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漢削藩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削藩,一次發生在西漢時期,西漢王朝的漢景帝削藩,最終朝廷平定了七王之亂,“文景之治”的盛世得以延續;另外一次發生在明朝時期,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削藩,這一次歷史卻沒有重演,造反的藩王朱棣最後不僅做了皇帝,還開創了一代盛世。同是削藩,爲何兩次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搞明白以下兩點:一,王朝的開創者爲何喜歡封藩王,而後世之君卻要削藩?二,朝廷爲削藩都做了哪些準備。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我們先說漢朝:

漢朝立國之初採取了郡國並行制度,這是將周秦兩朝的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結合。劉邦分封的王國爲兩種,一種是異姓王,這些王很多是劉邦革秦朝的命,以及跟項羽爭天下時候,順勢拉攏或被迫加封的,後來一個個都被劉邦收拾乾淨了;還有一種是同姓王,劉邦在收拾完異姓王后,覺得外人始終沒有自己人可靠,就在原異姓王領土的基礎上,一共新封了九個劉氏諸侯王。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2張

劉邦希望以血緣關係爲紐帶,鞏固與加強劉氏王權。在漢朝立國初年,劉邦分封的劉氏諸侯王的確起到了作用。劉邦死後,他老婆呂后專權,廢立了兩個小皇帝,甚至違背劉邦的“非劉姓不王”原則,大肆分封諸呂爲王。在呂后死後,諸呂甚至準備聚兵造反,奪佔劉氏江山,若不是山東的齊王劉襄舉兵,與陳平、周勃等人裏應外合,平滅諸呂,天下歸屬真的有可能易手。

諸呂之亂後,劉邦的少子,本爲地方藩王的代王劉恆,被大臣們扶立爲皇帝。劉恆成爲了摘桃者,這件事本身就給其他的劉氏藩王們開了先例——只要機會允許,從稱霸地方到入主中央也不是不可能。很快漢文帝一朝,一部分藩王們就開始蠢蠢欲動了。文帝的侄子劉興居與親弟弟淮南王劉長先後叛亂。在鎮壓這兩次叛亂之後,漢文帝並未對日漸坐大的諸侯王們採取有效行動,直到十多年後,他纔開始部分落實,由賈誼提出的《治安策》裏面的“衆建諸侯王而少其力”策略。最大的諸侯國,也是怨氣最大的齊國,被一分爲六,但是他又把已經除國的淮南國恢復,並分給了那個造反的弟弟劉長家的三個兒子。終漢文帝一朝,大多數諸侯王們的實力不但沒有受損,反而更加壯大。這導致了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即位之後,解決諸侯國的問題變得更爲棘手。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3張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皇帝決定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削弱高祖劉邦留下的同姓諸侯王。漢景帝的堂叔,吳王劉濞當年正月,正式起兵造反。

吳王劉濞造反,大的方面是因爲中央朝廷不斷的削藩舉動威脅他的利益,私人方面,是因爲他與新即位的漢景帝有私仇,漢景帝還在做太子的時候,跟來皇宮拜訪的吳王太子劉賢打架,失手把人家給打死了。新仇加舊恨,不反真不行。並且在造反之前,他還跑去攛掇其他諸侯王跟他一起造反。平定諸呂作亂的時候,齊王劉襄和他的兄弟們出力很大,結果卻讓代王,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劉恆撿了便宜,當了皇帝。劉恆上位之後,劉襄的弟弟劉興居氣不過,很快就反了,但是被漢文帝鎮壓。後來漢文帝還把齊國一分爲六,這樣,劉襄及其兄弟的那一支系劉氏諸侯王們,對中央的怨氣越來越重。劉濞跑來一合計,齊王劉襄及其兄弟所屬的那一支系諸侯國,一下子跳出來四個加入了叛亂,另外兩個王國,趙國與楚國因爲不滿漢景帝削弱他們封地,被吳王一遊說,也答應會跟着反了。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4張

劉濞將屬國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編行入伍。西漢立國之初,延續了秦朝的徵兵制度,即所有適齡男子,十多歲到六十歲之間,不分郡國,都有當兵的義務。所以劉濞的軍隊倒也不完全是烏合之衆,受過軍事訓練,擁有戰鬥力的在多數。並且劉濞應該早就有造反的打算,鎮守吳地40多年,跟戰國四公子一般,很注意收留培養門客死士爲他效命。因爲境內擁有銅山鹽場,吳王富甲天下,造反之前,又花錢在南方閩越一帶招募了大量少數民族入伍。這樣所有軍隊加起來,吳王一共興兵20餘萬人。加上楚王劉戊的十多萬軍隊,劉濞手裏有了30餘萬大軍跟漢景帝叫板。

北方的趙王與山東四個諸侯王也一併造反之後,從南到北,本應從三個方向上產生針對西漢朝廷的進攻行動。但實際上,卻只有吳楚軍隊在進攻,趙王按兵不動,等待着匈奴人允諾的援兵。而山東四國跑去圍攻齊國去了,說好的自家兄弟一起造反,齊國卻臨陣變卦了。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5張

吳楚軍隊的戰略進攻意圖是,向北進入中原地帶,然後西向攻佔沿途每一個效忠西漢朝廷的郡國,一直打到滎陽,再攻下洛陽,再西向攻克函谷關,最後到達長安城下。這種戰略一看就行不通,難度非常大,沿途全是硬骨頭。吳楚軍隊西向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漢景帝的親弟弟樑王劉武。在當時的諸侯國裏面,樑國國力絲毫不輸給吳楚這些大國,再加上,人家樑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胳膊肘不可能往外拐。這樣,甭說是沿途所有郡國了,排第一個的樑國,劉濞他們就啃不下來。

劉濞手下倒也不是沒有明白人,有個叫田祿伯的,建議劉濞給他一部分軍隊,讓他帶領,繞開西漢朝廷重兵佈防的中原地區,從南方沿着淮水、漢水進軍,一直到達陝西南部的武關,突然出現在長安城的南部。這幾乎就是要翻版漢高祖劉邦攻打秦都咸陽的進攻路線。劉濞的兒子在他耳邊吹風,這小子是不是想學高祖啊,野心不小啊。劉濞一想也是,果斷拒絕了。還有一個桓姓的小將,建議劉濞兵貴神速,不應該在樑國重兵防守的城市前浪費時間與兵力,而應該繞開它們,迅速進佔洛陽,奪取武庫與糧倉,這樣,長安也就唾手可得了。但是自恃兵強馬壯的劉濞,在一幫保守老將規勸下,還是拒絕了這個建議。

吳楚七國之亂起後,因爲叛亂策源地有三個,北方的趙國,山東的四個諸侯國,和東南的吳楚兩國,漢景帝這邊的佈置是這樣的:以酈寄領兵進攻趙國,以欒布率軍進攻山東,而對付聲勢最爲浩大的吳楚叛軍,則是由太尉周亞夫親自率領。在整個七國之亂中,趙國和山東四國幾乎都是在扮演打醬油的角色,在戰略上,不能給南方的吳楚叛軍主力策應,在在戰役戰術上,趙國按兵不動,而山東四國連個臨淄城都打不下來。這樣,只要解決好吳楚叛軍主力,那麼這次叛亂就可以鎮壓下去了。

周亞夫的戰略佈置非常高明,並且相比於他的對手劉濞,周亞夫很注重聽取別人意見。周亞夫的戰略核心是一個拖字訣,他建議漢景帝,不應該立即進攻叛軍,而應該用樑國拖住吳楚叛軍,以牽制敵軍,並挫其銳氣。並且周亞夫聽取了謀士趙涉意見,改變行軍路線,沒有走函谷關到洛陽再到滎陽的傳統行軍方法,而是從陝西南部的藍田到武關,再向北走到洛陽。以洛陽的糧倉與武庫爲堅實基礎,周亞夫更可以貫徹他的拖字訣。等出了洛陽的東大門滎陽,周亞夫率軍駐防到了吳楚叛軍猛攻的樑國的東北方向上,一座名爲昌邑的城市,並且立刻搶修城防工事。昌邑城與樑國都城睢陽遂成犄角之勢,吳楚叛軍北方側翼面臨被包抄的威脅。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6張

劉濞的吳楚叛軍越發猛攻樑國都睢陽,劉濞試圖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逼迫周亞夫的朝廷平叛主力與他決戰。但是周亞夫不爲所動,即便是樑王甚至最後漢景帝親自下令他救援樑國。周亞夫在途經洛陽、滎陽之時,已經留兵固守,因此即便樑國被攻下,吳楚叛軍照樣進入不了關中。等到吳楚叛軍久攻樑國不下,全軍疲敝之際,周亞夫派遣弓高候率領輕騎兵,迂迴到了吳楚叛軍後方,搶佔了淮泗渡口,切斷了吳楚軍隊的糧道。吳楚軍隊龐大,糧草軍械消耗壓力也非常巨大,因此迫切希望能夠與朝庭軍隊速戰速決。周亞夫一個拖字訣貫徹到底,還是堅守不出。劉濞的軍隊在最後一次進攻周亞夫據守的壁壘不下之後,被迫撤軍。盛氣而來,疲敝而歸。周亞夫立刻窮追猛打,吳楚軍隊全線崩潰。

而北方戰線,漢將欒布輕而易舉的就打敗了山東叛亂的四個小國,並且回軍北上,與酈寄合兵一處,攻下趙國。至此,從公元前194年正月開始,到這年的3月,七國之亂就被鎮壓下來。

漢景帝趁着戰勝之威,開始全面執行賈誼的“衆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到漢武帝執政,繼承乃父遺志,更是推陳出新以“推恩令”“酎金奪爵”的方式,解決了困擾西漢半個多世紀的同姓諸侯王割據坐大的問題。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7張

西漢朝廷花了三代人時間,才終於解決了藩王割據問題。不過因爲宗室勢力受到打壓,這使得外姓權臣們獲得了更多接觸最高權力的機會。就如同春秋時期,晉國打壓宗室,而重用外姓大臣,最後權力被晉國六卿架空,最後更是被趙魏韓三家分晉。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漢之時,再也沒有像諸呂作亂之時,類似齊王劉襄那樣的強勢諸侯王出來阻撓了。

接下來再看看明朝:

分封宗室子弟作爲藩王來屏蔽護衛中央的做法,不得不說,就像運動員吃興奮劑一樣,明知道有害,卻總是自信自己會跟別人不一樣。雖然有西漢王朝的前車之鑑,但自信的朱元璋還是一口氣分封了25個藩王。

朱元璋分封的藩王與劉邦當時分封的藩王還有許多不同,那就是,劉邦分封的王國,中央朝廷會派遣一名丞相,最起碼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管理這個王國,而朱元璋分封的藩國,藩王們可以自己決定領內大小官員的任命,獨立王國性質非常濃厚。甚至藩王們都擁有私人護衛軍團,這其中邊鎮九王,因爲要防備北元,軍事實力更爲強大。而邊鎮九王裏面,又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的軍力爲盛。朱棣擁有精兵10萬,朱權擁有精兵8萬,更加上歸他調度的朵顏三衛精銳蒙古鐵騎。如果說西漢的藩王們還需要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休養生息,才形成尾大不掉的態勢,那麼明朝的藩王們在分封之初就形成了威脅中央統治的格局。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8張

朱元璋分封藩王勢力圖

朱元璋活着的時候,有個大臣葉伯巨提醒他,大封藩王,小心西漢的“七國之亂”與西晉的“八王之亂”重演,但是自信的朱元璋直接砍了葉伯巨腦袋。

朱元璋的繼位者是他的長孫朱允炆。朱允炆很悲劇,如果他父親,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沒有早逝,或許在削藩的問題上,擁有強大個人魅力與能力的朱標會扮演類似漢文帝的角色,併爲朱允炆的繼續削藩打下基礎。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剛剛即位的朱允炆,不僅在輩分上是割據各地藩王們的侄子,在處理軍政大事上,也比不上他那些叔叔們經驗老道。

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下,朱允炆一即位就倉促開始了削藩舉動。儘管倉促,但是朱允炆的朝廷相比各地藩王,最初是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之前,周、齊、湘、代、岷,五位親王都被削掉,而藩王中最爲強大的燕王,也被軟禁在燕王府。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9張

被軟禁的朱棣被迫裝瘋

燕王朱棣的造反相比於西漢時期的劉濞,是有很大不同的。劉濞在領內興兵達到20多萬。而燕王朱棣最初是被朱允炆軟禁在王府之內的。1399年7月,他以將軍張玉偷偷埋伏在王府內的八百死士起家,迅速搶佔了被朱允炆控制的北平城,並在朱允炆的南京朝廷來得及應對之前,花了數天時間就將整個北京地區控制下來,畢竟是自己坐鎮多年的地方,朱棣在控制北京地區之後,迅速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而且扯起了所謂靖國難,清君側的大旗。

當年七月,朱允炆的明朝政府組織起一支13萬人的軍隊,兵分五路攻向北方。拜朱元璋所賜,明朝中央朝廷裏面已經沒有了精於戰事的將領,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從朱元璋屠刀中活下來的六十五歲老將耿炳文,成爲這支軍隊的統帥。8月12日到8月底,雙方在河北真定發生激戰。朱棣最先突破雄縣,全殲耿炳文的南軍的先頭部隊。接着又在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主力。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朱棣軍攻城三日不克,被迫還師北平。

耿炳文雖然初戰失利,但是對付久經沙場的燕王朱棣,還非得他這樣的老將不行。因爲耿炳文雖不善進攻,卻精於防守(這也是他能從朱元璋手下活下來的原因),如果採取和漢朝周亞夫一樣的拖字訣戰略,朱棣被拖垮是早晚的事兒。然而朱允炆卻因真定之戰的失敗,將耿炳文撤職。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10張

耿炳文雖然兵敗,但立足防守,朱棣攻城三日不克

九月份,在黃子澄的推薦下,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成爲對燕軍作戰的大將軍。這個紈絝子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以驚人的愚蠢,葬送掉朱元璋留給孫子的百萬精銳明軍。

在李景隆率領的50萬軍隊從南向北攻擊北京的時候。忠於皇帝的遼王軍隊,西向進攻北平的東門戶,永平,即今天的秦皇島,也即山海關所在處。爲避免受到南北兩面的合圍,朱棣決定先發制人,發揮內線作戰優勢。他留給兒子朱高熾足夠的軍隊守衛大本營北平城,並親自率領大軍去解永平之圍。朱棣告誡兒子只能堅守城池,不能出戰。這樣可以將李景隆的優勢兵力拖在北平堅城之下,併爲他解永平之圍爭取足夠時間。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11張

如果李景隆擁有那麼一丁點的戰略意識,此時,他就應當將他優勢的50萬大軍一分爲二,一部分圍困北平城,一部分繞開北平城,前去追擊朱棣東去解圍的軍隊。這樣就可以與遼東軍合作,前後夾擊,在消滅了朱棣的主力軍隊後,北平城自然也可以不戰而降。但是這個紈絝子弟,愣是將所有的軍隊都用在了圍攻北平城上。而且因爲軍隊數量龐大,李景隆又缺乏足夠的組織協調能力,攻城一個多月,竟然毫無效果。甚至好幾次明明有攻破城牆的機會,李景隆妒賢嫉能,貪圖戰功,愣生生的將戰機錯過。十月中旬後,北平地區的冬天早早到來,守城的朱高熾命令守城將士晚上以水潑灑城牆,這樣到了白天,城牆上就會結起厚厚的一層冰,城牆也會變得又滑又硬,明軍的攻城塔具與雲梯根本無法附到城牆上,攻城進程被迫停滯。在明軍圍攻北平城不下之時,朱棣這邊已經解了永平圍城,遼東軍畏懼朱棣,乾脆躲到山海關,堅守不出了。而朱棣這邊,在得到了李景隆,將所有兵力部署在北平城下,還久攻不下的消息之後,決定暫不回師救援北平,而是徑直向帝國東北重鎮的大寧攻去。朱棣造反成氣候之後,明惠帝曾試圖將大寧的寧王朱權召回南京,以防他與燕王朱棣勾結,但是沒有成功。朱棣以武力壓迫,兼以兄弟情誼打動,而寧王則半推半就,最終,寧王的部隊以及他所屬的朵顏三衛蒙古精銳騎兵,都加入了朱棣陣營。話說當時朱棣以事成之後,擁立朱權爲皇帝來拉攏,但後來卻自己做了皇帝,還把朱權的藩地從內蒙的大寧遷移內陸腹地的江西南昌。寧王朱權家的人一直不服,直到明武宗朱厚照年間,第四代寧王朱宸濠,發動了又一次藩王叛亂。

合併寧王軍隊以後,朱棣開始回師北平城。11月5日,朱棣到達北平城外圍,並在蒙古騎兵幫助下,打敗李景隆派來的先頭阻擊部隊。接着在鄭村壩戰場,擁有蒙古騎兵幫助的燕軍,以步兵從中間突破,蒙古鐵騎從兩翼包抄的打法,將客場作戰的50萬明軍逼到了北平城下,而城內的燕軍趁機出動,成功將李景隆率領的明軍合圍殲滅。燕軍乘勝擴大戰果,河北南部一帶的州縣紛紛投降了朱棣。

到來年的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又是在黃子澄的建議下,建文帝以驚人的愚蠢繼續任用敗逃回來的李景隆爲統帥,在開春四月率領新集結的60萬明軍,北上攻擊朱棣。

在白溝河,今天的河北雄縣,兩支軍隊遭遇。明軍懾於燕軍鐵騎的機動性,以營壘連接,穩步推進,並且用優勢兵力將燕軍包圍。這時候,李景隆組織協調能力嚴重不足的短板再次出現,合圍的明軍並沒有同步行動。燕軍不僅得以突圍,並重新組織反攻,更趁着所有的明軍都在前線,後方營壘兵寨空虛,以輕騎兵,用火大肆焚燒明軍後方營寨。火勢隨着大風蔓延,明軍的軍資損失慘重。更爲慘重的是,所有明軍的心理防線開始崩潰。燕軍輕騎趁着火勢,從後方攻擊明軍,加上朱棣組織的燕軍正面反攻,李景隆率領的明軍再次全線崩潰,這一役,明軍損失了十萬餘人。剩餘明軍退往山東德州,燕軍乘勢攻克德州,又殲滅十餘萬明軍。燕軍在山東的攻勢,終於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嚴防死守的濟南,被阻遏住。朱棣圍攻濟南城三個月,最終無功而返。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12張

李景隆終於被朱允炆罷免,守濟南城有功的盛庸成爲新的平燕軍隊統帥。盛庸在是年十月,從山東提兵北上,但在河北滄州受挫,被迫退回山東,並在東昌,即今天的山東聊城佈防,嚴陣以待。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13張

當年12月,朱棣進抵東昌。燕軍與明軍爆發東昌大戰。朱棣由於屢戰屢勝,開始驕傲輕敵。面對盛庸列陣以待的明軍,朱棣還是像以前一樣,親自率領重騎兵部隊,猛攻敵軍側翼,並試圖在衝破敵軍側翼之後,再繞到敵軍後面包抄。但是深諳朱棣打法的盛庸,專門準備了裝備有長槍的重裝步兵對付燕軍的騎兵。朱棣在攻擊盛庸的右翼失利之後,轉而試圖攻擊敵人薄弱的中部,但是這卻是盛庸故意設下的圈套,以虛弱的中路吸引朱棣的主力進攻,而得到加強的兩翼趁機合圍包抄。朱棣本人與他率領的軍隊很快就要被合圍殲滅,多虧部將張玉領兵支援,並拼命護衛,朱棣才能突出重圍,並順利逃脫。

東昌大敗之後,朱棣開始痛定思痛,再也不敢輕視南軍了。從建文三年正月開始,燕軍恢復了進攻態勢,並頻繁的在河北到山東,漫長的戰線上運動。由於朱允炆的中央政府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燕軍必須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頻繁發動進攻,迫使各路南軍處於守勢,並放緩北進步伐。這樣,燕軍一方面可以保證自己後方足夠的戰略縱深,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阻滯南軍集結成羣,並發動新的攻勢。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整整一年,燕軍與朱允炆的南軍,在河北道山東的戰線上,反覆進行着拉鋸戰,雖然朱棣在夾河之戰中打敗盛庸,報了東昌戰敗之恥,但是南北戰局事實上進入對峙狀態

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的探子回報消息,由於大部分兵力都在河北山東前線,建文帝所在的南京幾乎是一座空城。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一直試圖改變戰局現況的朱棣決定直搗黃龍,繞開南軍重兵防守的山東,徑直進攻南京。燕軍進攻神速,在當年四月就進入安徽境內。建文帝朱允炆匆忙調遣山東明軍南下追襲朱棣的燕軍,雙方在今天安徽靈璧的齊眉山遭遇。

燕軍爲保證南下途中,後方安全,主動發起了進攻,併成功攻克明軍防守的要塞婁子鎮。燕軍乘勢追擊突圍的明軍,但卻中了增援明軍的埋伏,並陷入苦戰。就在關鍵時刻,朱允炆非常不合時宜的愚蠢,又一次拯救了朱棣和他的軍隊。朱允炆的一道聖旨突然到來戰場,調魏國公徐祖輝的軍隊回防南京。其他各路明軍就眼睜睜看着徐祖輝的軍隊離開戰場,留他們跟燕軍死戰。由於徐祖輝的離開,齊眉山戰場的形勢立刻發生鉅變,燕軍成功反敗爲勝,並且這一戰,成功俘虜了明軍數百名高級將領,朱允炆的南軍即便還有兵,但再也找不到將領來統帥了。

明朝和漢朝同樣都削藩過 兩者的結果爲何大相徑庭 第14張

沒有後顧之憂的朱棣,很快率軍突破淮河防線,跟着攻下揚州、高郵、南通、泰州等要地,並在瓜洲強渡長江,南京東大門的鎮江守將不戰而降。當年6月13日,朱棣進抵南京城下。大勢已去的建文帝火燒皇宮,後來不知所終,整個靖難之役中,他一再告誡自己軍隊們的將領,不得在戰場上傷害他的叔父,然而一味的容忍縱容,換來的卻是對方的兵臨城下。造反逆襲成功的朱棣,成功登基,併成爲後來的明朝永樂皇帝。

漢朝的劉濞與明朝的朱棣,同爲叛上作亂的地方藩王,並且劉濞叛亂時,手上擁有30萬大軍,還有一幫藩國跟着響應,而朱棣起家擁有的纔不過八百死士,並且除了脅迫利誘寧王加入外,幾乎是孤軍奮戰,但是倆人最終卻一個成了刀下鬼,一個逆襲當了皇帝。真是,時也命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