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清代知縣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兩個知縣虧空數額都爲四萬兩,爲何一個是降級,而另一個被斬首?

乾隆二十四年,山東巡撫阿爾泰上了一道奏摺,彈劾兗州府金鄉縣知縣,青州府壽光縣知縣任內虧空,請求朝廷賦予嚴厲處分。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巧合的是,這兩個縣的虧空數字都在四萬餘量左右,可是處理的結果卻讓人頗爲費解:金鄉知縣降二級調用,壽光縣知縣擬斬立決。同樣是虧空,且數額也相同,爲何結果卻有天壤之別。

既然這是乾隆做出的決定,肯定不存在袒護包庇的情況,原因就出在所虧空的銀子去向和性質上。說起虧空可是一門大學問,御史覺得有必要就此話題深入來講一講。

清代史料中虧空的字眼出現的很多,但凡是官員落馬,十個裏面就有五個都會牽涉到虧空。而雍正、乾隆兩朝,因虧空落馬的地方官至少也得是數以百計的。

地方虧空是體制下必然的產物

我們在瞭解明朝國家財政的時候,發現戶部的歲入遠遠不及清代,這倒不是說清代的經濟比明朝要發達很多,關鍵在於國家體制。

明清兩代國家的賦稅都要上交戶部,官方稱之爲“起運”,同時也會留下一部分充爲地方公用,這部分稱爲“存留”。所不同的是,明朝地方留作地方的經費較多,佔比超過40%,而清代大部分都解送到了戶部,地方則不到15%。

按照流程,州縣衙門上交的賦稅是有定額的,這部分錢糧要交到布政司衙門的藩庫,剩下的則是地方經費。如果州縣衙門的庫存錢糧數額與布政司藩庫的賬目對不上,那麼就是虧空。

順治時期,由於連年用兵,國家財政十分拮据,各省徵收上來的錢糧90%以上都要上交戶部。本來這是戰時的應急之策,但是一直到了康熙時期,這個臨時性的制度一直被沿續下去。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2張

康熙是個英主,他也瞭解朝廷留給地方的錢糧,勉強只夠官員、兵丁的俸祿,州縣衙門幾乎沒有剩餘的錢糧可以動支,因此每逢突發事件,州縣衙門就不得不挪用正項錢糧,這就是導致虧空的根本原因。

康熙帝曾說,從前將外省錢糧全部收入戶部的辦法不是很妥善,天下財賦只是此數,在內既贏,則在外必拙,凡事須預先準備。倘若地方庫存酌留帑銀,似乎對地方有利。他還特別指出,這件事朝廷需要從長計議。

可以說,康熙皇帝已經看到了地方財政的弊端,惋惜這個“從長計議”一直沒有下文,康熙以後各朝皇帝都是裝傻充愣,再也沒有提及過此事。

既然體制存有弊端,那麼在實際行政過程中必然會導致虧空的出現。從法律層面來說,朝廷是不允許地方官員出現虧空的,但在處罰方式上卻有輕重之別。

因公虧空罪輕

地方上政務繁且有很多變數,這個變數主要是指突發情況,諸如水旱蝗災一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地方官府就必須要採取應對措施,這勢必就要動用官帑,造成虧空。

比如乾隆時期山東歷城縣虧空,經欽差大臣查明,該縣六任知縣在十餘年時間內虧空錢糧7萬多兩,而這些虧空的錢糧主要都用在公事開支上。賬單清楚地列出,剿辦清水教王倫起義,挪用庫銀2.88萬兩;購辦河工物料及疏浚河道挪用庫銀2.52萬兩;修建貢院、縣監挪用庫銀1.6萬餘兩。

本來按照正常的程序,這些款項都是可以在戶部、兵部銷賬的,只是戶部、兵部的書吏因索要好處費未果,結果以不合程序爲由不準報銷,因此這7萬多兩就成了呆賬,被定性爲虧空。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3張

乾隆得知真相後,倒也沒有爲難這幾任知縣,只是訓斥了一番,並下令戶部、兵部賦予報銷。

這種因公務而導致虧空的情況,朝廷一般都不會深究,處罰也不重,不過也不鼓勵地方官府這樣做,必須要按照正常的奏效制度來走。然而,清代地方官府因公事虧空的情況並不多,因私虧空纔是主流。

因私虧空罪重

因私虧空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貪污或侵佔國帑,也是要分具體情況的。如果地方官員平時豪奢,俸祿和陋規收入不足以維持日常開支,而擅自動用庫銀用作個人消費,那麼事態就嚴重了,按《大清律》不論數額多少,都是要判死刑的。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4張

第二種屬於無能糊塗的官員,這類官員本質不壞,可是能力有限,無法約束下人,衙門中的各類書吏通過種種手段可勁地糟蹋庫銀,自己卻被矇在鼓裏。這類官員一旦落下虧空,就要勒令補足虧空,然而予以革職。

第三種性質最惡劣,他們當官就是奔着國家錢糧而來的。這類官員大多屬於才幹平常且沒有仕途前程的,他們做官的目的就是爲了發財。

晚清時期虧空事例這一類情況最多,很多官員一上任就拼命往自己的腰包裏摟,銀子寄回原籍買地蓋房。更可惡的是,他們往往還會把上司也拉下水,督撫們怕禍及自身擔上一個同謀或失察之責,反過來還倒受其威脅,所以要想發設法保護他們。

久而久之,全國各省都普遍存在虧空的情況,這麼說吧朝廷要是認真追查起來,十個裏面最少也有八個,這就是所謂的法不責衆。既然朝廷沒法子,那地方官的膽子就更大了,他們離任時往往會把庫存銀子一掃而空,然而移交下任,如此往復循環,地方府庫空空如也。

清朝兩個知縣虧空都四萬兩 兩人的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5張

開篇提到的山東金鄉縣知縣就是因公虧空,所以乾隆皇帝沒有過於難爲他,僅僅是給了個降級的處分;而壽光知縣卻是因擅自挪用國帑用來娶小老婆,所以擬斬立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