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北宋和親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和親”在古代很常見,爲何北宋卻從不“和親”?背後邏輯是什麼?

引言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取家人子名爲長公主,妻單于"(《史記》),遣嫁漢女與匈奴冒頓單于"和親",自此以後歷代中原王朝統治者普遍都選擇與周邊的外族政權進行政治聯姻,締結"翁婿之國",如漢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進藏"至今仍是家喻戶曉的和親典故。

然而宋、明兩個朝代卻沒有一個以"和親"的名義嫁去異邦的公主或貴女,這一事實不得不令人側目。其實從史料來看,北宋代廷也曾考慮過與並立的遼國進行和親的可行性,君臣奏對之中也不乏關於此事的議論,但是終其一朝都沒有出現和親的實例。本文就來爲大家簡單地分析一下北宋無公主和親史實背後的政治邏輯。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漢代"昭君出塞"主題國畫

一、古代"和親"的外交意義一覽

當代歷史專家崔明德先生在其所著《中國古代和親通史》中認爲,和親最常見的兩種背景分別是:1、雙方政權關係比較緊張,一方對另一方構成戰爭威脅;2、雙方政權關係處於平穩和好階段,通過聯姻保持和鞏固盟好局面。同時,他將我國古代"和親"的功能及性質概括爲七大類型,分別是:

1、"安邊型",典型代表就是漢朝及匈奴的聯姻;2、"結交軍事同盟型",如動盪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方割據勢力以和親爲手段拉攏盟國;3、"分化瓦解少數民族政權型",如隋唐時期與突厥的和親;4、"借兵及酬恩報德型",如"安史之亂"後唐代與回紇的和親;5、"發展關係型",如唐代與吐蕃彼此知道不多,雙方都有結交之意;6、"鞏固盟好型",如遼夏結爲盟好一致對宋;7、"政治聯盟型",如清代的滿蒙聯姻。

由此可見,歷代和親公主的遠嫁本質上就是封建王朝爲了鞏固自身政權,加強中原地區與邊疆民族政權"爲我所用"的聯繫而實行的一種處理民族關係的外交手段,雖然長期來看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並非是不可取代的唯一方式,北宋就開創了新型的維護民族關係策略。

二、北宋慶曆年間的"和親"之議

宋代疆域以北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西北有党項族建立的西夏以及高昌、于闐、龜茲等政權,東北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西南還有云南大理、西藏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自立國起就相繼面對遼、西夏和金國所構成的嚴重邊患,既頻繁交戰,也達成過很多和議,有過較長時間的太平日子。但是北宋甚至南宋都沒有通過出嫁公主與異族政權和親的方式來達成維護邊境平寧的政治目的,而是採用了以"歲幣"贖買和平的手段。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第2張

北宋名臣富弼劇照

然而,在宋仁宗慶曆年間,遼國趁着宋代與西夏連年交戰的契機,提出了割讓關南十縣的要求,同時意圖娶宋室女,而且指明要仁宗當時唯一的親生女兒與遼興宗耶律宗真的長子耶律洪基聯姻。與遼國交涉的大臣富弼"具以聞,帝唯許增歲幣,仍以宗室女嫁其子"(《宋史》),仁宗只同意將"信安僖簡王允寧女"嫁過去。

富弼卻認爲讓誰去和親都不行,在談判中不但據理力爭打消了遼國索地的想法,而且以"結婚易以生釁,況夫婦情好難必,人命修短或異,則所託不堅,不若增金帛之便也"爲由,誘使遼國主動放棄和親的念頭,並從對方的反應中揣摩到其"意在多得金帛"後,極力壓低宋代公主陪嫁財物的價值,"南朝嫁長公主故事,資送不過十萬緡爾",最終達成了宋代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每歲增絹一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的"慶曆增幣"(遼稱"重熙增幣")的協議。(《續資治通鑑長編》)

雖然宋代做出了"納"幣於遼的委曲求全讓步,但是遼國也同意了宋代提出的增歲賂條件,約束西夏與宋和談,於是遼、夏之間關係惡化,甚至了爆發戰爭。此次議和談判"自是和親之議頗息",並沒有進行和親通好,卻依然達到了"安邊"以及"分化遼夏關係"的同等效果。那麼,爲什麼宋仁宗都同意嫁宗室女給遼國皇子聯姻,"獨弼以結婚爲不可",甚至賈昌朝還明確提出了"和親辱國"的觀點呢?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第3張

宋代多數士大夫都以正統文化大國自居

三、北宋無和親的主要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北宋與周邊外族政權之間具有和親的兩種常見背景,也曾有過和親的設想,但最終並未成行。

強烈的民族偏見首先,從宋廷大臣的反對觀點來看,明顯是出於強烈的民族偏見。宋人尤其是爲官的士大夫羣體秉承"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所鍾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宋史》)的中原正統王朝觀念,充滿文化優越感。即使是看待以學習、模仿漢文化而建立起遊牧與農業二元經濟政體的契丹遼國,依然以山寨本國的"夷族"視之,從心底不屑結爲姻親。而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面對西夏"請尚公主"的和親要求,直接以"昔嘗賜姓"的爲理由婉拒,遵守中原同姓不通婚的傳統習俗也是立足於文化自信的體現。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第4張

"安史之亂"時契丹殺害唐代和親公主向安祿山邀功

歲幣比和親帶來的和平更穩定其次,從前朝唐代犧牲公主個人幸福遠嫁和親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效地應對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的前車之鑑來看,不僅公主本人被迫改嫁、被搶、被殺的悲劇屢見不鮮,還容易被對方以增加公主湯沐邑爲藉口不斷索要土地財物。這樣的後果嚴重背離了封建王朝奉行的以"仁"爲核心價值的主流儒家思想體系,從現實的角度考慮,聯姻也存在有失體面、人財兩失的風險,還不如直接以歲幣的形式年年贖買和平穩當。

宋代經濟發達,有增歲幣的經濟基礎而且宋代的社會經濟水平高度發達,工商業首次超過農業成爲了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從《宋史》中的"食貨志"等文獻資料來看,北宋的年財政收入曾達到1.5億緡錢的峯值,北宋中期的一般年份也有1.1到1.2億緡錢,對外送出的絹、銀折算下來其實不算太多。

國內良好的經濟基礎爲或戰或和的外交政策都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戰,打得起,國家集中財政能夠應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和,歲幣雖然成爲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是換來了長久的安定和平與繁榮的邊境貿易,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拒和親增歲幣成慣例此外,以"文治"爲特色的宋代從宋太祖趙匡胤立國起就鑑於唐末藩鎮之亂以及自身的陳橋驛兵變的上位經歷,而深深忌憚武將勢力在戰爭中坐大,一方面消解其權勢,並通過嫁娶聯姻的方式與衆武將家族共享富貴,另一方面打破了從軍事上決勝負收復失地的慣性思維,開創了斂聚財富,優先考慮通過談判、贖買等和平方式收回幽燕土地民庶的設想。其後宋代在對外軍事上的失利迫使宋軍放棄北伐,轉爲全面防禦,最終形成了"守內虛外"的既定國策。

宋代統治者一貫保守奉行"祖宗家法"定製,在和議中拒和親而增歲幣實質上也就是一種循舊例的常規操作思路。

古代和親十分常見 北宋王朝爲何從沒有和親 第5張

遼國後族出身的女政治家蕭綽劇照

而從宋代所面對的外族政權來看,遼國一向都是效仿中原王朝外嫁公主到西夏或屬國和親,以增加自己和宋代南北對峙的政治籌碼,並不習慣於作爲次一等的異族接受所謂的大國公主聯姻。

同時,遼國內部的政治傳統是耶律氏皇族與蕭氏後族共掌軍政大權,后妃大多出自後族、世家大族,實際而言也並非真的願意迎來一位大宋和親公主攪亂局勢。遼方在和議中提出聯姻議題更多的只是作爲一種談判的策略,自然還是歲幣實惠。至於西夏、金國,宋室實力強盛時直接婉拒和親,國運衰微時區區和親已經不足以牽制對方覬覦國土的野心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多方面探究北宋無和親的原因,不難發現主要還是因爲掌握着極大話語權的宋代士大夫階層具有比較強烈的民族偏見,通過不斷評論、反思和親這一政治手段,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和親觀以闡述自己關於民族關係的政治主張,同時在外交議和的過程中就通婚的問題達成了大快人心的談判結果,對內以中原正統文化大國自居,深化了"和親辱國"的共識,對外也以"歲幣"的形式妥善處理了與遼、西夏等異族政權和平邦交的關係,客觀上不必再"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唐·戎昱《詠史》)。而這些外交成果的順利達成,離不開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水平所提供的堅實物質基礎護航,以及傳統"文治"政治特色的影響。

同時,和親所涉及的另一方政權也不再是以前的所謂"蠻夷"遊牧民族,出於仰慕中原文明而熱衷迎娶公主和親。如曾主動提出與宋聯姻的遼國就已經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既以不弱於宋代的大國自居,又保留了一定的遊牧民族政治特色,僅將求娶宋代公主作爲一種談判的策略,實際上並不十分積極;西夏曾經接受過唐宋兩朝"賜姓","同姓不通婚"的中原習俗就是宋代謝絕聯姻的直接口實。而崛起於東北黑土白水之間,不斷強盛起來的金國好戰的野心勃勃,南侵佔據大國土地的渴望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這就不是和親的外交手段所能解決的了,即使宋欽宗流露出"許帝姬和親"之意,也已經不能使氣勢如虹、兵臨城下的金人退兵了。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