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天寶戰事:怛羅斯之戰發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後果是什麼?

天寶戰事:怛羅斯之戰發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後果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寶戰事:怛羅斯之戰發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後果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天寶戰事:怛羅斯之戰發生的真正原因,以及後果是什麼?

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兩萬蕃漢部隊深入中亞,與阿拉伯帝國大將賽義德在怛邏斯發生激戰。結果,唐軍因盟軍的叛變而失利,僅數千人逃回了安西都護府。很多人說,正是這一戰改變了中亞的命運,唐軍的失敗,標準着中亞的伊斯蘭化已成不可逆轉之勢。那麼怛羅斯之戰有這麼重要嗎?怛羅斯之戰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怛羅斯之戰究其源頭,始於唐朝大將高仙芝,攻破石國的軍事行動。石國屬於昭武九姓的中亞小國之一,是唐朝的傳統屬國。

唐朝對於石國的“統治”,源於唐軍對西突厥的征服。唐高宗年間,蘇定方率領唐軍毀滅了西突厥汗國。隨後,本來臣屬於突厥的中亞諸國,紛紛拜倒在唐朝“天可汗”的膝下,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海。

石國也是臣服於唐朝的中亞小國之一,時常受到唐朝皇帝的冊封與賞賜。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以石國瞰羯城爲大宛都督府,並授予其國王以都督的官職。這樣看,唐朝對於石國似乎挺重視的。然而,在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以石國“無藩臣禮”爲名,率部攻破了該國,殺死了國王,並殘忍地縱兵大掠。高仙芝進攻石國,真的僅是因爲石國“無藩臣禮”那麼簡單嗎?

對於高仙芝攻打石國,阿拉伯史學家阿西爾是這樣記述的:

在回曆133年(750年8月-751年7月),拔汗那王和石國國王之間反目。拔汗那王求助於唐朝皇帝,皇帝給他派遣了十萬大軍,圍攻石國國王。石國王向唐朝皇帝乞降,他沒有加罪於他本人及其左右。並·波悉林得知此訊後,派遣齊雅德·薩利赫前去,雙方在怛邏斯川交戰。

拔汗那是什麼呢?也就是漢朝的大宛國,在唐朝,該國被稱爲寧遠國,是中國最重要的屬國之一。該國的君主被唐朝賜予“竇”的姓氏,而竇氏是唐朝皇室的三大外家之一;同時,唐朝還以“寧遠”給該國命名,由此可見,唐朝對此國的倚重。當拔汗那國與石國交惡,甚至還受到石國的軍事威脅,唐朝的安西節度使,自然會站在更親近的拔汗那國一邊。雖然我們並不知道石國和拔汗那國爲何產生怨恨。然而,高仙芝手下的安西健兒,還是向石國的方向開拔了。

除此以外,石國還與唐朝的敵人,黃姓突騎施,眉來眼去。突騎施本是西突厥的一部,曾經是唐朝的屬臣。在唐朝的幫助下,突騎施屢次擊敗東進的阿拉伯帝國,是唐朝在蔥嶺以西最重要的藩臣之一。突騎施連連得勝,在西域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變得尾大不掉,最終向唐朝反水。在唐朝的政治軍事打擊下,突騎施發生了分裂,分爲兩姓突騎施。其中,黃姓突騎施一直與唐朝爲敵。石國不顧唐朝的反應,暗中於黃姓突騎施眉來眼去,組成反唐的小團體。所以,高仙芝此次征伐,除了平定石國外,殲滅叛唐的突騎施勢力,也是其重要的任務。

在《舊唐書·李嗣業傳》中記載,李嗣業隨高仙芝進攻石國,並連帶擊敗了突騎施和九國胡人,並生擒了突騎施的可汗。其後,高仙芝押着突騎施可汗、吐蕃大首領、石國的國王去長安獻俘,而突騎施可汗獻俘順序還在石國之前。

由此可見,高仙芝是借援助盟國拔汗那國爲名,殲滅對唐朝陽奉陰違的石國,並順帶消滅唐朝在西域的大患黃姓突騎施。石國之所以被高仙芝攻擊,並不僅僅是違背臣禮,而是真的對唐朝有反叛之心。

在唐玄宗之前,唐朝對於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一直採用羈縻政策,並扶植代理人代唐軍征伐。唐朝的軍事力量,主要是爲了保護蔥嶺以東的西域爲主。由於唐朝對蔥嶺以東地區的消極政策,強勢的阿拉伯帝國趁機進入中亞,並控制了諸小國。

由於唐朝對於中亞諸國的政策以羈縻爲主,奉行厚往薄來。通過臣服於唐朝,中亞小國可以獲得極多的實際利益。而阿拉伯帝國則不同,在征服中亞廣大地區後,對於當地人民收取沉重的宗教稅,並且強迫篤信佛教和拜火教的原住民,皈依伊斯蘭教。面對阿拉伯帝國的刻剝,中亞諸國均是苦不堪言,於是,紛紛向自己名義上的主子唐朝求援,言辭十分懇切。

對唐帝國來說,在一段時間裏,其軍力並不能輻射到中亞。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存在,主要爲了對付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吐蕃國。吐蕃人認爲,西域的存在,從側翼嚴重威脅到自己的安全。不拔掉安西都護府這個釘子,吐蕃決不會罷休。爲了進攻西域,吐蕃避開了唐朝重兵把守的軍鎮,他們往往繞道向西,借道拔汗那國進攻唐朝。爲了顛覆親唐的拔汗那國,吐蕃還與阿拉伯帝國聯合,擁立了一個親吐蕃的君主。由於唐軍反應迅速,挫敗了吐蕃和阿拉伯帝國的陰謀。

吐蕃和唐朝在西域的均勢,終於被高仙芝的冒險行動打破。高仙芝是高句麗人,他繼承了自己祖先善於山地戰的傳統,並帶領唐軍完成了一次難以想象的遠征。小勃律是吐蕃的屬地,是吐蕃軍隊從西路進攻安西都護府的重要通道。如果能攻佔小勃律,猶如在吐蕃的國門前立了一道天塹。然而,小勃律地處海拔五千米的帕米爾高原,即使走小道,海拔也在四千米左右。常人在此行走都困難,更何況行軍打仗。然而,高仙芝膽子極大,他率領軍隊,只帶三天口糧,跨越了絕壁,一舉攻陷了小勃律,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的奇蹟。而高仙芝也以“山嶺之王”的稱號聞名於世。在藏族的歷史中,高仙芝甚至帶領唐軍攻入邏些(今拉薩),併火燒布達拉宮。不過,此事在唐史中卻隻字未提,其真實性值得懷疑。

這場戰鬥震驚了整個西域,中亞小國七十二小國,紛紛遣使要求內附唐朝。此戰之後,唐朝又一次迎來了佔領蔥嶺以西領土的機會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高仙芝自己一手製造的好局,卻被自己的愚行所毀滅。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當高仙芝的唐軍到達石國時,石國的君主選擇不戰而降。面對強大的唐軍,他們沒有一絲勝算。到了這份上,高仙芝最爲穩妥的做法就是息事寧人,稍微地懲辦一下首惡即可。然而,高仙芝卻貪婪於石國的寶藏,背信棄義地逮捕了石國國王,並縱兵大掠。通過此戰,高仙芝搶得十幾斛瑟瑟,五六匹駱駝馱運的黃金,很多好馬和寶玉。

高仙芝賺了家產,唐朝卻輸了信譽。本來,中亞諸國以爲唐朝是弔民伐罪的大救星,沒想到其表現比阿拉伯人還兇狠。石國的王子在戰亂中逃了出來,在中亞各國四處宣揚唐軍的暴行。最終,中亞各國紛紛依附阿拉伯人,揚言要進攻安西四鎮。這樣不利的情報,讓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非常不安。於是,他提兵兩萬,又一次深入胡地,準備會會這個傳說中,吞併萬國的大食國(唐朝人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

在怛羅斯之戰前,唐朝與阿拉伯帝國並無重大軍事衝突。通過分析史料,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曾三次發生摩擦。前兩次是唐高宗時期,唐朝曾兩次支援波斯王子卑魯斯復國;另一次就是前文說的,唐朝用兵拔掉了阿拉伯和吐蕃共立的傀儡拔汗那王。即便如此,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並沒有直接動刀槍火併。

阿拉伯帝國也曾有徵服中國的想法,據記載,倭馬亞王朝的總督哈札只,曾對麾下兩名驍將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和屈底波·並波悉林說:誰先踏上中國的領土,誰就出任統治中國的總督。然而,這恐怕只是哈札只鼓勵兩人所說的話。阿拉伯帝國和唐朝在中亞基本井水不犯河水。一個在蔥嶺以西佔優勢,另一個在蔥嶺以東稱王稱霸,雙方都沒有進攻對方的能力和打算。

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阿拉伯所統治的中亞地區突然爆發大亂。奴隸出身的中亞人阿布·穆斯林,舉兵反抗倭馬亞王朝,並很快驅逐了朝廷的士兵。唐天寶八年(749年),阿布·穆斯林在庫法擁立阿布·阿拔斯爲哈里發,並舉兵向大馬士革進攻。此時,高仙芝剛剛平定小勃律,堵死了吐蕃進攻西域之路,同時,也爲唐軍攻取蔥嶺以東打開了窗口。此時的中亞阿拉伯勢力,正在逐漸向西發動進攻,其屬地也必然出現力量真空。所以,也就有了阿拉伯帝國向唐朝納貢的故事。事實上,這是阿拉伯人向唐朝示好的表現。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起義軍攻陷大馬士革,推翻了倭馬亞王朝,並將末代哈里發斬首。由此,一個新的王朝,在阿拉伯帝國的領土上被建立了起來,史稱阿拔斯王朝。平定了內亂後,建立阿拔斯王朝的大功臣阿布·穆斯林,回到了自己的根據地,做起了一方封疆大吏。而阿拉伯在中亞的局勢,也穩定了下來。阿布·穆斯林是呼羅珊本地人,在阿拉伯人以及波斯化的軍事領主中,有很高威望。對於中亞諸國,更有強勢的震懾力。在中亞的博弈方面,唐朝已經漸落下風。高仙芝率軍進入中亞,其實有逆轉唐朝頹勢的意味。

所以,從宏觀角度看,高仙芝的唐軍在中亞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從天時看,高仙芝錯失良機,沒有利用阿拉伯的內亂,鞏固唐朝在中亞的地位;從地利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對自己的地盤知根知底,而唐軍未必如此;從人和看,高仙芝背信棄義搶掠了石國,已經將中亞諸國得罪個乾淨,只有拔汗那國和的葛邏祿人是支持唐朝的。而高仙芝不知道的是,葛邏祿人實際上也包藏禍心。

高仙芝自恃爲常勝將軍,輕率地深入胡地,犯下了兵家大忌。高仙芝沉醉於往日的勝利,絲毫不把阿拉伯人放在眼裏。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阿布·穆斯林派遣大將賽義德進兵阿姆河右岸,並與高仙芝的大軍交兵。此戰,並不是阿拉伯與唐朝兩大帝國政府之間的戰爭,更類似於雙方封疆大吏的火併,是唐朝安西都護府與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區的較量。

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唐軍,與阿拉伯軍隊相持數日。然而唐軍側翼的葛邏祿人突然反水,與阿拉伯軍共同夾擊唐軍,導致唐軍大敗。此戰中,唐軍損失二萬人,僅數千人逃回安西都護府,高仙芝甚至險些被擒。

至於這場戰役的細節,歷史並無詳細記載。可以預見的是,阿拉伯軍隊在數量和補給上,可能要遠勝於唐軍,因爲,他們能夠獲得中亞各國的共同支持。唐軍雖可憑藉重騎兵以及重裝步兵的優勢,與阿拉伯軍隊短暫相持。但在持久戰中,局勢會對唐軍不利,很可能會因補給困難而失利。也許這也是葛邏祿人突然反水的重要原因,他們害怕隨唐軍一同戰敗。

事實上,怛羅斯之戰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雖然唐軍戰敗,但是安西都護府的實力並沒有受到重大損失。否則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不大可能放過這個良機。唐朝對中亞的影響也並沒有減弱,中亞諸國仍然被唐朝所冊封。同時,唐軍仍繼續對中亞採取軍事行動。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封常清率軍攻陷大勃律,唐朝在西域的武功達到鼎盛。

此戰之後,阿拉伯軍並沒有趁勝追擊。本次戰役,不過是呼羅珊總督的一次軍事行動而已,並不體現帝國朝廷的意識。此戰過後,阿拉伯帝國和中國的關係依舊友好,與中國仍是互相遣使,雙方經貿關係也沒有受到重大損失。怛羅斯之戰意味着,阿拉伯人暫時性地驅逐了中國勢力,絕不是全面的勝利。阿拔斯王朝主要把精力,投入到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西線纔是阿拉伯人所重視的區域。似乎他們並不想在中亞繼續節外生枝。

真正導致阿拉伯人獨霸的中亞,源於唐朝的安史之亂。大量安西軍被迫回到內地,鎮壓安祿山的叛軍,其中,還有不少阿拉伯人的援軍。這些援軍都是應唐朝之邀,來中國參與平亂。而這些援軍,也是今天許多回族民衆的祖先。安西軍與河西防備吐蕃的唐軍被大量調走,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河西,讓唐朝的西域成爲一塊飛地。到了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西域終於被吐蕃所征服。而抵禦伊斯蘭軍隊的重任,就落在吐蕃人的手裏。

此戰,雖然不能改變國際局勢,但是卻帶來了個副產品:中國造紙術的外傳。在被俘的唐朝軍人中,有不少人曾從事造紙行業。在阿拉伯首都巴格達,這些造紙工匠在工場內爲阿拉伯人工作。此後,紙張便成了世界上所有人的書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