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隆興北伐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五十五歲的宋高宗忽然將帝位傳給了養子趙昚(是爲宋孝宗),當起了優遊卒歲的太上皇。

後來,趙構又活了二十多年,而繼位的宋孝宗在短時間內改變了他的主和路線,啓用主戰派人士,於一年內就發動了隆興北伐。

由此可見,宋高宗的退位並非身體原因,而是有意糾正主和路線,宋孝宗的主戰應該得到了他的默許,甚至是暗中支持。

在宋高宗的默許下,宋孝宗平反了岳飛的冤案,並啓用主戰派大臣張浚,掀開了隆興北伐的序幕。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宋孝宗繞過三省、樞密院,直接向張浚下達了北伐的命令。

畢生致力於恢復中原的張浚分大軍爲兩路,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出濠州,取靈璧;另一路由邵宏淵率領,出泗州,取虹縣。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李顯忠出身將門,十七歲就隨父殺敵,武藝高強,屢立戰功,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相比李顯忠的顯赫戰績,邵宏淵就暗淡了許多,只因爲資格老,才得以受到重用。

此番出征,兩人各領一半兵力,各自攻打一座城池,含有強烈的競爭意味。不料,李顯忠生猛依舊,很快就攻下了靈璧,而邵宏淵還在虹縣城下抓耳撓腮。

既然你搞不定,我就來幫幫你唄,李顯忠好心好意的派靈璧降卒前往虹縣招降。沒想到,虹縣守將富察特默、大周仁竟直接向李顯忠投降了。

說好的一人一座城,現在都讓你拿下了,我的臉往哪擱?邵宏淵心裏很不爽,覺得李顯忠是故意羞辱他。

恰巧此時,邵宏淵手下的一個士兵搶走了投降金人千戶的佩刀,金人千戶向李顯忠投訴,李顯忠二話不說,將那個士兵殺了。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第2張

從此,邵宏淵徹底恨上了李顯忠,李顯忠反對的他支持,李顯忠支持的他反對。

解決了靈璧和虹縣後,李顯忠繼續進兵宿州。宿州守將出城迎敵,李顯忠大敗之,追奔二十餘里。

李顯忠打完了一個勝仗,邵宏淵這才磨磨蹭蹭的前往宿州集結,見到李顯忠後,他酸溜溜的道:“你可真是關西將軍啊。”

銳意進取的李顯忠決定趁熱打鐵攻下宿州,邵宏淵不同意,李顯忠只好自己動手。一番激戰後,李顯忠順利拿下了宿州,邵宏淵恰到時機的加入戰場,分享了勝利的果實。

宿州是淮南的重鎮,落入金人之手三十餘年,此番收復,宋孝宗高興不已,親自寫信褒獎張浚,盛讚是近十年來最大的勝利。

入城後,邵宏淵建議將宿州府庫的財物賞賜給士兵,李顯忠不同意,只以預備的財物爲賞。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第3張

很明顯,邵宏淵此舉是爲了討好軍心,而李顯忠一向軍紀甚嚴,所過之處,秋毫無犯,但在利益和紀律面前,絕大多數人站在了利益一邊。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並公開化。

鑑於李顯忠的突出表現,他被任命爲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爲副。此舉讓邵宏淵更爲不滿,當場表示,我不接受李顯忠的節制。

大戰在即,指揮層出現了嚴重分歧,張浚卻沒能引起重視,一味的好言相勸,和稀泥。

金人不甘心宿州失守,左副元帥赫舍裏志寧親率萬餘精兵從淮陽直撲宿州,李顯忠擊退之。接着,金軍將領貝薩率步騎十萬前來夾攻,李顯忠再次擊退。

隨着金軍增援的兵力越來越多,李顯忠逐漸支撐不住,讓邵宏淵率兵夾擊。

不料,邵宏淵按兵不動,還對其他將士大說風涼話:“天氣這麼熱,站在陰涼處扇扇子都覺得受不了,何況是身披鎧甲作戰!”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第4張

李顯忠在拼死力戰,邵宏淵卻在一旁看熱鬧,本就不穩定的軍心逐漸趨於瓦解。隨着戰鬥的進行,統制官們紛紛開溜,守城的士兵越來越少。

其實,這也不能怪統制官們,兩個主將的意見都不能統一,這仗還打得下去嗎?

第二天,金軍繼續發起強攻,李顯忠拼盡全力抵擋,斬殺金軍兩千多人,終將金軍擊退。

筋疲力盡的李顯忠嘆息道:“如果諸軍能夠互爲犄角,從城外發起攻擊,敵帥可擒矣!”邵宏淵揶揄道:“聽說金軍又添了二十萬,咱們再不撤退,恐怕回不去了。”

李顯忠徹底絕望了,仰天長嘆:“難道是老天都不願我們恢復中原嗎,何苦沮撓如此!”當天夜裏,心灰意冷的李顯忠和邵宏淵一起撤退,宿州再次落入金人之手。

聽聞宋軍撤退,金人一路尾隨,追至符離發起攻擊,軍心瓦解的宋軍全線崩潰,赴水而死者不計其數,軍資全部落入金人之手。

隆興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軍事制度上的致命缺陷 第5張

一場轟轟烈烈的北伐以如此結局收場,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但失敗的原因毋寧說是邵宏淵的沮撓軍心,不如說是宋朝軍事制度的致命缺陷。

宋朝歷來是以文馭武,但凡大的軍事行動,最高統帥必定是文臣,爲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通常都分爲幾路,每個將軍各自指揮一部分,互不統屬。

比如隆興北伐,張浚是最高指揮官,領兵作戰的是李顯忠和邵宏淵。即使李顯忠以更突出的表現獲得了戰場上更高的權限,可以臨時節制邵宏淵,但卻沒有專殺權。

也就是說,如果邵宏淵不聽從李顯忠的命令,李顯忠是不能採取強制措施的,如果他殺了邵宏淵,那就是謀反。

而對於張浚或朝廷來說,前線指揮權也不可能完全交給李顯忠,邵宏淵必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這也是邵宏淵表示不接受李顯忠的節制時,張浚和朝廷無動於衷的原因。

總而言之,在宋朝的軍事字典裏,制衡比勝利更重要。隆興北伐失利後,邵宏淵只是被降職,繼續在軍界混日子,主動承擔責任的李顯忠反而遭撤職。

講政治的混得風生水起,會打仗的束手束腳,還得隨時準備背鍋,這就是宋朝軍人的悲哀。

(參考資料:畢沅《續資治通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