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李世民的貞觀年間,從綜合國力而言,也許不是中原王朝最強大的時期,但一定是政治最清明、社會最和諧、對外戰略最主動的黃金年代

畢竟在數千年的歷史上,能做到“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除了貞觀年間,也許只有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但那是在空前慘烈的嚴刑峻法之下達成的;而李世民的思路則是“去奢省費,輕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即由內自外主動實現了大治;

同時,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秉承主動出擊的對外戰略,不勞師動衆,時常以精兵強將發動突然襲擊,將敵人扼殺在萌芽狀態,跟其他大部分王朝相比完全是兩種狀態;

再者,在封建時代朝廷中常見的黨同伐異、拉幫結派、互相傾軋的內耗模式,幾乎與貞觀年間絕緣,這在高度人治的時代幾乎是獨一無二的案例。

這一盛世是如何創造的?對於這個浩大的課題,李世民本人親自編寫的《帝範》中有過系統論述,後來的史學界更有層出不窮的系統論證。作爲一名歷史愛好者,結合如今的所見所得,個人認爲最關鍵的、也是對當下最有借鑑意義的訣竅在於:能夠容納不同意見。

能夠做到這一點,李世民首先得感謝自己的表叔隋煬帝楊廣。

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給兒子楊廣留下了這樣一個王朝:人口超過八百九十萬戶、財力富足,“中外倉庫,無不盈積...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之下”,錢、物多得堆在屋檐之下,楊堅甚至多次免收全國的賦稅;軍力鼎盛,突厥稱臣、南陳被滅,結束了近300年的分裂;人才濟濟、名臣滿朝,各個領域都有頂級人員供皇帝選用......

楊廣接手的遺產,估計會讓很多帝王都眼紅不已:我咋沒遇上這麼好的老爹啊!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而且,楊廣本人也堪稱卓越,他“美姿儀,少敏慧”,又帥又聰明、才華橫溢,“好學,善屬文”,曾持續20年率領大批頂尖文人修書,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不精通;他的《春江花月夜》,爲張若虛的同名作品提供了靈感來源: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他留下的《隋煬帝集》,被李世民大讚“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可謂詞意俱佳、飽含治國之道;同時在他當藩王期間,曾作爲統帥南征北戰,討伐突厥、平定南陳,可謂文武全才。

個人條件如此耀眼的帝王,如無意外,一定能夠帶領隋王朝創造封建王朝的新巔峯。

而楊廣確實出手不凡。他修長城、經營西域、開運河、徵高句麗、建東都......從長遠看,這些項目都沒什麼問題,甚至還是利國利民之舉。比如修補長城,這是歷代王朝的常規項目;修運河,極大提高運輸能力、打通南北經濟命脈、提高軍事機動水平、強化賑災應對機制......這一項目直至今日仍不過時;通西域、徵高句麗,更是中原王朝的祖傳戰略。

但他的問題,就是步子邁得太大了,幹事是要花錢、用人的,上述任何一項單拎出來,都是足以讓其他王朝吃不消;但咱們的霸道總裁楊廣偏偏就是要在有限的十幾年間,幹別人一個王朝持續百年都不敢做的事情。最終的結果,必定會導致“步子太大扯着DAN”。

然而,並不是沒有人勸阻過楊廣,問題是他自以爲絕頂聰明,那些持不同意見的大臣在他看來都是些目光短淺之輩,或者是存心想阻礙自己的宏圖偉業,結果就是,這些人都沒好果子吃。

比如隋文帝時期的頭號宰相高熲、禮部尚書宇文弼、滅陳名將賀若弼等人曾吐槽隋煬帝對待突厥過於優厚、修建長城過於激進等等,結果仨人全部被以“妄議朝政”爲由誅殺;崔民象勸他不要巡遊江都,慘遭卸掉下巴、隨後斬首。

就像魏徵說的那樣,隋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在他眼裏只有自己是對的,聽不得任何不同意見。這麼一來,也就沒人願意再跟他唱反調,結果就是隋朝慢慢的走向絕路。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第2張

而這也給了李世民深刻的教訓,他即位之初,有事沒事就研究楊廣的爲政得失,時不時找一些前朝老臣探討隋王朝滅亡的原因,並得出了一個深刻的結論:“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因此,他在處理與臣子關係方面,幾乎是跟楊廣反着來的。

貞觀元年,李世民就遇到了一個大問題。由於常年征戰,經歷了無數血流成河、人頭滾滾的場面,他自帶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所謂“神采英毅”,羣臣進見,大多手足無措,更別說提什麼意見了。李世民知道後,不得不刻意和顏悅色,幾乎是哄着大臣們提意見。

他甚至還嚇唬臣子們,如果不提意見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如果皇帝剛愎自用、自以爲是,大臣阿諛逢迎,皇帝固然會丟掉江山,但大臣難道就能獨善其身?當初虞世基等人對隋煬帝阿諛奉承、求得榮華富貴;但煬帝被殺後,這些人也難逃一死”。也就是說,大家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爲了集體利益,必須“用此爲戒,事有得失,毋惜盡言”。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軍事能力一流,但實際上他的文化水平、反應能力更是頂級,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就很容易辯得臣子們啞口無言、面紅耳赤。但這種能力對人君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有一天,他就奇怪地問魏徵:“衆大臣的上書多有可取,但跟我當面討論時卻經常語無倫次,這是怎麼回事?”

魏徵回答:“據我瞭解,各部門爲了上奏章,常常思考幾天;但到了陛下的面前,卻連1/3的想法都沒能表達出來。陛下如果不足夠和顏悅色,他們哪敢暢所欲言呢!”

於是李世民接見大臣時,更加和藹可親,多次以隋煬帝爲反面典型來安撫大臣:“隋煬帝性情多猜忌,每次臨朝與羣臣相對多不說話。朕則不是這樣,與大臣們親近得如同一個人。”

我們時常讚歎魏徵的敢言直諫,畢竟在封建時代,能夠把皇帝懟得面紅耳赤實屬罕見,但這真的是因爲魏徵膽子夠大嗎?對此,魏徵自己看的很清楚:“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皇帝願意聽不同意見,纔是魏徵敢提意見的根本原因;否則,如果面對的是楊廣,魏徵即使有100個頭也不夠砍的。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第3張

當然,要鼓勵人們提不同意見,光靠皇帝本人的覺悟還是不夠的,爲此,李世民還創立了兩項制度加以保證。

一是諫議制度:

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這項規定發佈於貞觀元年,意思是:中書、門下兩省以各部門三品以上官員參見皇帝時,必須讓諫官貼身盯着,言語有不合理、不符實際、溜鬚拍馬等情況時,諫官必須立即開噴,不準留什麼面子;

二是“五花判事制”:

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這也是貞觀年間的一大創造。中書舍人是中書省負責起草文書的人員,涉及到軍國大事時,他們必須在文件上寫下自己的不同意見,以避免某個人的主觀意見左右大局。這是以制度的形式,鼓勵官員們表達不同意見。也正是這個原因,此後唐王朝的決策“鮮有敗績”,極少失誤。

那麼,李世民就沒有犯錯的時候?當然有,而且還不少,但他還有個最難得的優點:願意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比如在公元630年滅掉東突厥後,關於如何處理突厥人,唐朝廷內部有兩種意見。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第4張

一是以溫彥博爲代表的“吸納”派,他們認爲應當像漢光武帝那樣,允許突厥內南遷,與漢人混居,作爲北方的屏障;

而魏徵則屬於“回遷”派,他以西晉時期的情況爲例,當初晉武帝司馬炎拒絕郭欽、江統將胡人遷回故地的建議,結果沒多久就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

綜合考慮下,李世民最終選用了溫彥博的建議,允許突厥人內遷。

但到了公元639年,就爆發了結社率叛亂事件,晉王李治幾乎被綁架、數十名衛士被殺。其後陸續有大臣表示,突厥人留在中原有很大隱患,李世民則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朕不用魏徵言,幾致狼狽”,其後按照當初魏徵的思路,將突厥人北遷。

還另有一起案例。公元634年,李世民下詔,聘取鄭仁基子女爲充華(妃嬪稱號),在詔書已經擬好,並且已經交付使者、即將送出之際,魏徵上表稱,聽說這名女子已經給士人陸爽了。李世民知道後大驚,立即收回詔書,並且下詔表示自責。

對於魏徵,李世民也做出過激憤之舉。在公元643年,侯君集涉嫌謀反被殺後,李世民想起當初魏徵多次向自己拍着胸脯推薦侯君集的往事,不禁氣憤不已,下令推倒了自己親手爲魏徵寫的墓碑。

但到了公元645年,在遠征高句麗未達成目標後,他又想起了魏徵的好:“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如果魏徵活着,一定會阻止我此次出征。於是他立即令人前去爲魏徵重新立碑,並以“少牢”的規格加以祭祀,同時魏徵的妻子兒女也得到了特殊關照。

李世民能創造貞觀之治靠的是什麼?應該感謝隋煬帝楊廣 第5張

在封建時代,皇權幾乎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違背帝王的意見,等同於“逆龍鱗、撫虎鬚”;帝王鼓勵大臣們提不同意見的情況,甚至不惜爲此設立制度,在數千年中極爲罕見。同時,所謂天子一言九鼎,皇帝是沒有錯的,如果確實犯了錯,但爲了維護皇權的威嚴,君臣往往會出奇一致的將錯就錯。相比較之下,貞觀年間就顯得愈發可貴。

我們講歷史,目的不是爲某個皇帝吹馬屁、唱讚歌,而是爲我們如今提供可供借鑑的經驗。在當今社會,在一些企業中,“領導總是對的”的觀念仍大行其道,爲了所謂的權威,不允許任何唱反調的情況出現;如果出現決策失誤,那就搖身一變成了集體失誤,不惜在一條道上走到黑。

李世民虛心接受不同意見,甚至主動改正自己的錯誤,那他的尊嚴受到損害了嗎?沒有,他仍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低級帝王之一,也是後世無數皇帝的偶像。同樣的,現代組織中鼓勵不同意見,不僅不會損害領導權威,反而是促進一個機構、企業進步的有力保障,反過來會提升組織的凝聚力、競爭力,以及領導者的向心力。說白了,就是所謂的潛規則、官本位心理作祟,這也是影響時代進步的障礙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