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和崇禎都有同樣境遇 唐朝和明朝結局爲何完全不一樣

李世民和崇禎都有同樣境遇 唐朝和明朝結局爲何完全不一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李世民和崇禎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唐太宗與崇禎面臨過相同的境遇,爲什麼唐代興盛,明代滅亡了?

在古代,百姓大多都把希望寄託在英主的身上,雖然很多人說歷史的發展是靠着每個人力量推動的,但是不可否認,皇帝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往往看到,皇帝聖明的時候,國家就會蒸蒸日上,反之則會衰敗。在唐代就曾經出現過一位英主,他就是唐太宗,不但在平定隋亂的時候立下了大功,後來坐上皇帝之後,也帶領唐代走向了盛世,然而,很少有人瞭解,他剛剛坐上皇位的時候,情況其實很不樂觀,如果處理不好,唐代甚至有亡國的危險,和崇禎年間遇到的情況相似,可是,同樣的情況卻導致了完全不同的結局,唐代此後不斷走向了興盛,而明代卻最終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來說唐太宗,他即位的時候,唐代纔剛剛成立了幾年而已,周邊的一些勢力費了很大的努力才一一剷除,比方說王世充、竇建德等等,所以唐代那時候的局面也可以稱得上是滿目瘡痍,經不起什麼大的動亂了。而我們瞭解,歷來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新皇登基的時候,那時候新皇的地位不穩,最容易讓人蠢蠢欲動,李世民也瞭解,再加上他即位也不是怎麼光彩的一件事,所以他只想先穩定國內的局勢,然後再逐步的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帶領着唐代一步步走向輝煌,然而,李世民的這個想法能夠實現嗎?會有人抓住這個機會來給唐代帶來災禍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在李世民初登大寶就來侵犯唐代的敵人是誰呢?

就是突厥,一直以來它都盤踞在唐代的周圍,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趁機來掠奪一場,當時趁着隋末的時候,他就搶佔了不少的資源,所以李世民也早就想出掉他們,給唐代帶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機,可是,這顯然不是最好的機會,所以他就把這件事情暫時壓了下來,但是還沒等到他出兵,突厥的兵馬就已經殺奔長安而來,這讓唐代的大臣趕到愕然。唐代的盛世還沒有來到,此刻僅僅是萌芽,國內不安定的因素還有很多,如果此刻和突厥作戰,能不能勝利是一回事,主要是容易引起國內的變動,哪怕勝利了,估計也是慘勝,而且很大的可能性會輸掉這場戰爭,然而突厥已經兵臨長安城下,眼看一場大戰就要拉開了,此時,一個人改變了這一切。

李世民和崇禎都有同樣境遇 唐朝和明朝結局爲何完全不一樣

他就是李世民,他決定親自前往去往突厥陣營和他們談判,來化解目前緊張的局勢,他這樣其實也充滿了不得已,因爲他剛剛即位,而且手段不太光彩,這時候遇到了這種問題,如果他不能做出表率,讓衆人看到他的果敢膽氣,那麼,唐代不用外敵入侵就已經會生出內亂了。所以思前想後,他必須這麼做。然而,談判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哪怕李世民水平再高,在這種自身劣勢的情況下,也難免要放棄一些利益。李世民與突厥進行了怎麼樣的交易我們就不必一一深究了,總而言之,李世民走後,突厥就退兵了,付出的代價自然是數不盡的金銀財寶,但是,當它們被運出長安城的那一刻,李世民就下定決心,有一天會把它們再次奪回來。

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養精蓄銳,唐代有了足夠的資本去討回原先的恥辱,李世民自然忘不了突厥的這一份,他讓李靖帶領大軍去與突厥決戰,李靖是當時最有名的將領,他沒有辜負李世民的重託,帶着這支強悍的大軍直接攻下了突厥國,甚至還俘虜了他們的首領,將其帶到了長安。這次大勝也使得唐代地位不斷提高,周圍的小國都向其俯首稱臣,不敢再有什麼大的舉動,唐代自此走向了輝煌的盛世。而剛剛我們提起過,崇禎在位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難堪的局面,但是他卻沒有處理好這件事情,非但沒有讓明代強盛起來,反而是讓明代滅亡了,這是不是崇禎的問題呢?

李世民和崇禎都有同樣境遇 唐朝和明朝結局爲何完全不一樣 第2張

崇禎即位的時候,情況比李世民要糟得多,當時的明代已經走過了兩百年的歷史,問題很多,無法根治,而且很多人分析說,當時正好趕上特殊的時期,所以明代很多地方出現了大旱,這是很多問題的根源。因爲一旦大旱,就容易出現盜賊,西北地區一連旱了幾年,不但出現了盜賊,連起義的人都層出不窮,於是朝廷就派兵鎮壓,然而卻提高了稅負,所以就迫使更多的人起來造反,成爲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越鎮壓,起義的人就越多,給崇禎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然而,問題還不止於此。唐代的時候,是突厥來侵犯,而明代也沒有避免這一切,當時來犯的是清代,他們剛剛興起,實力強大,明代的鎮守屢屢被攻陷,情況也很危急,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崇禎依然有機會去挽救這一切,只要他能夠學習李世民當時的做法,可是很遺憾,他沒有,所以明代就滅亡了,那麼他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先來看一下正確的做法,崇禎當時是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以明代當時的實力,集中對付其中一個,絕對可以解決掉,然而如果兩邊同時進行,那就只能疲於奔命,最終使國家傾頹,所以,他應該學習李世民那樣,先去和清軍談判,無論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先穩住他們,然後趁此機會平定國內,發展生產,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再選擇鋌而走險,而國內富庶之後,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那時候兵源自然充沛,糧餉也不是問題,以明代的實力,能夠抗擊當時的清軍,這樣就可以在數年的時間裏,掃清這兩方勢力,使得國家強盛起來,不至於滅亡。可是崇禎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李世民和崇禎都有同樣境遇 唐朝和明朝結局爲何完全不一樣 第3張

他堅決反對這一切,他心裏始終覺得清軍是蠻夷,如果去和他們講和就是自貶身價,而且不止是他一個人這麼覺得,當時的朝堂多數是這樣的人,他們纔是影響明代決策的最重要力量。後來情況更加緊急,崇禎已經開始動搖,想要去和清軍議和了,但是他卻只能祕密的進行,因爲他了解大臣們不會同意,他又是個極愛面子的人,如果被人瞭解,那些大臣就會毫不客氣的出面指責他,他承受不了這些,所以他希望一切在暗中進行。然而,事情發展的不順利,這件事情還是被人捅了出來,崇禎自然就成爲了衆矢之的,但是他卻急於推卸責任,都推到和他一起謀劃的大臣身上,這樣一來,誰還敢再去爲他出謀劃策呢?所以後來無論崇禎怎麼問,他們都不再獻策,就是怕崇禎會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而就在這樣的推脫中,明代最終走向了滅亡。

李世民和崇禎都有同樣境遇 唐朝和明朝結局爲何完全不一樣 第4張

所以,通過對這兩個人的比較,我們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這兩個人的不同,李世民是我們一直承認的英主,但是他也懂得審時度勢,他了解在自身劣勢的情況下,如何去穩住局面,再徐圖發展,所以他會選擇放下身段去和突厥人講和,但是他心裏想的卻是在若干年後,把這一切都給奪回來,我們常說,手段不重要,結果才重要,李世民最終掃清突厥,誰還會再提他當初的窘迫呢?而崇禎卻不一樣,他太過於看重自己的面子,一直在畏首畏尾,擔心自己的做法會受到衆人的非議,其實他如果也和李世民一樣,後來能夠使得明代強盛起來,曾經的屈辱就可以一掃而空,必然也不會有人記得他當初的境況,所以說崇禎在這方面要稍微遜色於李世民,這也是爲什麼明代衰弱而唐代興盛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