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泓水之戰中,第一個死於仁義的人

泓水之戰中,第一個死於仁義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有句話叫春秋無義戰,可是你們知道這句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這是不得不提我們的主人公宋襄公。

泓水之戰中,第一個死於仁義的人

春秋一來五國輪番爭霸,宋國就是其中一個,公元前643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後,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 戰爭起因 公元前639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於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於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會盟,齊國和魯國藉故未到。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楚成王挾之進攻宋都商丘,宋軍堅守,數月未下。不久,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楚成王於同年冬釋放宋襄公。

泓水之戰中,第一個死於仁義的人 第2張

宋襄公回國後,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棄爭霸之心,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於公元前638年夏,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爲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鄭撤回迎戰。

泓水之戰中,第一個死於仁義的人 第3張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佔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衆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楚軍渡河後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請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混亂、立足未穩之際發起進攻,宋襄公又不允許,說:“不鼓不成列”。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後方下令進攻。由於楚軍實力強大,經激戰後,宋軍大敗。宋襄公親軍全部被殲,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傷。 戰後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但宋襄公並未認識自己的錯誤,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爲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認爲自己遵守古訓行事並無不當。公元前637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

逸才要說仁義固然沒有錯不過要結合自己的實力,在自己劣勢的情況下還對敵人行仁義之事就成爲笑柄了。雷鋒同志說過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正如《淮南子》所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爲義,於今爲笑,古之所以爲榮者,今之所以爲辱也”。 泓水之戰標誌着自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爲主的“禮義之兵”退出歷史舞臺,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爲主導的作戰方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