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人過年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形式和發展又是什麼樣的

古代人過年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形式和發展又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人過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人是如何過年的?發展史到底是什麼樣的?

春節是我國曆史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傳統節日,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盛況空前,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因爲,每逢過年的時候,人們總是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的。那麼,有人好奇: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過年的呢?過年的歷史發展又是如何的呢?其實,從歷史上過年形式和內容的發展,可以看出社會時代的文明和進步來的。

關於春節的起源可以說是非常遙遠了,據說早在殷商時朝,每當收穫完糧食,儲存好其它食物,到了歲末年初之際,都要進行一些拜神祭祖活動,感謝神靈和祖先的保佑,並祈求能夠在新的一年中,五穀豐登,平安吉祥。而且那時候已經有人制定了“萬年曆”,且把新年的第一天稱之爲“春節”了。秦朝一統中國後,把十月初一定爲元旦,即“春節”,從十月開始就歸入下一年,皇帝也會在每年的十月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而民間則會在除夕時,用桃木來驅邪。

古代人過年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形式和發展又是什麼樣的

到了漢朝,又重新修訂了曆法,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還有了過“年節”的說法,並一直沿用至今。漢代及之前都把過年稱爲“年關”的,認爲不太吉利,還要打所謂的“年獸”這種怪物,所以開始出現了“爆竹”之類的活動。魏晉南北朝時,除了以前的那些活動外,逐漸出現了“除夕守歲”的民風習俗。而到了唐代,國力強盛,禮儀風行,開始有了類似今天賀卡式的“拜年貼”。歷史上第一次寫“春聯”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古代人過年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形式和發展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宋代時期,由於火藥製造業有了較好的發展,開始出現了用火藥製成的鞭炮,讓過年變得更加熱鬧和喜慶。而到了明代和清代,過年的形式和內容都豐富了許多,過年前後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諸如接竈神、大掃除、蒸饅頭、包餃子、貼門神、守歲、拜年、正月十五賞燈等等,就逐步增加完善並盛行了起來。國民政府時,試圖廢除春節,改作公曆1月1日爲新年,遭到國人的反對,並沒有實際實行成功,尤其是在民間,人們仍然按照舊曆來過年。

古代人過年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形式和發展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關於過年的相關內容,老北京人曾經有過一個過大年的順口溜,比較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人們過年時的忙碌活動和愉快心情。“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過年時的喜慶情景的。

古代人過年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形式和發展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從先秦、漢魏到唐宋、明清,我國關於過年的民風習俗,其演變的脈絡還是比較清晰的。總整說來,是一個從鬼神化到人性化的轉變過程,而其中則充分體現出了社會時代發展的逐漸文明和進步。隨着人們對大自然認知的深入,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許多過年的習俗,從巫術向禮儀轉變,從娛神向娛人發展,從迷信向科學進步。古代的那種過於莊嚴肅穆,甚至神祕神話的氣氛逐漸淡化。現在的過年,更多的是保留了和傾向於傳統文化中的閤家大團圓、祭拜祖先、辭舊迎新、祈盼幸福等等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有新時代的特色,更具有祥和、安寧和愉悅的氛圍了。大家以爲如何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