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 兩朝給人的印象爲何完全不同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 兩朝給人的印象爲何完全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宋代和明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同樣是重文輕武,爲什麼感覺宋代軟弱無能,而明代卻勢不可擋?

重文輕武是宋代的基本國策,宋代爲了防止五代軍閥割據局面再次發生,大力削弱武將權力,並設置了二府三司制。二府爲政事堂、樞密院,政事堂長官是首相和參知政事,樞密院長官是樞密使、樞密副使。

三司爲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長官爲三司使,也叫做計相。軍、政、財分立,加之軍事三衙制度,樞密院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三衙有統兵權但沒有調兵權,機構相助制約,加強了中央集權。

北宋年間武將很難掌控大權,想造反更是難上艱難,南宋建炎南渡後,爲了抵抗金國入侵,地方武裝才逐步變得強大。

明太祖用強大的武裝一統中原,並汲取宋代經驗,朱元璋對武裝力量十分重視,開國六公爵除了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都是武將。雖說朱元璋殺掉了不少武將,但明初武將地位並沒有明顯削弱。

明初的最高軍事機構爲五軍都督府,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官銜,而隨着和平年代變長,五軍都督府府權力逐步變小,直到土木堡之變,大量武臣被殺。繼而於謙挺身而出,軍權回到了兵部手中,五軍都督府權力被大幅度削弱。

隨着文官集團的強大,武將地位被再次削弱,以至於巡撫、總督、督師全是有文官擔任,武將一般只是執行者,而非策劃者。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 兩朝給人的印象爲何完全不同

對比宋代和明代軍事實力的強弱,其中有諸多因素,比如環境、條件、時間段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北宋名將有曹彬、潘美、狄青、种師道等等,南宋名將有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李顯忠等等。明代名將如雲,傅友德、戚繼光、李如鬆等等,如果要對比戰功也是沒有什麼可比性。

宋代有當時最先進的軍事工業,爲了抵禦遊牧民族進攻,製造出強悍的神臂弓、牀子弩。論士兵作戰素質,南宋的岳家軍一度橫掃鐵浮屠,背嵬軍無人可擋。明軍不僅擁有強大騎兵部隊,還有更爲先進的火器部隊,戚家軍被譽爲十六、十七世紀東亞最強軍團。但在大家印象中爲何感覺宋軍不堪一擊,明軍卻強大無比?

一、統治者的強硬程度不同

正所謂兵強強一個,將熊熊一窩,朱元璋出身布衣,是一步一個腳印打下的江山。而趙匡胤則是篡奪了後周江山,跟朱元璋想比,明顯趙匡胤奪得的江山有些理虧。當然,朱元璋和趙匡胤都是當時最傑出的統治者。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 兩朝給人的印象爲何完全不同 第2張

相較於明代,宋代的皇帝們要弱勢得多,到了南宋,其皇帝們則更“慫”。公元1004年,蕭太后大舉入侵宋境,宗真宗則想南逃,寇準死勸,纔好不容易勸其御駕親征。在澶州城外,宋軍得知皇帝親征,軍威大振:

“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沒曾想,遼軍主將蕭撻凜,竟被牀子弩射死。

況且遼軍孤軍深入,情況對宋軍大爲有利,最後則雙方以議和收場,簽訂“澶淵之盟”。寇準多次奉勸真宗出兵攻滅遼軍,但真宗無動於衷、見好就收,宣告退兵。

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國南下江南,搜山檢海要捉趙構,趙構在揚州被嚇得失去生育能力。被金軍一路追一路跑,從鎮江跑到了杭州,最後被迫退到了海上,金軍沒有水軍這才撤了軍,趙構得以保全。

對比明代,有哪個皇帝被敵人追到這般田地,李自成攻破城後,崇禎帝寧死也不投降,贏得了君王死社稷的美譽。在靖康之恥前後,徽欽二宗皆逃跑或準備逃跑過,之後被金軍俘虜,寄人籬下地過完一生。

朱元璋、朱棣自不必說,這是史上有名的強勢帝王,絕不會同敵人低頭。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國家危在旦夕,景泰帝初登帝位,力主抵抗瓦剌。雖有人建議南遷,但景泰堅持守衛京城,才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在對待敵人的態度上,明代皇帝們明顯要強橫得多,趙宋官家們則反其道而行之。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 兩朝給人的印象爲何完全不同 第3張

二、明代收回了幽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任耶律德光爲父,自稱兒皇帝。從此,中原政權丟掉了防禦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不論是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宋太宗的北伐大計都無法從遼國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

南宋丟掉半壁江山,想要收回故土更是難於上青天,最接近終點的是岳飛的第四次北伐,順昌之戰、郾城之戰金軍全線退敗。此時如果宋軍揮師繼續北上,是有可能收回故土的,只不過就在宋軍士氣大振之時,高宗趙構下令撤軍,岳飛只得嘆道:

“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直到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北伐,僅用一年時間,攻克大都,幽雲十六州終於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懷抱。宋代三百一十九年都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明代只用了一年,雖然敵人不同,但結果卻天差地別。

北宋的國土面積大致在280萬平方公里,而永樂年間的國土面積是997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不一定能代表實力,但相差如此之大,難免令人非議。

三、宋代經常和異族議和,明代則很少

最令人詬病的,便是宋代的妥協政策,不論是宋夏戰爭、宋遼戰爭還是宋金戰爭,總是要以和談解決,而宋代不論輸贏都要給錢送東西。

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戰,宋軍佔據絕對優勢,卻和遼國簽訂了合約,宋代每年要給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不知什麼時候,妥協成了宋代皇帝對外的主要態度,只要不打仗,其他都好說。

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在多年戰爭後,宋夏雙方達成和解,西夏向北宋稱臣。換來的卻是北宋每年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宋代以賠款的方式買來了和平。

宋孝宗在即位後不久,便下令張浚整合兩淮軍力,分兩路出兵金國,兵力八萬,奈何國力有限,加上將帥不和,最終功虧一簣。南宋史上最激進的皇帝宋孝宗也只能低下了頭,和敵人再次簽訂了“隆興和議”。

只是把原本的“君臣”改爲了“叔侄”,歲幣減少了一部分,宋金戰爭持續了很久,但南宋的地盤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南宋自建炎南渡以來,無數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只有是趙宋皇帝的妥協與怯懦。

割地賠款是南宋的家常便飯,而明代只有一次和議,隆慶和議是明代和韃靼的水到渠成之舉,明代封俺答汗爲王,並開通互市,明廷並沒有任何割地、賠款的行爲。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輕武 兩朝給人的印象爲何完全不同 第4張

大明王朝,不論面對韃靼、瓦剌還是日本、後金,哪怕實力不濟,也不向敵人低頭,這是難得的尚武和亮劍精神,這也是宋明兩朝最明顯的差距。宋軍的戰力並非弱小,只不過他們的領袖缺乏敢於亮劍的精神,才落得個“弱宋”的稱號。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美酒是根本趕不走野狼的,只有大棒,纔是王道,如果不夠,那就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