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古代爲什麼要堅持“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約定是怎麼來的

古代爲什麼要堅持“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約定是怎麼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戰場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條規定,從古至今,大家基本上都能夠遵守。那麼,爲什麼大家都能遵守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呢?

再說了,來使的存在,有可能把己方的軍情刺探去,這對己方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冒着軍情泄露的威脅,把來使放走呢?

古代爲什麼要堅持“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約定是怎麼來的

我認爲,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繼承戰爭文化。

中國古代的戰爭文化,是從西周開始成型的。從西周開始,對發動戰爭就有非常特別的講究。周武王之所以要討伐帝辛,就是因爲周武王認爲帝辛“失道”。因爲“失道”,所以可以理直氣壯地聯合周邊的諸侯部落,共同來討伐作爲最高奴隸主的商王。

在此基礎上,周朝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人倫禮儀秩序,也就是“周禮”。周禮不僅僅規定了生活的各種規範,也規定了戰爭規範。

有人可能不理解,戰爭本來是非理性的,殘酷的,反人性的,爲什麼還要給戰爭規定規範呢?其實,準確地說,那時候所謂的戰爭,指的是諸侯之間的爭執。畢竟諸侯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在周王的統一領導下,並非是生死不容的敵人。因此,用規則來處理爭執,其實是最好的方式。

除了周禮裏對戰爭有明確的規定外,古人留下的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戰爭規則的痕跡。比如《曹劌論戰》中,就有幾個細節體現出來了。“公與之乘,戰於長勺”。這裏講的,其實就是古代作戰,需要專門選擇作戰地點。比如“齊人三鼓”,齊人敲了三次鼓,但是因爲魯人不動,齊人也不好進攻。顯然,這就是一種規矩。包括曹劌問魯莊公靠什麼來打仗,魯莊公講的那些理由,其實也是一種規矩。

還有,宋襄公在和楚國作戰的時候,一定要等楚國渡過河,擺好陣,再和他們打。後人不理解,覺得宋襄公迂腐。其實,宋襄公這不過是遵守那時候戰爭禮儀的表現。

這種戰爭禮儀中,就包含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古代爲什麼要堅持“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約定是怎麼來的 第2張

二、表現精神氣概。

雖說西周的時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禮儀。但是從春秋末期開始,這種戰爭禮儀就被破壞了。戰爭詭道大行其道,講究謀略,講究以戰勝對方爲直接目的,不管禮儀,不管理由。而且這種戰爭方式被人津津樂道,被人欣賞羨慕。對按照這種方式打仗的,被稱爲謀聖、兵聖、兵神、兵仙等等。

本來,在這種禮儀喪失的同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也應該喪失掉的。但是,古代打仗又講究一個精氣神,講究一個英雄氣概。如果殺掉來使,就顯示出了自己的一種膽怯。而在戰場上,沒有勇猛無畏,軍隊就丟了魂,就沒辦法再打仗了。

當然了,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斬了來使並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種顯示精神氣概的表現。

比如蒙古人在攻打南宋釣魚城的時候,就曾讓使者去釣魚城送信,讓宋軍投降。但是宋軍斬了來使,並把來使的首級掛在城頭,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

還有,成吉思汗的商隊在花剌子模被搶劫後,成吉思汗派使者去花剌子模交涉,但花剌子模人卻割掉來使的耳朵,把他放回去,以示侮辱。

所以說,這一點也不是絕對的。

古代爲什麼要堅持“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約定是怎麼來的 第3張

三、來使手無寸鐵。

來使的作用,是爲了送信。本身不具有攻擊性,也沒有帶武器。殺掉沒有攻擊性的人,是爲人所不齒的。就像在戰場上殺掉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一樣。

四、用作疑兵之計。

本來,來使的到來,有可能刺探軍情。但是在戰場上,經常做的是鬥智鬥勇。有智慧的人,常常會將計就計。就是故意向來使釋放出一些亦真亦假的信息,讓來使上當。從而達到麻痹敵人的目的。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盜書”,就是充分發揮來使的作用的一個有名的事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