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我國古代戰爭中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其本身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但即使交戰雙方殺紅了眼,也都不會輕易破壞這條規矩。

那麼“不斬來使”這一說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違背周天子的詔命頻繁交戰的事比比皆是,孟子就曾說過:“春秋無義戰”。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並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戰前首要的一條就是得下戰書。

這是因爲春秋時期的戰爭以車戰爲主,交戰雙方需要通過戰書來約定戰爭的時間以及選定一塊開闊的交戰地,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來充當“快遞員”的角色。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第2張

這個“快遞員”的正式稱呼叫“行人”,“行人”這一官職延續自西周,分“大行人”和“小行人”,主要任務就是出使四方各國。《左傳》明確記載到:“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間可也”。

這就是兩國交兵中“使者”的由來。春秋時期的戰爭雙方都以維護周禮和天子爲幌子,所以,對於前來溝通交戰地事宜的使者,是不存在敵意的,更不會隨意斬殺,反而會以禮相待。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第3張

但是到了戰國以後,所謂的“禮”“義”早已被拋諸腦後,戰爭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除了殺降,屠城傷害平民這種事也屢屢發生。

那麼這個時候“不斬來使”又是因爲什麼呢?

一個原因是古代的信息傳播不發達,使者是傳遞戰爭雙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加上使者本身的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脅性,所以斬殺來使不僅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中斷一條信息來源。比如三國時期,司馬懿就是通過蜀漢使者,得知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推測到其命不長久。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第4張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使者本身已經成爲戰爭的一部分,是雙方將帥利用的“工具”,通過“不斬來使”來釋放一種信號,或藉以瓦解對方鬥志,其效果有時候遠比戰場搏殺來的大。

比如東漢末年東吳襲取荊州之戰,關羽得知後方失守的同時不斷派出使者前去與呂蒙溝通,而呂蒙正好抓住了這一點,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甚至還允許使者帶回報平安的家信。結果關羽的士卒聽聞家人所受待遇超過從前,再也無心戀戰,數萬精銳潰散,導致了關羽的敗亡。可以說,在兩國來使問題上,關羽吃了呂蒙的暗虧,教訓可謂慘痛。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第5張

當然,上面提到的都是“不斬來使”的情況,那如果斬了又如何呢?

其實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激怒對方,導致敵軍死戰。不過這並非絕對,根據戰場形勢變化,“斬殺來使”有時候反而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東漢的建威大將軍耿恭就嘗試了一次。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北匈奴圍攻疏勒城,守將耿恭彈盡糧絕,匈奴派使者勸降,結果耿恭不僅斬殺了來使,而且還公開在城頭吃起了“燒烤”。

古代爲什麼會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定?斬了又會怎麼樣? 第6張

耿恭有違常理斬殺匈奴來使,雖然激怒了匈奴單于,引來了更多敵軍,但卻也讓守軍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耿恭通過“斬使”斷絕了守軍投降的可能,所以,匈奴在增兵的情況下,卻依然無法攻破只有數十名守軍的疏勒城,讓耿恭創造了“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戰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