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廣登基即位後,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楊廣登基即位後,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廣,即隋煬帝,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共14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生於大興, 開皇元年(581年)立爲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爲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爲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加之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楊廣爲叛軍所縊殺。楊侗追諡爲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爲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爲閔皇帝。

爲政舉措

  政治

遷都洛陽

楊廣初繼位,便決定遷都洛陽。《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元年移都,改曰豫州。《元和郡縣誌》:“隋仁壽四年,遷都”,《隋書·宇文愷傳》載曰:“煬帝即位,遷都洛陽” ,《隋書·地理志》:“大業元年徙入新都”《舊唐書·地理志一》: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資治通鑑》載曰: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爲破木之衝,不可久居。又讖雲:‘修治洛陽還晉家。’”帝深以爲然。

《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仁壽四年,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僕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其宮室臺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這一系列的證據都表明楊廣遷都洛陽,但是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爲都城了,於是楊廣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新都洛陽,《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十一月已末,幸洛陽。癸丑,詔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便即沒有分職,以爲民極也。”《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大業元年)三月丁未,詔尙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又是阜澗營顯仁宮,採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徙天下富商大賈萬家於東京。辛亥,發河南諸君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採木,造龍船、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次年,東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城,賜監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船萬騎,入於東京。”

楊廣登基即位後,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楊廣營建的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分外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佈局有序。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佈局和整齊的劃一裏見方的裏坊佈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曾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即位之初其所以決定遷都洛陽,是出於對洛陽在當時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認識,決不是單純出於荒淫逸樂,更不是什麼迷信讖緯。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爲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大業律

大業三年(507年),楊廣頒《大業律》。改州爲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十六府等。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爲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大業律》,沒有再修訂,《唐律》就是依照着《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

修建運河

楊廣下令調徵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修通濟渠,西段自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陽渠故道,東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 ,他還徵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御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爲永濟渠,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爲江南河, 後統名爲隋朝大運河。

在楊廣以前,如曹操、鄧艾、桓溫、劉裕,對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煬帝以後,如唐如宋,亦須時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煬帝不過加工較完滿之一員,其過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於水利之歷史,別方面則根於事經創作便可享成之依賴心理。

楊堅曾於開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愷率衆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仁壽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着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爲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楊廣登基即位後,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第2張

大業元年(604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陽渠故道、汴渠故道爲通濟渠,同年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大業四年(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爲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爲江南河。 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代江蘇鎮江)到達會稽(現代浙江紹興)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裏。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爲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南宋時期,隨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汴河)、永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牀逐漸淤塞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紹,不再繞道洛陽。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世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運爲海運,大運河纔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楊廣登基即位後,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作爲與成就? 第3張

改革官制

隋煬帝改官制,增設殿內省,與之前已有的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祕書省共同成爲五省。隋煬帝還增置謁者、司隸二臺。分太府寺爲少府監。改內侍省爲長秋監,國子學爲國子監,將作寺爲將作監,並都水監,總爲五監。改左右衛爲左右翊衛,左右備身爲左右騎衛。左右武衛依舊名。改領軍爲左右屯衛,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爲左右候衛。是爲十二衛。又改領左右府爲左右備身府,左右監門依舊名,共同組成十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