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唐朝的滅亡,與“河朔三鎮”有什麼關係?

歷史上唐朝的滅亡,與“河朔三鎮”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唐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尹源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中晚唐時期一百五十二年的歷史,只能算得上滄海一粟。但就是在這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裏,唐王朝卻將王朝衰敗過程中存在着每一個問題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因爲,在這百年的時間裏藩鎮、黨爭、宦官可以說是輪番上場,最終使得曾孕育出盛唐氣象的王朝走上了窮途末路。而當我們回顧這百年間錯綜複雜的歷史時,便能發現,中晚唐時期實際上留下了諸多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

中晚唐時期唐王朝敗亂的根源主要在於藩鎮,而藩鎮之中的佼佼者則是當時割據河朔地區的魏博、盧龍以及成德三鎮,史稱“河朔三鎮”。在歷史之中,“河朔三鎮”同唐朝持續對抗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尤其是在唐德宗一朝,“河朔三鎮”甚至試圖效仿戰國割據並裂土封王。而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在中晚唐時期百餘年的時間裏,河朔藩鎮發生的變亂總共達六十五起,位居藩鎮變亂之首。可見,“河朔三鎮”對於唐王朝來說,始終都是一個肘腋之患。

歷史上唐朝的滅亡,與“河朔三鎮”有什麼關係?

由此可見,“河朔三鎮”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導致唐朝衰敗的原因之一。可當我們看待歷史的時候,不能僅從一個角度上來看,歷史在通常情況下都是錯綜複雜的,宋人尹源對於“河朔三鎮”的存在,還持有另一種看法。這個看法就是,唐朝的衰敗同“河朔三鎮”的強勢有關係,而唐朝的最終滅亡,則同“河朔三鎮”的衰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歷史上唐朝的滅亡,爲何會同“河朔三鎮”的衰弱有聯繫?

首先,“河朔三鎮”的衰弱所以能夠和唐朝的滅亡聯繫起來,主要就在於河朔藩鎮割據的性質上面。縱觀中晚唐的歷史,乍看之下的河朔藩鎮,對於唐朝來說完全是反賊一般的存在,可實際上變亂叢生的河朔藩鎮從本質上看則屬於唐王朝的臣子。這是因爲,河朔藩鎮屬於兵叛而非將叛。這種兵叛的特點是,其只能通過擁立節度使的方式來維繫自身的利害,而不會選擇徹底同唐王朝決裂。而歷史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相關記載,河朔藩鎮在百年時間中,總共擁立了五十七位節度使。

由此可見,河朔藩鎮實際上是由藩鎮所在的牙兵集團所控制的,而這些牙兵則更希望唐王朝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以便能夠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以至於,在唐王朝滅亡的前夕,河朔藩鎮依然奉唐王朝爲正朔並歲歲納貢。所以,河朔藩鎮的強大,對於唐王朝來說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因爲強大的河朔藩鎮對其他藩鎮也起到了一個震懾的作用。

歷史上唐朝的滅亡,與“河朔三鎮”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歷史上河朔藩鎮的衰弱所以會同唐朝敗亡的時間相吻合,並非是歷史的巧合。因爲,在中晚唐時期,以宣武、澤潞、淄青爲代表的中原型藩鎮,始終都是同河朔藩鎮互相制衡。所以,當河朔藩鎮失去了制衡中原藩鎮的實力時,中原地區的藩鎮則紛紛做大,終成尾大不掉之勢。如晚唐時期的朱溫、李克用,實際上都隸屬於中原型藩鎮。

歷史就是這樣,“河朔三鎮”在對抗唐王朝的同時,實際也在致力於維繫唐庭的框架,並同中原藩鎮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軍事平衡。而換一個角度來說,這個軍事平衡也成爲了中晚唐維繫百年時間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時候,我們在回過頭梳理這一百五十二年的歷史,便能夠發現,這段歷史更像是一段維持軍事平衡的歷史,而這個平衡被打破之後,唐王朝自然也就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