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國文化儒釋道爲何能合爲一體?儒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中國文化儒釋道爲何能合爲一體?儒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中國歷史文化融合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家能合爲一體,而早期(唐朝)基督教就傳入中國,後來襖教、伊斯蘭教也相續傳入,卻始終無法和傳統文化相融合,主要還是根本理念不同。

中國文化儒釋道爲何能合爲一體?儒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儒家文化和佛教在性體的認知上是統一的,只是在修身方面有層次上的差別。印光大師就此做過論述:儒釋無二道,生佛無兩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稟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俾一切衆生,返迷歸悟,溯流窮源,以復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發揮雖有權實淺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體,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無二致也。

佛教的根本是覺悟,因一切衆生都有完滿的覺性,當我們的覺性不被妄想障礙,完全顯現時,我們就成佛了。所以印光大師說:佛以覺爲體,而覺有本覺,始覺,不覺。本覺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覺者,依本覺理,起真實修,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消滅無餘之妙智,乃修德也。不覺者,迷背本覺,隨境生著,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認苦爲樂,以迷爲德,承佛性力,造生死業,一切在迷衆生,與不依正覺,錯亂修習者,皆是也。

中國文化儒釋道爲何能合爲一體?儒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第2張

本覺凡聖平等,無有高下。始覺工夫淺深不一,悟證地位各別,由名字以至分證,歷外凡以至等覺,皆在始覺範圍之內。由等覺再破一分無明,則修德功極,性德圓彰,福慧具足,煩惑淨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方爲大覺世尊,方證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極致,方了修因證果之大丈夫事業。故華嚴雲,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所言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者,本覺理性也。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者,逆本覺而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也。離妄想則智慧現前者,順本覺而修,漸至圓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則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濫聖,而必以實修實悟,以期於實證而後已。

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的明明德就是開悟見性,後來王陽明所創的心學,其所說的“心”就是指真如本心,儒學所倡導的恢復先天本心就是佛性,所以儒學和佛學能融爲一體。印光大師說:儒者以誠明爲本,誠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實則誠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慾之物,遂錮蔽而不能顯現,如雲遮天日,了不見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須主敬存誠,克己復禮,則人慾之物,自無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體顯露,如浮雲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顯,則主權得而使者聽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歸於真誠無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經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後世希聖希賢之洪範焉。

中國文化儒釋道爲何能合爲一體?儒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第3張

若與佛法互證對釋,則誠也,明德也,乃本覺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覺修德也。物,即妄想執著。格物,即離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得如來智慧,格人慾之物,自能徹底顯現吾心固有之良知與真知也。故曰其發揮淺深雖有不同,其理體工夫固無二致也。是以古今聰明睿智之人,多皆學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裏。以儒者多主於事相,而不致力於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爲之先導,則自己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跡之儒,多闢佛教,以不知佛法雖爲出世間法,亦復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修齊之道,固已極力宏闡,毫善弗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隨己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

中國文化儒釋道爲何能合爲一體?儒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第4張

儒佛之本體,固無二致。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何以言之,儒以誠爲本,佛以覺爲宗。誠即明德,由誠起明,因明致誠,則誠明合一,即明明德。覺有本覺,始覺,由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以證本覺,始本合一,則成佛。本覺即誠,始覺即明,如此說去,儒佛了無二致。至於發揮其修證工夫淺深次第,則本雖同,而所證所到,大有不同也。

也就是說,在修證的功夫上,儒家顯然達不到佛家那樣的系統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