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舉人和進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一輩子埋頭苦讀,無非是爲了將來可以在科舉場上搏一個出路,能夠正式踏入官場。但是,科舉兩、三年才舉行一次。

從地方到京城,再到皇帝親自面試。每跨過一步,就意味後面的難度越高。因爲他們要跟全國最頂尖的人才競爭。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科舉經過千年發展,到明、清時,才較爲完善。在當時,那些能在省裏熬出頭的,被稱爲舉人。能夠通過京城、皇帝考覈的,則被稱爲進士。從舉人到進士,很多人一輩子都考不上。

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生不得志。對於朝廷來說,就可能是個隱患。中國歷史上,因爲科舉不中,轉身造反的,並不在少數。如果是一般的秀才,倒還不怕。反正他們大多能力一般。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2張

可是舉人不同。他們能在省裏脫穎而出,本身能力不會太差。沒有考中科舉,也許是運氣差,或者本身無法適應科舉。這些人要是長期得不到任用,時間長了,就會堵塞淤積,出現問題。

另一方面,廣闊的國土疆域,需要足夠數量的地方官員,幫助朝廷治理。也可以更好推動官員的更新換代。所以,在清朝乾隆時期,曾專門推出一個叫“大挑”的制度。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3張

這個制度,主要是爲了幫助舉人,讓他們可以有機會當官。乾隆時,天下較爲穩定,也更容易停滯。推行這套制度,有它自身的歷史背景,也是繼承過去的辦法。乾隆以前,舉人也有其他當官的途徑。

第一種是舉人親自呈請,經過朝廷考覈,擔任地方教育官員,比如教諭這樣的職位。明朝時,海瑞考上舉人後,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就放棄科考,選到福建南平當教諭。不過,當時的教育部門的官員,都是清水衙門。很多人都不願擔任。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4張

第二種是參加“揀選”。三次科舉不中的,補授知縣。一次科舉不中的,可以授任教育部門的工作。不過,這個辦法,後來隨着舉人數量不斷增多,便改爲前面所說的“大挑”制度。

當時“大挑”制度規定,如果是在省裏鄉試榜上有名的舉人,連續參加三次京城裏的會試沒有通過的,可以到吏部註冊,參與“大挑”。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5張

每六年,就會舉行一次‘大挑’。挑選的過程也非常簡單。不用作文寫字,只需要讓吏部堂官,以及王爺大臣挑選後就可以了。

雖然清朝的時候,也有模有樣的搬出了一套挑選舉人相貌的辦法。但是,說到底,這個還是要看王爺們的意見。如果這個舉人跟王爺認識,或者王爺看他順眼。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6張

即便這個人長得不怎樣,只要王爺拍板,其他人也會附和同意。這種挑選人才的辦法,自然漏洞極大。而且,也很難選出好人才。本來知縣是最親近百姓的官員,應當謹慎。結果挑選出來的,極有可能是一些長相好看的平庸之輩。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7張

用“大挑”方式進入仕途的舉人,跟那些憑着自己努力拼到最後的進士,有很大差距。除了因爲舉人選任的官職,都是知縣、教諭一類的職位。

級別較低以外,更多還有閱歷、眼界的差距。對於進士來說。他們可以被直接選入翰林院。到了翰林院,不只是領一份工資那麼簡單。

在這裏,官員可以得到很大磨礪,有機會了解到整個朝廷政務的處理。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上去考慮問題。對於這些人,朝廷是把他們當成中樞大臣、封疆大吏。來培養的。

當然,舉人出身的官員,也有機會被重用。海瑞就從南平教諭,一路提拔。去世時,還被追贈,太子太保的職位。但是,這樣的人,在整個明、清時期,其實是很少見的。更多人是在原職上,耗盡一生,最終離職退休。

古代科舉如果考中舉人的話 他們能不能直接當官 第8張

除了前途的差距,即便舉人跟進士處於相同等級的官職上,進士地位也比舉人高。因爲過去官場受科舉千年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考中科舉的時間、級別等方式作爲區分。如果考中狀元,就比探花地位高。道理是一樣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