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后能做多大的官職 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后能做多大的官職 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狀元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的“狀元”到底能當多大的官?

封建皇權社會中,“科舉制度”乃系朝廷取仕的基本辦法,類似現今的公務員考試。各級考試過程中,名列第一名者被稱爲“元”,比如省級考試——“鄉試”的第一名稱爲“解元”;全國級考試——“會試”的第一名稱爲“會元”;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道關——“殿試”的第一名,即我們常聽到的“第一甲第一名”就被稱爲“狀元”。

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乃系科名中的最高榮譽,有着“大魁天下”的霸道稱號。

一般情況而言,考中了“狀元”就等於踏上了仕途升遷的快車道,揚名立萬、光宗耀祖可謂指日可待。

根據《清史稿·選舉三》記載:

一甲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進士授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官有差。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后能做多大的官職 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清代科舉考生形象

也就是說,清代時期一旦考中“狀元”就會被立馬授予“翰林院修撰”官職。“翰林院修撰”,品秩爲“從六品”,基本類似於享受正處級+待遇的國史編纂人員。“狀元”出身的“修撰”雖爲閒職,但卻是朝廷重點關注、培養的儲備幹部,翰林院的“實習期”滿,或留在朝中歷經“侍讀”、“侍講”等升遷分發六部、進入內閣;又或者外放地方,歷經“知縣”、“知府”等升遷成爲一方大佬、問鼎封疆。

清代共計出現114名狀元,我們以乾隆二年“高中狀元”的于敏中爲代表,予以官職升遷的說明。

乾隆二年,于敏中考中“第一甲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乾隆九年,于敏中升爲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乾隆九年至乾隆十五年的六年間,于敏中于山東、浙江等地任“提督學政”;乾隆十九年,升爲正二品“兵部侍郎”。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后能做多大的官職 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第2張

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進入“軍機處”;乾隆三十年,升任從一品“戶部尚書”;乾隆三十六年,升任“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乾隆三十八年,升任“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併成爲“軍機首席大臣”。自此,于敏中成爲朝野盡知的第一權臣。注意,這個時候的權臣和珅纔剛剛得到乾隆皇帝的欣賞,剛剛成爲乾隆儀仗隊的侍從。

清代時期的“大學士”乃殿閣銜,三殿三閣中,惟保和殿不常置,終清之世,授保和殿大學士者惟傅恆、張廷玉等幾人。自此序班以文華居首。也就是說,“狀元”出身的于敏中已經達到了文官所能達到的最高級別。

但是,正如剛剛結束的“高考”一樣,考試成績的好壞只能代表你以前的努力和付出,能不能有所成就、能不能出人頭地皆在你以後的表現。終清一朝,有于敏中這種問鼎文官之首的佼佼者,自然也有終生不得志、始終未能實現仕途飛昇的“狀元”。

古代科舉高中狀元后能做多大的官職 考得好不能代表混得好 第3張

比如順治十八年的狀元馬世俊,僅僅官至“翰林院侍讀”;康熙三十年的狀元戴有祺僅僅官至“候補知縣”便不再復出。

參考文獻:《清史稿·選舉三》、《清史稿·于敏中傳》、《清代狀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