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什麼樣的 東吳的歷史是如何改變的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什麼樣的 東吳的歷史是如何改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如何改變東吳歷史的?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千古奇才的諸葛亮、併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個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因爲是劉備與諸葛亮在隆中談話構成的,因此也被後人稱呼“隆中對”。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什麼樣的 東吳的歷史是如何改變的

其實,在劉備前往拜訪諸葛亮的七年之前,在江東也發生了一次足以改變東吳歷史的對話,這次對話的主人公是江東之主孫權和江東重臣魯肅之間的對話,後人把這次談話稱爲“江東對”

人們對於魯肅的印象大多來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個“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角色,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嚇他、孫權責他、周瑜罵他、呂蒙瞧不起他,可謂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然後歷史之上魯肅可不是任人欺負的老實人,相反可說是富二代加古惑仔、史書上說:“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從個人形象上看,魯肅應該是個身材魁梧,絕非文縐縐、整日“之乎者也”的文弱書生;“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說的就是魯肅由於有點家族產業,但他這個不務正業不說,還行爲怪異,閒來無事就會召集鄉里的一幫失業青年,成天遛狗打獵。當然,比起甘寧打家劫舍來說,魯肅的品味還是要高出許多,“講武習兵”,表明了魯肅是一個有追求的富二代。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什麼樣的 東吳的歷史是如何改變的 第2張

魯肅的名聲很快傳出來,當時身任“居巢長”的周瑜,帶着創業團隊來到住在臨淮東城的魯肅家,說要拉贊助。魯肅招聚的那些不務正業人自然不願意,氣氛一時劍拔弩張。這時候,魯肅出來與周瑜交談。

於是,任性的一幕出現了。魯肅家的院子裏有兩個大糧倉,“肅家有兩囷米”,一囷米是多少呢?三千斛。一斛的量又是多少呢?魯肅是東漢人,用的當然是漢代度量衡,《漢書·律曆志》載:“十鬥爲斛。”三千斛就是三萬鬥、要知道,漢末糧食何其珍貴,爲爭搶糧食,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怪相、因此魯肅家鄉的父老鄉親們看不下眼,覺得魯肅這事做的太離譜了,紛紛譴責道:“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吳書》!”

不過周瑜被魯肅的“有錢任性”深深地折服,主動與他相交,兩個人就這樣建立起友誼,後來經周瑜引薦,魯肅見到了江東最高領導孫權。孫權也很給周瑜面子,對魯肅很器重。這時候,有個人不願意了,這人名叫張昭。這個張昭,就是後來赤壁峯會上那個投降派領袖,他認爲魯肅是爲魯肅不夠謙虛,多次非議、詆譭他,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年少粗疏,未可用”《三國志》)。面對詰難,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

原來當初孫權曾向魯肅討教過東吳的發展,孫權對魯肅說:“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爲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爲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爲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爲什麼呢?因爲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又說:“我如今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什麼樣的 東吳的歷史是如何改變的 第3張

我們把魯肅的“江東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兩個可以媲美的對話中都提到了戰略要地荊州和益州,可見這兩個地方的確非同一般,也彰顯了魯肅的真知灼見。

三國時候沒有網絡信息自然不能共享,自然也不存在抄襲的問題,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戰略研究中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而已。“江東對”“隆中對”都是在事實論證上,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爲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是可以下手的機會,不過經過千百年戰略思想的發展,即便是現在後世千百年見,也有少數人能超越兩個人,這正是諸葛亮與魯肅的過人之處,我們不得不感嘆:天下能人仲伯間,英雄所見略同也。

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江東對”是什麼樣的 東吳的歷史是如何改變的 第4張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爲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爲,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佔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爲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纔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併爲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爲惱恨, 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爲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爲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那都是魯肅死之後的事情了。

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黃龍元年(229年),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道此處,可謂明於事勢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