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提起三代將門,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宋楊家將。

可不是?我們讀《水滸傳》,好漢青面獸楊志在江湖中行走,逢人就會翹起拇指說:“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制使官……”

楊家將爲三代將門,是哪三代呢?

第一代指楊令公楊繼業,其原先爲北漢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楊無敵”。自北漢入宋後,便任判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加雲州觀察使,雁門關大戰顯赫天下。

第二代爲楊繼業之子楊延昭,楊繼業戰死後,其子弟多遷補軍職,其中楊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將聞名,歷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及高陽關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禦使。真宗贊稱曰“有遺父之風”,在抗遼戰鬥中有赫赫戰功,遼稱爲“六郎”。

第三代爲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楊文廣曾追隨范仲淹於對夏前線,又從狄青南征。治平中,遷步軍都虞候。

楊繼業一門爲大將三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耀眼的將星羣體,也是深得後人敬仰和愛戴的英雄家族。

在演義史中,北宋除了有楊家將之外,還有以呼延慶爲首的“呼家將”,但這僅僅是演義,歷史上並無呼延慶這個人。

話說回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像楊家將這樣三代爲將的家族也並非楊家的專利。比如,在元朝,就有一個家族,也是名將輩出,個個能征慣戰,基本是攻必克、戰必勝,所向披靡,功高如山,遺憾的是,名聲並不好。

這個家族,即是以史天澤爲代表的“史家將”。

史家將的第一代領軍人物爲史秉直。

史秉直原籍爲大興府永清縣(治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永清鎮),屬金國管轄,史家爲聞名河朔的豪強大戶,《元史》中記:金朝末年,河朔諸郡結清樂社四十餘,社近千人,每年年節均掛史家先祖史倫畫像祭祀。

蒙古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南下攻金,進至河北一帶。

史秉直堪稱識時務的俊傑,率衆鄉里數千人,巴巴地趕往涿州(今屬河北)蒙古軍太師木華黎軍門歸降。

蒙古軍要侵併中原,自然要網羅鷹犬,史秉直帶數千人主動來投,哪有不笑納之理?

史秉直遂得令領降人家屬屯霸州(今屬河北),招攬了各地來附者達十萬家,其挑選出壯勇萬人,號稱清樂軍。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次年秋,木華黎攻下金國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授史秉直爲行尚書六部事。

史秉直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史天倪、次子史天安、幼子史天澤,個個都長得龍精虎猛,如狼似虎。

其中,《元史》對史天倪說得極神,說他剛剛出生的那天黃昏,白氣貫庭。而在六七歲的年紀,就長得“姿貌魁傑”。曾有道士給他看相,說他長的是“封侯相也”。史天倪讀書勤奮,日誦千言。但長大後,屢舉進士不第。當然,這也沒有挫敗他的雄心。他常常撫劍長嘯,大呼道:“大丈夫立身,獨以文乎哉!使吾遇荒雞夜鳴,擁百萬之衆,功名可唾手取也。”

史天倪科場失意,卻是戰場得意。

史秉直屯霸州(今屬河北)建清樂軍後,便將這擁有萬人之衆的清樂軍交由史天倪掌管。

史天倪的將略之才一下子就展現了出來,其以堂兄史天祥爲先鋒,幫蒙古人打天下,分兵略三河、薊州,所向無敵,諸寨望風款服。

由此,木華黎初見史天倪,便生好感,引薦他爲萬戶,負責統帥降卒,跟隨自己攻略三關以南的地盤,一直殺伐到東海,所過城邑皆下。

似乎,史天倪的戰略目光尚勝於木華黎,他對木黎華說:“金棄幽燕,遷都於汴,已失策矣。遼水東西諸郡,金之腹心也。我若得大寧以扼其喉襟,則金雖有遼陽,終不能保矣。”

木華黎聽了,大爲歎服,撫手稱妙。

太祖九年(1214年),史天倪跟隨木華黎面見了成吉思汗,因其“所陳皆奇謀至計”,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喜愛,被賜金符,授馬步軍都統,管領二十四萬戶。

接着,史天倪跟隨從木華黎攻高州,又從攻金國北京大定府,皆不戰而克。

次年,史天倪授右副都元帥,改賜金虎符,奉詔南征,下平州、挺進真定。

鎮守真定的是史天倪的命中剋星——威州(治今井陘縣東北)人武仙。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第2張

武仙家族和史家家族一樣,也是地方豪強,他本人在蒙古軍和金軍爭奪河北時,招聚鄉兵自守,聲勢很大,被金朝搶先收買,進宣撫使,封爲恆山公,總領中山、真定府,沃、冀、威、鎮寧、平定州,抱犢寨、欒城、南宮等地。

按照《金史·武仙傳》裏面的說法,和武仙同時封授“公”銜的九公中,他的勢力最強盛。

史天倪算是遇上了硬茬子,數番狂攻真定而不能下,只好移軍圍大名。

攻破大名城後,史天倪與木華黎會兵於燕南,平定清州王守約、平州合達之亂,揚威山東諸郡,逼得中山李明、趙州李瑀、邢州武貴、威州武振、磁州李平、洺州張立等豪雄望風而降。

而經過這一輪輪殺伐,真定已經孤城。

史天倪耀武揚威,整軍再圍真定。

武仙心生恐懼,已有降意。

史天倪的堂兄史天祥充當孤膽英雄,以一副“下龍潭、探虎穴”的豪情壯志入城勸降。

武仙沒有太多猶豫,乖乖出降。

木華黎承製以史天倪爲金紫光祿大夫、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鎮守真定,行府事,而以武仙爲其副手。

真定是金、宋、蒙古三股勢力交匯的重鎮,三方都爭着要,在金、蒙爭搶達到平衡點時,真正的主人乃是武仙。

現在武仙一下子成了史天倪的副手,極其不爽,一直思謀篡奪回權位。

而在史天倪帶領家屬到赴真定赴任前夕,其老子史秉直也有種不詳的預感,曾密戒他說:“觀武仙之辭氣,終不爲我用,宜備之。”

史天倪不以爲然,說:“我以赤心待人,人或相負,天必不容,願無慮。”

太祖十九年(1225年),武仙的黨羽據西山腰水、鐵壁二寨反叛,史天倪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將之剿滅了。

武仙覺得事不宜遲,必須搶先發難。

他以陪罪爲藉口,設宴邀史天倪。

史天倪自翊“以赤心待人”,人絕不相負,大大喇喇地應邀赴宴。

結果,他在宴席上吃到了板面刀,一命歸陰。

史天倪死時,年三十九。

其妻程氏,聽說城內起亂,生怕自己的身子被亂賊玷污,橫刀自殺。

史天倪共有五人。三個年幼的,俱死於難。只有史楫、史權與史秉直同住在北京,躲過了大難。

史天倪被害,即史家將第二代領軍人物史天澤正式登場。

《元史》對史天澤的描述恍若神人,稱其“身長八尺,音如洪鐘,善騎射,勇力絕人”。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第3張

史天倪遇難時,史天澤正在護送母親去北京的路上,初聞噩耗,便不管不顧,口中大呼:“兄弟之仇,義所當復,雖死不避,況未必死邪!”掉頭向南,沿途一路收集逃散的部衆,同時一面向木華黎之子向孛魯求援,一面呼喚時爲帳前軍總領兵的二哥史天安來助。

孛魯承製命史天澤襲兄職爲都元帥,併發三千蒙古兵來援。

史天澤與二哥史天安會合,進兵盧奴(今定州市)。

武仙部下最爲驍勇的悍將葛鐵槍率萬人來戰。

史天澤率軍迎擊,身先士卒,生擒葛鐵槍,攻克盧奴,略無極,拔趙州(今趙縣),進軍野興,一舉收復真定,武仙落荒而逃。

老實說,史天澤的文才武略均在其兄史天倪之上。

他在擔任都元帥後,在滅金、滅宋的過程中屢建奇功。

窩闊臺汗二年(1230年),蒙古諸軍圍攻衛州(今河南衛輝),金將完顏合達以衆十萬來援,蒙軍數戰不利,諸將皆北。史天澤以千人繞出其後,爲蒙軍擊敗十萬金軍、收復衛州奠定了勝局。

窩闊臺汗五年(1233年),史天澤會蒙古諸軍於蒲城(今屬陝西),將金將完顏白撒部八萬之衆,俘斬殆盡,予以金王朝以致命一擊。

金哀宗以單舸東走歸德(今河南商丘),史天澤緊追不捨,一直追至蔡州(今河南汝南)。

窩闊臺汗命元帥倴盞率大軍合圍蔡州,史天澤當其北面,結筏潛渡汝水,血戰連日,終於攻破蔡州城,金哀宗在幽蘭軒上吊自殺,金朝宣佈滅亡。

滅金後,史天澤的刀鋒轉向南宋。

窩闊臺汗七年(1235年),史天澤隨皇子曲出攻南宋,進至棗陽(今湖北棗陽),其奮勇先登,比蒙古軍表現得還要拼命和賣力,一舉拔城。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第4張

繼攻襄陽(今湖北襄樊),更是勢如瘋虎,彼時,宋軍以舟數千陳列於峭石灘。史天澤挾二舟載死士,豁出命來,直前搗陣,宋軍爲之氣奪,被殺溺了數萬人。

窩闊臺汗九年(1237年),宗王口溫不花攻光州(今河南潢川),又是隨徵的史天澤率軍先破外城,再破子城。

隨後的復州(今湖北天門)之戰,宋軍以三千舟船鎖湖面爲柵。

伐宋急先鋒史天澤指天大笑,稱“柵破,則復自潰。”

其親執桴鼓,督勇士四十人攻其柵,不逾時,柵破,蒙軍由此昂然進入了淮南。

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史天澤軍遭到宋軍乘夜劫營,史天澤匹夫單騎迎戰,手擊殺數人,麾下兵繼至,最終扭轉戰局,將數萬宋軍驅入淮水中溺死。

其後,史天澤乘勝鼓勇,連下滁州(今安徽滁縣)、盱眙(今屬安徽盱眙)和寶應(今屬江蘇)等淮東州縣。

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汗入川攻宋,史天澤統水軍在嘉陵江阻擊南宋援蜀的大將呂文德,其分軍爲兩翼,跨江注射,順流縱擊,三戰三捷,奪其戰艦百餘艘,追至重慶而還。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帝位,首召史天澤,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史天澤具疏以對,侃侃而談,得拜中書右丞相,從徵阿里不哥,斬阿里不哥大將合丹火兒赤,立功甚多。

中統三年(1262年)二月,中國北方發生了一件大事,震響一時。

即據守山東的李檀暗中聯絡南宋,發動武裝叛亂。

史天澤以輕描淡寫的語氣對忽必烈評論李璮這是“豕突入苙,無能爲也”。因此得忽必烈授詔旨,率軍討伐。

史天澤到了濟南,深溝高壘,圍困了足足四個月,最終活捉李璮,斬于軍門。

李璮身爲漢人作亂,已引起忽必烈對漢人地方勢力的關注和猜疑。

史天澤是個人精,善猜上意,馬上主動要求解除兵權,一臉誠懇地對忽必烈說:“兵民之權,不可並於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

於是,史氏子侄,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

史天澤此舉,大得忽必烈歡心,至元元年(1264年),在保持其右丞相之職不變的情況下,又加光祿大夫。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第5張

至元三年(1266年),太子真金持銜爲樞密正使,史天澤則任樞密副使。

至元四年(1267年),又改授中書左丞相。

至元十年(1273年)春,史天澤與平章阿術等進攻樊城,城克,襄陽宋將呂文煥出降。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下詔派史天澤與丞相伯顏一起統領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發起對南宋的終極一擊。

這一年,史天澤已經七十三歲了,一把老骨頭經不起折騰,行至郢州,患病,不得已,申請返至襄陽修養。

忽必烈聞訊,非常關心,派近侍攜葡萄酒相賜,慰勉說:“卿自朕祖以來,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異日功成,皆卿力也。勿以小疾阻行爲憂。”

這樣,在忽必烈派人護送下,史天澤返回了真定家中,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七日病死。

忽必烈表現得相當夠意思,“震悼”,遣近臣賻以白金二千五百兩,贈太尉,諡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並立廟紀念。

這裏補敘一下史天澤的二哥史天安。

此人在蒙國滅金過程中也立下過赫赫戰功,但命短,壯年病死。他的兒子史樞以勳臣子的身份知中山府,跟隨其三叔史天澤參與了一系列攻伐南宋的戰鬥,病死於至元二十四年,時年六十七,他的長子史煥,爲昭勇大將軍、後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次子史煇,爲奉訓大夫、祕書少監。

這裏重點要說的是史家將第三代領軍人物——史天澤之長子史格。

史天澤老匹夫生育能力極強,共有八子,可謂七狼八虎,個個不同凡響。長子史格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次子樟任真定順天新軍萬戶;三子史棣,任衛輝路轉運使;四子史槓,湖廣行省右丞;五子史杞,任淮東道廉訪使;六子史梓,任同知澧州;七子史楷,同知南陽府;八子史彬,任中書左丞。

史天澤長子史格是個敢玩命的主,他自小隨父征戰,無畏無懼,奮勇爭先,不避箭矢,一往無前。

蒙軍渡江之戰中,平章阿術將二十五萬戶居前,每五萬戶擇一人統帥,史格居五統帥之一。

渡江當日,史格率軍先渡,被宋將程鵬飛率部擊退,史格本人體被三創,喪師二百。

史格大感丟臉,在接下來的大戰中,身中流矢而不退,咬牙擊退了程鵬飛,總算出了口氣。

該戰,程鵬飛身被七創,敗走得非常狼狽。

在攻打潭州之戰中,砲激柵木,史格被飛來的柵木戳穿肩膀,還被流矢洞貫手臂,他眉頭皺都不皺,裹創先登,一舉拔城,太了狠了!

史格因此得加定遠大將軍、賜玉帶。

既得恩寵,史格愈加賣命,徇廣西十八州、廣東三州,皆下。

許多人都知道“楊家將”和“呼家將”,爲什麼不知道功高如山的“史家將”? 第6張

隨即,史格升廣西宣撫使,改鎮國上將軍、廣南西道宣慰使。

宋恭帝出降後,陳宜中、張世傑等人擁益王在福州爲帝,傳檄嶺海,準備復興宋朝。

元兵元將在廣東、廣西等地征戰連年,俱有北歸之思。

行省有棄廣東肇慶、德慶、封州,並兵戍梧州的想法。

如果此舉實施,南宋小朝廷得以苟延殘喘,沒準能緩過氣來。

但是史格堅決反對,稱:“棄地撤備,示敵以怯,不可,宜增兵戍之。”

最後,忽必烈接受了他的意見,源源不斷增兵來援,史格終於如願地看到了南宋滅亡的一刻,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史格後來轉任湖廣右丞,進平章政事,卒年五十八歲。其長子史燿,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次子史榮,鄧州舊軍萬戶。

不用說,史家將門三代,蒙古滅金、滅宋立下了蓋世大功,是元朝的大功臣;但是,他們身上流淌的是漢人的血,卻甘爲異族驅使,滅亡漢人政權,在歷史上名聲不佳,人氣遠遜於忠烈滿門的北宋楊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