋代的吃茶方式,進獻“芽茶”(類似於茶葉)即可。順應這種簡化趨勢,吃茶逐漸演變爲以沸水沖泡飲用,這種方式“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這就是如今我們最常見的“飲茶”。

古代人“喝茶”爲什麼叫“吃茶”? 第2張

在筆者看來,吃茶、喝茶並無高下之分。相對於複雜的食用方式,沖泡更有利於茶文化的推廣,近代中國茶葉風靡西方,正是通過這種便捷的形態。乾燥的茶葉輕便、易保存,便於大量長途運輸;經過船舶由海運賣到西方後,在他們的各階層掀起了“移風易俗”的風潮

相對於酒精,喝茶同樣有殺菌消毒的功效,但區別在於,飲茶能幫助人們變得文雅,而酒精更易讓人粗俗、製造混亂。就像西方人自己說的那樣:茶葉改變了英國人的整體氣質;而且,英國的產業工人從喝酒改爲飲茶,加速了工人素質、工作效率的提升,推進了工業革命的進程。然而,他們回饋給我們的卻是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