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當官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自古以來,做官這件事在老百姓眼裏始終是高大上的,官老爺威風八面,又拿着草頭平民一輩子都賺不來的鉅額俸祿。“長大做官,光宗耀祖”通常是平凡人家對後代抱的最大希望。現如今,公職人員需要經過系統的全面考覈,古代也有類似的科舉制度選拔官員。

“統考”始終是重要的當官渠道,但是,除此之外,從前還有許多做官的方式,其中一條較爲隱晦的途徑,那就是“捐納”,也就是我們口中的買官。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買官這種事在和諧社會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古代的確有這種不光彩現象的存在。

“銀錢易官”最早的源頭在秦朝,隨着朝代更迭這種骯髒勾當斷斷續續時有發生。延續到我國封建帝制統治末期——清朝,則是捐納制度最盛行的時期。

在清朝若想做官,有四條路,分別爲科舉、封蔭、推選,還有我們之前說到的捐納。

科舉就不多講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想必各位經歷過大型統考的都清楚其中艱難。而封蔭則是需要祖上於朝廷有功,基本是生下來就已經決定的。推選就有些微妙了,通常這種方式會受到地方官員或名門望族控制,有點世襲的意思。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2張

相比之下,捐納就相對容易得多,當然,這也只是有錢人的遊戲,只要你有大把銀子,心甘情願奉獻給朝廷,上面自然不會虧待你。

在我們的認知裏,買賣官職無疑是一種最黑暗最混亂的行當。但是,清政府國庫空虛,爲了週轉之需,這一做法從康熙年間一直斷斷續續進行了二百年左右。

清朝首例賣官事件發生在康熙四年,清朝立國未久,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銀錢來修整戰火摧毀的地區。與此同時,也缺乏糧食抵抗災荒,於是,在這時候,清廷頒佈法令:出身民間家境富足的,只要能爲朝廷奉獻糧食五百石、白銀五百兩,青年才俊者可以直接保送國子監唸書,其他民衆則賜予榮譽九品官職。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3張

買賣官職先例一開,頓時風靡全國,規模越來越大,捐官的價碼翻了幾倍。買賣對象也從民衆擴大到了公職人員,級別也是越買越高,從最開始並無實權的榮譽九品逐漸上升到了掌控一地的縣令。可以說,此舉就像是潘多拉打開了魔盒一樣,捐納之風愈演愈烈。

長此以往,官場成何體統?

朝廷對此也有些舉措,比如:硬性規定了允許捐納的時間,比如:戰亂時期、抗洪救災期間、整備軍需之時、增強海防的時候纔可以買官,在其他時期是嚴格禁止的。例如:康熙五十年頒佈永不加賦之時,朝廷收入比較少,爲了維持國家機關運轉便開啓捐納之法。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4張

至於可買賣的官職方面,朝廷規定了京官最高只能買到郎中一級,外放的官員則最高可買到各省道臺,而且,國家六部之中吏部和禮部的官員則不賣。可以說,這兩個部門的官職是行政的重點,自然不會交給沒有水平的捐官人士。

除此之外,買官者的家世也需考察,畢竟做清朝的官得家世清白,知根知底。根據大清的幹部制度,各地進京跑官買官人士,必須先拿到中央六部出具的介紹信,證明此人安分守己,文化水平勝任行政工作,相當於現在的資格證書。

但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誰有本事把六個大章都蓋全?

這就需要一個人脈廣泛、能寫會跑的社會中介,把兩頭的利益兼顧起來,於是,翰林院便脫穎而出。“清水衙門水不清”,無非說明腐敗的普遍性,而公然賣官鬻爵,則像一把尺子,標示着腐敗的深度。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5張

若滿足上述條件,手裏又有大筆閒錢,那麼,從京城到各地的多種官位就任君挑選了。

講到這裏,當時想買這些官職需要捐多少銀錢呢?

古代賣官叫作“貲選”,即“賣官鬻爵”,向政府交納一定的財貨就能拜官授爵。“賣官鬻爵”這個詞,最早記載於南朝樑朝沈的《宋書鄧琬傳》:“琬性鄙闇,貪吝過甚,財貨酒食,皆身自量較。至是父子並賣官鬻爵,使婢僕出市道販賣。”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6張

乾隆年間明碼標價,八品縣丞約千兩,七品知縣則要四千多兩,五品同知不到七千兩,超過這個品階的官職就要上萬兩了。當然,這個標準只是外官,京官要貴一些。

富人花了這麼多銀兩買來官位,自然,要用些手段大肆搜刮,力爭回本。

捐納填補了官員的空缺,同時,也給緊迫的國庫帶來了些許緩衝作用。

譬如道光三十年,僅僅九個月的時間,買賣官職就給政府帶來了八百多萬兩白銀的收益,清光緒十三年通過捐納獲收入四百萬兩,令人咋舌。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7張

由於,買官者甚多,僧多粥少,許多人傾盡所有捐得一官半職後僅得了個候補之位,這一候補沒準到死都輪不到。許多候補之官不得不繼續投資運作,賄賂關節,以求得早日上位。

雖然,捐納豐富了國庫,但是,如此昏暗不堪的官場亂象所帶來的惡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捐納上位的官員貪腐嚴重,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長久之下,國家就會更加混亂,就會有更多貪慕權力之人傾家蕩產的買官,惡性循環,不得不說此舉實是治國敗筆。

古代除了科舉考試能當官外 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 第8張

或許清廷也明白此事之危害,但是,他們並沒有更好的對策改善國庫空虛。這也難怪,如今流傳下來的清朝官方史籍對捐納買官一事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可以說,對於一個正常社會來說,什麼都可以進入市場,唯獨官位不能。對此,晚清思想家馮桂芬有生動描述:

近年來流行買官賣官,吏治壞了,吏治一變壞,就經常出事。一出事就要花錢擺平,財政自然吃緊,財政一吃緊,只好加大賣官力度,國家能不亂嗎?”

參考資料:

『《清朝的買賣官職有多嚴重?》、《宋書鄧琬傳》、《買賣官職對整個社會的危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