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談虎色變”,程頤眼中什麼才叫“真知”?

“談虎色變”,程頤眼中什麼才叫“真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每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會有些看法。有些認識是較爲膚淺、流於表象的,如和某人有一面之交,認得名字而已;有些經過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喜歡哪隻球隊,知道他們用什麼方法贏得比賽;有些是自己非常熟知的,如自己從事的某種職業或朝夕相處的人。不同的認識層次是不一樣的,而我們也習慣性認爲自己熟悉的知識就是真知灼見,不加懷疑。而在宋代大儒程頤眼中,真知是不同於一般認識的,他究竟怎麼看真知呢?

“談虎色變”,程頤眼中什麼才叫“真知”?

在他的語錄中,他說:“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衆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衆。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猶爲不善,是亦未嘗真知,若真知,絕不爲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老虎會傷人,然而大家在一起聊到老虎傷人的話題時,只有真正被老虎咬傷過的人,纔能有真正切膚的痛苦感受,從而嚇得變色。程頤認爲,知道“老虎會傷人”是“常知”,而真正有被虎傷的體驗,才叫真知。當我們滿足於僅僅“知道”一些道理的時候,認識就是不夠深刻的,如我們都知道不能偷竊,而面對財富時,卻常常有人心動做下錯事,最後鋃鐺入獄。這可能就是我們對“不能偷竊”道理認識的還太膚淺,面對誘惑時,就將它拋在腦後。倘若真正瞭解“不能偷竊”的道理並信奉它,又怎麼會犯下錯事呢?

程頤的“真知”學說與道德直接相關,他用“談虎色變”的故事說明的就是對道理需要深刻體認,實踐才能出真知。儒家學說就是這樣帶有強烈的實踐性格。很多人認爲儒學習慣於空談禮義道德,它造成國人虛僞、浮誇的劣根性,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有問題的。《禮記》就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許慎在《說文解字》裏就說:“禮者,履也。”禮本來是用來敬天事鬼的活動,後來逐漸成爲中國社會通行的規則,先哲們認爲想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需要通過禮的規範與約束的。講的通俗一些,想要有好的道德首先要懂得規矩,要知道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說話……倘若一個人成天站沒有站樣,坐沒有坐樣,說話陰陽怪氣、油嘴滑舌,又怎麼能相信他是一個有道德、值得託付的人?

現代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固然不能像那位曾被老虎傷過的人一樣去獲取真知灼見,但的確應該如被老虎咬一樣,多對道德問題多加思考體認,並堅定不移的相信:社會雖然複雜,但我們應該堅信真善美是人類社會的通行證——如果沒有它們,我們的社會是沒有辦法發展到今天的。只要帶着高尚的理想擇善固執,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