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這裏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指的是“大一統”的政治理論,至於提出“大一統”的原因當屬多方面的:

首先,漢朝初期採用黃老道家思想,而這一思想到了國力相對強盛的漢武帝時期,便不那麼受用了,需要新的思想來鞏固漢武帝的政權。

其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存在一些比較棘手的矛盾,比較突出的就是農民反地主的鬥爭,還有一部分是地方豪強反對中央政權的鬥爭。這個時候,急需實現思想的大一統,來緩和這些矛盾。

最後,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統一思想的舉措,爲何獨獨選擇儒家,而不選擇法家或者別的學派?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外,他還參考了秦朝失敗的經驗,得出“獨尊儒術”的結論。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1、提出大一統原因之一:漢初黃老之術不適合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

漢朝建立初期,民生凋敝,漢朝初期的歷代君王們,有很長一段時間確實在採用黃老之術,以修生養息,韜光養晦的姿態恢復民生。

畢竟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大戰亂,又在秦朝的苛政下艱苦生活,直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後,百姓才得以稍微緩上一口氣。漢朝初期面對的主要矛盾,就是解決吃飯問題,即重建被戰火毀壞的家園,恢復民生。

所以,漢朝初期的統治者們,大多以清靜無爲的姿態,在儘可能的範圍內任百姓相對自由地發展,在稅收等各方面的管制上,可以說是比較鬆的。經過漢初各位君主的努力,到了漢武帝這一時期,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2張

漢武帝時期的大漢王朝可以說是相對強盛了,百姓比較富足,這個時候,黃老道家的清靜無爲就不太合適了。

在吃不飽的時候,人們會集中精力解決吃飯問題,當吃飽肚子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別的需求就來了,比如說對榮譽、權利的渴求等等。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秩序和制度,朝廷依舊“清靜無爲”,那麼便離“天下大亂”的日子不遠了。

所以,不管漢武帝願意不願意,當國家比較強大,百姓面對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吃飽飯問題,而是類似對名利追求的精神需要時,清靜無爲的“黃老道家”就不能作爲治國思想。而爲了讓大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適當追求並滿足個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就需要通過統一思想的方式,維繫一個穩定的秩序,以此確保社會穩定運行。

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統”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漢初的黃老之術不適合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3張

2、原因之二:需要統一思想來緩和當時社會中存在的階級矛盾

隨着人們的生活漸漸富足,社會中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矛盾,漢武帝時期,掌權者們面對的社會矛盾主要有兩個:首先,是農民爲了利益與地主之間的鬥爭;其次,則是地方豪強爲了名利反對中央政權。

爲什麼會出現這兩類鬥爭?其實原因並不難分析。

朝廷清靜無爲,對誰最有利?朝廷?百姓?相較之下,獲利更大的,大抵是介於朝廷和百姓之間的大地主,或者說地方豪強。

因爲朝廷管控較鬆,對下,他們有更大的空間壓榨百姓,對上,他們也有更大餘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以至於到了漢武帝時期,甚至還能反對中央政權。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4張

所以,董仲舒審時度勢,便以“大一統”來達到提高君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一方面以此來打壓地主或者說地方豪強,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安撫和管制百姓,繼而能很大程度上緩和當時社會中出現的主要矛盾。而事實上,董仲舒的“大一統”確實比較奏效。

3、爲何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提倡獨尊儒術呢?

最後,我們來議論一下,爲何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會提倡獨尊儒術。要說在當時和儒家思想比較有競爭力的,應當是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了。

道家

而漢朝初期,漢朝統治者們大抵採用了黃老道家思想,到了漢武帝時期,黃老道家明顯不適合“煙火氣十足”的民間治理。某種程度來說,董仲舒當時要解決的問題,大抵就是不合時宜的“清靜無爲”下引發的一些社會矛盾,道家思想比黃老之術更加貼近“自然”,“無爲”意味十足,用作個人修身養性還好,作爲治國思想,就稍顯“消極”了。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5張

首先,道家思想的“節奏太慢”,不太適合富裕國家高節奏發展的生活實際;其次,道家思想相對來說確實更“晦澀”,形而上的意味比較濃郁。

當然,這裏並不是說“道家”思想不好,只是百姓學了,未必能明白其幾分真意,並且還容易鑽牛角尖,將“無爲”內含的“適當而爲”之意理解成字面含義的消極不作爲,這對社會發展來說,肯定是不好的。所以,道家思想沒有被董仲舒選中,也屬意料之中。

法家

我們再來看看法家思想。秦王朝強大如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壯舉無人能及,最後秦王朝維繫的時間並不長。它太過強大,而覆滅得又太過迅速,這樣大的反差,不免惹人深思,董仲舒對於這一點自然是看在眼裏的。

董仲舒反思秦王朝的覆滅,他認爲類似申不害、商鞅、韓非等這些法家思想家,他們的主張太激進,刑罰苛重,並洞悉到過重的徭役和賦稅會造成尖銳的階級矛盾,在貧富差距巨大的情況下,百姓會爲了生存而揭竿而起。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6張

由此,董仲舒看出,過度重法肯定不行,並進一步提出政治當“德化爲本”,要做到“任德不任刑”。而從此處董仲舒強調“德”來看,他就有強調儒家德治的意思。

儒家

先秦時期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德”爲主導,強調上下尊卑秩序,十分維護“禮”。而一個社會要良好發展,肯定需要“德”。同時,漢武帝時期所面對的社會矛盾,從大輪廓來看,大抵是以爲下者不服從爲上者“管制”爲主要表現形式,而儒家強調尊卑有序的“正名”思想也正好可以經過轉化後,成爲維護統治者權威的工具。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7張

於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融合法家思想,提出“寬猛相濟”、“威惠並施”的政策,繼而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以儒的溫和,緩和法的鋒芒,又以法的銳利,鞏固君的權利,經董仲舒改造後的儒家思想,確實對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當然,積極作用是有的,消極作用也是有的,還請大家客觀看待,篇幅有限,這裏就不去具體發揮其積極和消極作用了。

4、小總結

最後簡單來個小總結吧,董仲舒的大一統,提倡獨尊儒術,一方面是漢初的黃老之術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不再適用,並且也無法解決,甚至對於農民反抗地主、地方豪強反抗朝廷這些個鬥爭起到了促進作用。所以,在盛世中讓爲下者“守規矩”就是董仲舒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了,而漢初,黃老之術主要解決的是爲下者的“吃飯問題”,國情不一樣了。

漢初時期黃老之學盛行,爲何董仲舒要捨棄“黃老”獨尊儒術? 第8張

另一方面,要讓爲下者守規矩,就要想方設法擡高爲上者的“權威”,儒家思想一開始就有維護尊卑秩序的鮮明特色。而且儒家更加重視“德”,要知道,後天教化對人的“約束”,可比嚴刑峻法更加“穩固”。所以,重“德”且維護爲上者權威的儒家思想更合適作爲社會主流思想。

當然,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不能直接生搬硬套作爲漢武帝時期的主流思想,畢竟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重德,而秦朝的興起也讓董仲舒等人瞭解到“法”的重要性,所以董仲舒將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儒的重德,緩和了法的鋒芒,一方面加強了對百姓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地鞏固了中央集權,拔高了君主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