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內閣首輔: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

內閣首輔: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內閣首輔,即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在明代,“首輔”是對內閣大學士(少數以翰林學士入直內閣)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稱,與內閣”次輔“、”羣輔“相對,一說大致產生於明英宗天順年間,始自李賢;另有從明仁宗時大學士初兼師保之官的楊士奇起算、從明成祖創建內閣時起算、從明世宗在位期間起算等說法。

內閣首輔並無明文規定,而是政治實踐的產物。嘉靖、隆慶與萬曆初年,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之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次輔不敢與之抗衡。在內閣之外,內閣首輔也已成爲文臣之首,並能有力地影響六部,其中張居正還嘗試通過考成法以使對六部的控制得到制度化。張居正之後,內閣首輔權力趨於衰落。

對於內閣首輔的性質和地位,存在“顧問”、“宰相”、“開府之書記”、“輔相”等多種說法,當代學界主流觀點認爲其並非宰相。嚴格意義上,在明代內閣制形成初期及清代等不強調內閣大學士職權差別的時代,不存在”內閣首輔“的概念。

唐宋學士

內閣官員的名稱,如“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始創於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的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現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等學士,但多是作爲榮譽銜,無實際職責,與宰相不一定重合。

內閣首輔: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

內閣初建

明朝建立之初設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丞相,罷中書省,親自掌管六部。然而,政務繁重,朱元璋獨自處理,也感到力不從心,遂先設置春夏秋冬“四輔官”,後又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文淵閣、東閣等殿閣大學士,爲皇帝顧問。這些官員作爲很小,與前代宰輔不可同日而語。此外,他也從翰林院中臨時啓用官員協助處理章奏。

朱棣篡位後,於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員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此後祕書官員常設,漸有“內閣”之稱。內閣中的官員一般以“某殿或某閣大學士”作爲官職名,但該“大學士”僅作爲兼銜,其正式職務仍爲翰林院官員,品級不過五品,其下不設置新官署,職權受到限制,其性質也仍屬“顧問”。然而,閣臣們憑藉接近皇帝,對皇帝的決策仍有重要影響力。洪熙、宣德年間,多人內閣逐漸簡爲“三楊”輔政,而閣臣官階、內閣權力都開始快速上升。

閣臣分化

內閣首輔並非由制度規定在內閣中設置的職位,而是在實際政務運作當中形成的,其產生源於內閣“輔臣”(一般情況下即內閣大學士)位次的差異和由此帶來的職權、地位的不同。

內閣首輔: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 第2張

在永樂年間,七人內閣組成之初,成祖對內閣有所命令,就會說“解縉等”;解縉被貶滴後,就改說“胡廣等”。宣德、正統時,閣臣論事,經常是以楊士奇領銜,羅汝敬稱其爲“四朝耆臣,二聖元輔”(《明史》中“耆”作“老”)。王世貞在追述史事時,也將楊士奇稱爲內閣首輔。但這個時侯,各位閣臣地位相近,又多在御前議事,首次尚無明顯區分。

正統年間,“三楊”與新入閣的陳循等人差距凸現出來。章奏票擬的機務原由“三楊”主掌,陳循等在三楊中僅剩楊溥一人的情況下,經過禮部奏請,才得以參預其中。這被趙翼認爲是閣臣間職權不等的一條例證。

內閣首輔: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 第3張

正統、景泰之際,閣臣議政票旨皆在文淵閣,當時楊溥已逝,由陳循主議。葉盛攻擊陳循,說他“謬當內相之首”,景泰帝也曾敕諭陳循說“朕任卿掌內閣事”:這些都體現了陳循地位的特殊性。但是,在景泰年間的內閣中,仍有王文、高谷抗衡陳循;在內閣外,六部分權、直屬皇帝的祖制仍得到堅持,景泰帝信任兵部尚書于謙也遠遠超過閣臣。曾有御史建言“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被于謙依據祖制駁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