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任最長的明朝內閣首輔,楊士奇靠的是什麼?

在任最長的明朝內閣首輔,楊士奇靠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楊士奇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罷中書省,由皇帝直接親掌六部,將君權擴大到了頂峯。然而,由於政務實在過於繁重,即便朱元璋再勤政,再是工作狂,獨自處理也還是會感到力不從心。

因此,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設文淵閣、東閣等殿閣大學士,爲皇帝顧問。此外,還會從翰林院中臨時啓用官員協助處理章奏。這也成爲後世內閣的前身。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於建文四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員解縉、胡廣、楊榮、楊士奇等七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此後祕書官員常設,漸有“內閣”之稱。

內閣中的官員一般以“某殿或某閣大學士”作爲官職名,但該“大學士”僅作爲兼銜,其正式職務仍爲翰林院官員,品級不過五品,其下不設置新官署,職權受到限制。

但內閣官員日常與皇帝接觸密切,直接參與對皇帝決策的出謀劃策,因此,對朝政有着重要的影響力。另外,由於朱棣多次御駕親征,統兵在外,因此,內閣職權日重。

在任最長的明朝內閣首輔,楊士奇靠的是什麼?

朱棣

永樂中期以後,當年提拔的閣臣官職益加,內閣也正式成爲了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因爲本就爲東宮舊臣,又兼有師生之情,輔佐之功,因此深受信任。明仁宗升楊士奇爲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爲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此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自此,內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重視。

仁宗即位不足一年便駕崩了,其子朱瞻基即位,是爲明宣宗。明宣宗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上升,多人內閣逐漸簡爲“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爲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內閣會議

至此,內閣已經和過去的中書省別無二致,內閣閣臣也成爲了另一形式上的丞相。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梁山泊上的好漢尚且還要排個座次,內閣的權力如此巨大,內閣閣臣又怎麼會不排個序,不分個主次高下呢?於是,內閣閣臣,也就有了首輔、次輔、羣輔的區別。

在永樂年間,七人內閣組成之初,成祖對內閣有所命令,會下令說“解縉等”;解縉被貶謫後,就改爲“胡廣等”。因此,有人認爲解縉是明代第一任內閣首輔,胡廣是明代第二任內閣首輔,如此遞推。

但也有人認爲,這個時候,內閣只有參預機務之權,權力不大,與後來獨掌朝綱的內閣不能相提並論,這個時候的閣臣,並沒有資格稱爲“輔臣”。何況閣臣地位相近,又多在御前議事,首次並無明顯區分。

內閣真正意義上總攬朝政,內閣大學士權傾一時,還是要從“三楊”輔政時算起。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內閣大學士開始真正區分首輔、次輔、羣輔之別。

三楊

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時,內閣閣臣論事,經常以楊士奇領銜,因此,明代大臣羅汝敬稱其爲“四朝耆臣,二聖元輔” 。晚明王世貞追述史事時,也將楊士奇稱爲內閣首輔。

也是在這個時候,閣臣間的職權差距開始拉大凸顯。正統早期,內閣蓋章奏票擬的機務爲“三楊”執掌,之後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三楊僅剩楊溥一人,內閣補入陳循、曹鼐、馬愉等新任閣臣,但禮部遵照常例由楊溥主議大事,三人要經過禮部奏請,才得以參預機務,可見不同閣臣職權差距之大。

有名一朝,如果從朱棣設立內閣,解縉領銜七名閣臣時算起,截至崇禎朝,共有內閣首輔86人次,66人。

在所有的內閣首輔中,重複出任首輔次數最多的是四任首輔的李時和夏言。而任期最長的,則要數“三楊”中的楊士奇了。楊士奇任期達19年6個月,堪稱明朝第一首輔。

在任最長的明朝內閣首輔,楊士奇靠的是什麼? 第2張

楊士奇

而楊士奇領銜的三楊內閣,也是明代公認的“最強”內閣,正是在他們的合力輔佐之下,開啓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打造出了“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的大好局面,成就了明朝最鼎盛的時期。

故而《明史》記載:“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

楊士奇仕宦數十載,歷經五朝,任內閣首輔十九年。明宣宗朱瞻基因病去世後,明英宗朱祁鎮年僅八歲,朝政大事,均有“三楊”諮議裁決。史稱“正統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

然而,這位以賢能著稱的楊士奇,晚年卻有着不光彩的一面。正是他的縱容和退讓,才造成了宦官王振專權,並最終招致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使得明代由盛轉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