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宋代和親,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北宋和南宋爲什麼不選擇和親?南宋既然和金國有仇?北宋當初爲何不和遼國聯姻?

宋代一向被稱爲弱宋,這是因爲宋代一直沒有完成真正的大統一,北宋時期,燕雲十六州和定難五洲分別處於遼國和西夏治下,北宋一直沒能收復,南宋就更不用說了,且宋代兩次被異族所滅,似乎對外戰爭一直沒有輝煌過。

可實際上,宋代自建國始就沒有停止過對外征戰,和遼國、西夏、金國、元代,和不同的對手鏖戰兩百多年,以江南半壁單抗蒙古近半個世紀的戰績足以自豪了,當然,期間還有靖康之變的可恥以及崖山海戰的悲壯。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宋代還有一個能和明代並列的驕傲,就是對外從無和親。漢、隋、唐、清這些強大的王朝都避免不了對外和親,弱宋卻沒有,南宋不和親的原因很明顯,跟金國的仇恨太深,對上蒙古後直接又開打,打着打着就成了你死我活。

而北宋時,周邊圍繞着吐蕃、大理、西夏和遼國,吐蕃、大理實力太弱,大概是看不上,西夏李家在北宋官方屬於叛逆,肯定也不符合和親,可北宋跟遼國作了一百多年的友好鄰邦,還是兄弟相稱,爲何兩國就沒有來過一次加深雙邊關係的友好和親?

北宋曾有過三次和親提議,但均被否決

其實,關於北宋和遼國之間和親的提議也出現過,分別出現在宋太宗和宋仁宗執政時期,第一次是在宋太宗雍熙三年,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三》中的記載,當時宋代判斷遼國會大舉入侵,宋太宗召羣臣商量辦法,宰相李昉領銜提出過和親之策:

昔漢高祖以三十萬之衆困於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親之策。文帝外示羈縻,內深抑損,於是邊城宴閉,黎庶息肩,所傷匪多,其利甚博。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罄懸,稍減千金之日費,密諭邊將,微露事機,彼亦素蓄此心,固乃樂聞其事,不煩兵力,可弭邊塵也。

但這個提議被否決了,宋太宗積極組織防禦,楊家將中的楊業就是在這一年的防禦戰中戰死。史書上沒有寫宋太宗爲什麼否決這個提議,但想來,宋太宗也是要臉的,有“斧聲燭影”的懸疑,他不能對遼妥協,不能讓別人認爲他比宋太祖差。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第2張

北宋第二次有和親提議是在宋太宗端拱二年,同樣是宋太宗召羣臣商量抵禦遼國的辦法,《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四》中記載,時任戶部郎中的張洎給宋太宗講了一大堆道理,比如山川險阻爲遼國所有,宋軍兵備不修,打起來費力費事,然後建議和親:

今兵連禍結,當以權濟用,請陛下且稍抑至尊,舉通和之策,彼若歸仁悔過,奉大國之歡盟,結好息民,以寧宇縣,固邦家之望也。脫若敵人無厭,貪殘是務,屈大邦之命而不從,曲實在彼,我又何咎!臣知天下閨闈婦女亦當爲陛下荷戈執戟,效死於戰場矣,況六軍之人哉!

張洎的意思就是用和親消除兵災,遼國答應最好,雙方和諧共處,如果遼國不答應和親,那麼就會失去大義,當正義歸我時,到時候連婦女都會願意爲宋太宗去殺敵拼命。這個提議同樣被否決,史載“衆議紛紜,鹹非得策“,可見,反對聲還是比較大。

第三次有和親提議是在宋仁宗慶曆二年,當年因爲宋軍跟西夏交戰,遼國以西夏已經向遼國稱臣爲由,認爲北宋攻西夏應該跟遼國打招呼:“兼李元昊,於北朝久已稱籓,設罪合加誅,亦宜垂報“,出面插手北宋和西夏的戰事。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第3張

實際上遼國巴不得北宋跟西夏打得你死我活纔好,這麼說是一種外交勒索,希望北宋能割讓關南十縣給遼國,然後遼國就默許北宋和西夏隨便打。根據當時的名臣王畦、蘇轍等人寫的筆記中記載,似乎遼國提出過和親,北宋也有意認可,但被派去和談的富弼否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十四》中記載:

廷議不許割地,而許以信安僖簡王允寧女與遼之皇子樑王洪基結婚,或增歲賂;獨弼爲結婚爲不可。

樑王洪基就是耶律洪基,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蕭峯的結義兄長,是當時的遼興宗耶律宗真長子,因遼興宗立了個皇太弟耶律重元,所以他沒有被稱爲太子,但繼位的可能性最大,北宋拿出一個宗室之女去和親,似乎是奔着當皇后去的,但這只是想得很美。

北宋要保持尊嚴,遼國的國策也不符合跟強國聯姻

北宋的這個提議,別說富弼會否決,遼國也不會幹。從宋代的角度來講,畢竟有辱大國威嚴,北宋的士大夫們還是很在意這個名義的,富弼後來跟遼國據理力爭,只花了很少的錢就擺平了這次的外交事件。對於遼國來講,是因爲他們的國策不允許,這也是北宋和遼國稱兄道弟一百多年,卻沒有聯姻的主因。

遼國是從部落制聯盟發展起來的,其中,關係最緊密的兩個部落就是耶律一族和簫氏一族,兩族共同維持着契丹主導的遼國權勢。根據聯盟需要和契丹習俗,遼國曆任皇帝的皇后都必須是簫氏一族的女子,其餘任何族羣的女子都不行。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第4張

自契丹崛起,遼國就堅持這個原則,耶律一族和簫氏一族即使在權力爭鬥上,也有過互相殺戮,但耶律姓皇帝娶簫姓皇后這個原則始終沒有打破過,直至亡國都沒有。兩族聯手,一起壓制遼國境內的其餘弱小的部族,這纔有遼國的兩百多年基業。

如果遼國跟小國聯姻,比如西夏、吐蕃等,還可以不打破這個規則,遼國皇帝把小國公主納進來,也可以爲妾,作爲普通妃子存在。但如果跟北宋聯姻就不同,兩國是平起平坐的當世兩大國,北宋的公主嫁過來,位置往哪擺?

北宋的公主嫁到遼國,背後有一整個北宋的支持,難道能做妾?皇帝和士大夫們都不會幹,北宋不會放過爲自家公主爭取待遇的機會,萬一公主生了兒子,簡直就給了不戰而消除遼國威脅的機會,北宋會不遺餘力地往這個方向努力。

北宋直接借遼國外孫的手插手遼國內政都是常規操作,挑撥遼國皇族和後族的關係也是應有之意,娶一個北宋公主回家,遼國絕對會大亂,拋開北宋可能進行的政治操作不談,遼國的後族簫氏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可是和遼國皇族平起平坐的權力集團,他們能同意?

反之,遼國公主嫁到北宋,也會有同樣的問題。所以,不管宋代願不願意,遼國皇族是否有心,北宋和遼國都不可能聯姻,地位差不多時,宋代公主或遼國公主都不方便嫁到對方那去,那不是聯姻,那是給對方添亂,兩國高層對此心知肚明。

古代王朝都有和親的案例 兩宋爲什麼不和親 第5張

因此,歷史上的北宋和遼國雖然有過幾次和親的提議,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結義兄弟相稱即可,加深血脈上的聯繫就算了,雙方都不放心對方,即使遼國被金國打得快滅亡時,都沒有提過以和親的方式拉攏北宋,寧亡國不毀立國根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