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董仲舒:先秦儒學的繼承者,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

董仲舒:先秦儒學的繼承者,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董仲舒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一、致力葉春秋曳雜糅百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西漢時期的儒學大師,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他年少刻苦好學,曾以三年不窺園、而悉心研究《春秋公羊傳》等儒學經典,這在中國學界譽爲佳話。景帝時任博士官。武帝時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應詔先後三次對策,進獻著名的“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武帝採納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主要著作有:《舉賢良對策》3篇、《春秋決事》10卷(已佚)和《春秋繁露》17卷82 篇。董仲舒致力於《春秋》和《春秋公羊傳》的研究和闡發,並與當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相聯繫,這既成就了他自己的公羊春秋學大師的名譽,也使公羊春秋學受到西漢當政者的高度重視,使之成爲顯學。

董仲舒:先秦儒學的繼承者,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是以儒家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乃至黃老法名思想所形成的一個儒學新體系。這是中國儒學演變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

二、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董仲舒基於王道和霸道皆本於仁的儒家政治思想,又利用陰陽五行說進行論證,從而建立起“天人感應”的神學體系。“天人感應”說認爲,天主宰人類社會,天人之間存在着一種神祕的聯繫,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爲也能感動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着對人們的譴責和嘉獎,人的行爲(主要指帝王的行爲、措施和宗教儀禮)能夠使天改變原來的程序安排。

恢復宗教化的神靈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主旨。利用常人所見到的自然之天的形象,把自然之天神祕化,使之具有仁愛、尊貴的性格,用神祕化或人格化的神靈之天取代自然之天。在董仲舒看來,“天,仁也”,而仁又是最高的道德規範和道德原則,所以仁就是神靈之天,或者說最高的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就是來源於神靈之天。

董仲舒:先秦儒學的繼承者,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 第2張

將陰陽五行倫理化是“天人感應”的重要內容。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二十多篇文章集中討論陰陽五行,把其中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5點:(1)陰陽五行從屬於天,體現着天的意志;(2)陰陽交錯,形成四時和情緒;(3)五行之間比相生而間相勝;(4)五行與東南西北中五方和四季及四時相配;(5)陰陽五行具有倫理品格。這些觀念在先秦的陰陽五行說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現過,尤其是《呂氏春秋》的 “十二紀”中更爲系統。董仲舒則吸收了前人的觀點,更加賦予它們以倫理人格的色彩。他在《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中說:“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渚授之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是故木已生而火養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樂木而養以陽,水克金而喪以陰,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忠孝之行也。”董仲舒還進一步把仁、義、禮、智、信強加於五行,在《五行相生》篇中,把五官與五行相比附,說司農、司馬、司營、司徒、司寇五種官職取法於五行,司農尚仁,取法於木;司馬尚智,取法於火;司營尚信,取法於土;司徒尚義,取法於金;司寇尚禮,取法於水。若五官效法五行行事,便能和諧相順;若違反了,就會發生相剋相逆的後果。同時,董仲舒將陰和陽也進一步倫理化,提出“陽尊陰卑”、 “陽貴陰賤”的說法,陰陽兩氣基於寒暖的性質,便有了奪予、戾仁、急寬、惡愛、殺生等道法的或倫理的性質了,它們與五行一樣,被董仲舒倫理化了。

天與人之間在“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中,有一個神祕的通道,以天爲主動而以人爲受動,達到最終的諧和融渾,即“天人合一”。神靈之天是最高主宰,執掌人類社會的一切,君主只能按天意行事,作了神靈之天的代言人或執行者。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的原理,着重說明人是天的副本或縮影,人的形體和精神均於天的某些特徵相似,如天有春夏秋冬四季,而人有喜怒哀樂四感,而這天與人之間是相通的、合一的:春氣喜,夏氣樂,秋氣嚴,冬氣哀;人得春氣因而博愛容衆,得夏氣因而盛養樂生,得秋氣而能立嚴成功,得冬氣因而哀死悲慟。人與天就是這樣的感應,也就在這神祕通道上達到協調合一。

三、三綱五常人應天意

董仲舒按人性將人分爲三等:“聖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而“中民之性”是作爲主要對象來研究的。董仲舒看重教化的作用,在他看來,“聖人之性” 是先天至善至美的,不必教化,“斗筲之性”則是先天至惡至醜的,又不可教化的,而真正值得教化的就是“中民之性。”因爲他們有“善質,而未能善”。有“善質”,因而有可能通過教化使之向善乃至極善;“未能善”,因而必須進行教化才能使之向善,否則就會走向“斗筲之性”。很明顯,董仲舒的人性論,與孟子的“性善”說相對立,而與荀子相近,但又與其“性惡”相異。他與荀子都強調教化對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教化的理想結果,就是使人向善、向天。在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新儒學思想體系中,天的本質決定人的本質,天的意志主宰人類社會,所以他進一步把倫理準則和人格規範歸結於天,通過教化使人能感應天的意志,按天的意志辦事,更具體地說,就是“三綱五常”。董仲舒通過神祕化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三綱五常”是出於天的,是天意,人們必須遵守。因此,他認爲教化人的主要準則就是“三綱五常”。人的行爲、言語符合 “三綱五常”,就說明其“中民之性”已然向善,甚至達到了至善。

在“陽尊陰卑”、“陽貴陰賤”的基礎上,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義》中進一步推論說:“天爲君而覆露之,地爲臣而持載之;陽爲夫而生之,陰爲婦而助之;春爲父而生之,夏爲子而養之,秋爲事而棺之,冬爲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這裏說明君臣是天地關係,夫婦是陰陽關係,父子是四季關係,而天地關係和四季關係歸爲陰陽關係,所以他進一步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渚陰陽之道。君爲陽,臣爲陰;父爲陽,子爲陰;夫爲陽,妻爲陰。”並強調“諸在上者皆爲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爲其上陽。”陰只能對陽起配合作用,不能與陽相併;陽居主導地位,陰居輔助地位,這是永恆不變的天意,因而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也就是永恆不變的天意。這就是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同樣,董仲舒又把仁、義、禮、智、信配人五行,以仁配木,以智配火,以信配土,以義配金,以禮配水,論證仁、義、禮、智、信“五常”與“三綱”一樣,皆是神聖的天意,是永恆合理的。“三綱五常”,就是他用以教化民衆和檢驗民衆向善程度的準則和標尺。

董仲舒:先秦儒學的繼承者,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 第3張

四、君權神授三統循環

董仲舒將人與天、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納入一個整體的循環系統,將天、自然神祕化、人格化、神聖化,再由天、自然來論及人、社會。由此,他說明了大一統和君權神授的思想,大一統和君尊是天、自然的預兆和代表。天、自然是至高無上的主宰,它以陰陽五行的交錯互生而永恆不滅,那麼復錄和代表天、自然的人、社會也是以陰陽五行交錯而永恆存在,這就生髮了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 和“天之道終而復始”的天人宇宙論圖解。

繼承戰國末年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基於 “天不變道亦不變”和“天之道終而復始”,又提出“三統” 的歷史循環論,“三統”就是黑統、白統和赤統。據史載,夏朝以寅月(農曆正月)爲正月,商朝以丑月;(農曆十二月) 爲正月,周朝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爲正月。寅月以黑色爲上色,因此夏朝爲黑統;丑月以白色爲上色,商朝爲白統;子月以赤色爲上色,周朝爲赤統。歷史的變化,就是三統的周而復始。漢代繼周而起,應以寅月爲正月,色尚黑,這就叫做“改正朔,易服色”,用這種辦法標誌一個新的統治者重新受命於天。歷史就按黑統、白統、赤統相交替,周而復始,演示社會的盛衰蛻變。但朝代的更迭,只是黑統、白統、赤統的循環,但不是根本性質的變化,因爲它們都基於天、源於天,這一點是永恆不變的。朝代君王可變,然而其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就是因爲“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董仲舒“三統”的歷史循環論,最終歸結爲“天不變道亦不變” 的命題。

五、得失同在譭譽並存

董仲舒作爲先秦儒學的繼承者和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而載入史冊。“天人感應”的新儒學體系,將天與人、自然和社會囊括其內,開啓了原始儒學的視野,也轉扭了傳統儒學的發展方向。他的基本思路,是將人天、社會自然納入自己研究的系統之內,將天、自然神祕化且人格化,再由天、自然論及人和社會,將神祕化和人格化的天視爲宇宙的最高主宰,視爲人、自然的淵源,從而在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互通之中來建構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社會圖式。他的思想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體系,他對自然社會、天人的解讀範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着中國文化的特點。既是神祕,就勢必充滿了一些不清晰的東西,因此後世對它的詬罵和讚譽也就都隱藏在其中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