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隆興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 隆興北伐結果

隆興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 隆興北伐結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隆興北伐又稱隆興恢復,所謂“恢復”,是指南宋孝宗即位以後,爲恢復北方失地和提高南宋在宋金關係中的地位而進行的軍事的、外交的努力。

背景

1161年(金正隆六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月,金國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顏亮分兵四路南下侵宋,意圖統一天下。但是完顏亮的南下遭到金國國內大部分人的反對,而此時的金國東京留守葛王完顏雍被部下擁立爲帝,是爲金世宗。而完顏亮由在採石被宋朝中書舍人虞允文擊敗。此時宋將李顯忠率精銳一萬餘渡江戰鬥,收復淮西失地,在橫山澗擊敗金軍射鵰軍。完顏亮渡江心切,責怪將領不盡力,被完顏元宜所殺,金軍撤退。金軍撤退之後,南宋軍隊渡過淮河追擊敗退的金軍收復和淮河和大散關以北的部分失地。而面對南宋朝野的活躍的主戰氣氛,宋高宗決定禪位給自己的養子趙瑋,趙瑋繼位之後改名趙昚,是爲宋孝宗。宋孝宗繼位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諡號武穆,追封岳飛爲鄂國公,肅清秦檜餘黨。並且啓用主戰派人士張浚。並且準備發動北伐。

隆興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 隆興北伐結果

 開戰之前

就在宋孝宗積極準備北伐的時候,此時宰相史浩說道:“內修政事,外固疆圉,上收人才,下裕民力,乃選良將,練精卒,備器械,積資糧,十年之後,事力既備,苟有可乘之機,則一徵無敵矣。”這個方法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方法,但是被急於一雪前恥的宋孝宗拒絕。

而南歸不久的辛棄疾也給張浚上疏:“ 某向見張魏公,說以分兵殺虜之勢。只緣虜人調發極難,元顏(完顏亮)要犯江南,整整兩年,方調發得聚。彼中雖是號令簡,無此間 許多周遮,但彼中人才逼迫得太急,亦易變,所以要調發甚難。只有沿淮有許多 捍禦之兵。爲吾之計,莫若分幾軍趨關陝,他必擁兵於關陝;又分幾軍向西京, 他必擁兵於西京;又分幾軍望淮北,他必擁兵於淮北,其他去處必空弱。又使海 道兵搗海上,他又著擁兵捍海上。吾密揀精銳幾萬在此,度其勢力既分,於是乘 其稍弱處,一直收山東。虜人首尾相應不及,再調發來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 據山東。才據山東,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蓋精銳萃于山東而虜勢已截 成兩段去。又先下明詔,使中原豪傑自爲響應。 ”

辛棄疾提出要從關陝、西京、淮北、海道一帶實行佯攻,分散金國的兵力,然後宋軍主力進入金國防守薄弱的山東,與當地義軍聯合穩定山東局勢,然後迂迴包抄金國的中原地區,趁勢佔領中原等到中原穩定之後直導燕京。但是自建炎南渡之後,南宋最高當局都把收復河南和陝西作爲恢復中原的終極目標。所以,南宋所謂的“主戰派”歷來的議論也都集中在這一地區上的得失。而宋金對立以來,南宋同金國曾多次在關陝和河南一帶發生戰鬥,結果都不成功。金國也完全清楚南宋的戰略意圖,就在關陝和河南一帶屯聚重兵,而在山東一帶卻疏於防守。

金世宗於大定二年(1162年)九月鎮壓契丹族移剌窩斡起義後,決定與南宋仍按照“紹興和議”,要求南宋臣屬,索回採石之戰前後被宋軍攻佔的淮北州府,並要南宋依舊每年納貢銀絹,爲此於十一月初命右丞相僕散忠義(烏者)兼都元帥統兵攻宋。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三月,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致書南宋樞密使張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統以來舊約(按指“紹興和議”)”,並索取“侵地”和貢賦。南宋關於地位平等和重議劃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絕,宋金之戰勢所難免。而宋金早在在川陝因爲史浩等人錯誤估計形勢,宋孝宗命令已經收復陝西三路十三座州軍的吳璘班師,導致吳璘軍被金軍偷襲損失慘重,陝西復失。

 北伐初期

1163年(宋隆興元年,金大定三年)四月,在宋孝宗的支持下,張浚合兵八萬,有屯紮濠州的李顯忠軍和屯駐泗州的邵宏淵軍。五月,李顯忠邵宏淵奉命率軍六萬,號稱二十萬分別渡淮北上,宋金戰爭再次爆發。

李顯忠出兵之前暗中與金國將領蕭琦聯繫,謀劃率軍經汴京打通關陝,收復鄜延,招攬舊部。行軍至陡溝(今安徽省無爲縣陡溝鎮),蕭琦違背密約,派柺子馬進攻,被李顯忠擊敗,五月十二日,李顯忠順勢收復靈壁。而邵宏淵在攻打虹縣時候收到挫折,李顯忠派降兵前去勸說,守將開門投降。但邵宏淵心胸狹窄,因虹縣的收復非己之功,因此對李顯忠心懷不滿。此時邵宏淵的部下因爲搶奪降軍的佩刀而被告發,李顯忠爲了整頓軍紀,斬殺了這名士兵,兩人矛盾激化。

五月十六日,李顯忠率軍進攻宿州,守城金軍不遵守堅壁清野守城待援的軍令,出城抗擊宋軍,被宋軍打得大敗而逃。李顯忠軍首先攻下宿州北門,邵宏淵軍繼進,經過激烈巷戰,又殺敵數千,攻佔宿州。金宿州防禦使烏林答剌撤等率殘軍北逃。 宋軍攻佔淮北重鎮宿州,一度使南宋君臣大爲振奮,隨即任命李顯忠爲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爲副使,孝宗也下詔親征。宿州之戰後,宋孝宗封李顯忠爲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爲副,繼續統兵北進。宋軍收復宿州之後,邵宏淵要求李顯忠將宿州城中繳獲的物資來犒賞三軍,但是此時李顯忠因爲收復宿州顯得驕傲自滿,對於這些物資不是公平分配,而是先讓自己的親信肆意索取,然後用少量錢物犒賞軍隊,引發軍隊不滿,士氣低下。

 符離之敗

宋軍迅速攻佔靈璧、虹縣、宿州,也震動了金世宗,隨即派中使督戰,金國大將紇石烈志寧與二十日率領萬餘人從睢陽反攻宿州。二十二日,李顯忠出城迎戰,用弓箭擊退了金軍的幾次進攻。但是不久,金軍援軍趕到,李顯忠要求邵宏淵出兵夾擊金軍,此時邵宏淵不但按兵不動,反而煽動將士道:“當此盛夏,搖扇於清涼傘之下猶且不堪忍受,況烈日下披甲苦戰乎?”於是軍心混亂。由於邵宏淵不聽節制,李顯忠夾擊金軍不成,反遭到金軍統帥紇石烈志寧所部和萬戶夾谷清臣所率的右翼先鋒軍的夾擊而敗歸。當夜,中軍統制周宏、邵世雄(邵宏淵之子)等將領率所部逃走,李顯忠迫不得已,只能退回城中固守。此時又有一些統制官見兩帥之間有矛盾,也乘亂逃走,潰兵自相踐踏,傷亡累累。次日,金軍乘機攻城,李顯忠率本部士兵竭力抵抗,殺敵兩千餘人,李顯忠親自率領士兵手執大斧在城牆上廝殺,好不容易打退金軍又一次進攻。此時邵宏淵宣稱:“金已添生力軍二十萬來,倘不南返,恐有不測之禍。”李顯忠知邵宏淵已無固守之心,兵勢已去,難以獨支,便同意撤軍。於是宋軍連夜開南門南歸,金軍得知宋軍南逃,即率軍佔領宿州,命令夾谷清臣統兵追擊。士氣低下的宋軍士兵、民夫等十三萬人在符離被金軍追上,宋軍大敗,軍器物質全部丟失,李顯忠和邵宏淵僅以身免,史稱“ 符離之敗 ”。

 隆興和議

“ 符離之敗 ”,宋廷大震,不僅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主和派開始擡頭,議和活動又開始進行,而且秦檜黨羽湯思退重新上臺任右相後竭力主和,當南宋遣使議和時,“上皇甚喜,諭上(孝宗)以欲自備一番禮物”,以表示太上皇宋高宗全力支持議和,湯思退隨後升爲左相。

隆興元年(1163年)八月,金將紇石烈志寧要求宋歸還海、泗、唐、鄧四州以及歲幣,並作出南下的姿態。爲防止金兵南下,宋孝宗再次命張浚出任都督江淮軍馬。

主戰的張浚雖升爲右相兼都督,竭力反對和議,也得到宋孝宗的支持,但湯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壓制宋孝宗,“請上(孝宗)以社稷大計,奏稟上皇而後從事”。以致宋孝宗很生氣地批示:“敵無禮如此,卿猶欲和。今日敵勢非秦檜時比,卿之議論秦檜不若。”但宋孝宗仍下詔稱:“朕以太上聖意,不敢重違”,而進行議和活動,卻仍想以較好的條件才議和。湯思退上臺後,要求宋軍撤出海州等地,防守淮南,而張浚在整頓兵馬之時被主和派彈劾,被迫去職,死於路上。張浚死後,朝中主和主戰議論紛紛。湯思退害怕宋孝宗倒向主戰,就暗中遣使到金營“諭敵以重兵脅和”,要求金軍配合行動逼迫南宋求和。1164年十月,金軍發兵渡過淮河,自清河口進攻楚州。而宋軍對此突襲全無戒備,知楚州魏勝統率義軍拒敵於淮陽,派人向淮東統帥臣劉寶求救,而劉寶認爲此時正在議和,決無金軍無故入侵之事,居然按兵不動。十一月初,魏勝孤軍苦戰。最後弓矢皆盡,依靠土墩防守,眼看敗勢已定。魏勝對身邊的士兵說道:“吾當死此地,爾等能脫走,即趕快報告天子。”魏勝中箭身亡。金兵佔領滁州,劉寶棄城而逃;金軍再侵佔濠州,滁州,宋都統制王彥逃走,金軍再次兵臨長江,江淮一帶的局勢再一次緊張起來。

金軍再次入侵的消息傳到臨安,江南大震,羣情激奮,紛紛揭露湯思退急於求和自壞邊備的罪責。在這種情況下,宋孝宗將湯思退罷免,流放永州居住,詔命陳康伯爲左宰相兼樞密使,虞允文爲同籤樞密院事。陳康伯扶病趕赴臨安,主持國事。此時臨安的太學生醞釀伏闕上書,參知政事周葵奏請宋孝宗出黃榜禁止,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依舊上書,說湯思退,王之望、尹檣奸邪誤國,勾結敵仇,乞將其斬首,召用虞允文等,以全力抗金。對於太學生不顧禁令,橫加干涉政府決策,宋孝宗勃然大怒,欲嚴厲鎮壓以儆效尤,但大臣怕激而生變,竭力勸阻,才使天子息怒。但太學生的要求,宋孝宗不去理會。路過信州的湯思退聽聞此事,心驚膽戰,憂懼而死。此時宋將崔皋在長江北岸的六合(今屬江蘇)挫敗了金軍的前鋒,胡銓在淮東督促李寶擊退了進犯的金軍,金軍的南侵已成強弩之末,然而宋孝宗面對近二十萬、號稱八十萬的金軍,和湯思退的破壞而毫無戒備、倉促應戰的宋軍局勢,以及顧忌主和派背後的太上皇宋高宗,所以雖然罷免了王之望、尹檣以平民憤,卻同時罷去了一貫堅持抗金的胡銓官職,以錢端禮兼參知政事,以作平衡,並派王忭出使金軍。十二月滯留在鎮江的使臣魏杞也渡江渡淮,完全遵從金朝的條建議和。

1165年一月,宋金兩國重新簽訂和議,因在宋隆興年間,史稱“隆興和議”合約內容爲:

一、宋金爲叔侄之國,金爲叔、宋爲侄,宋不再向金稱臣。

二、宋朝每年給金的“歲貢”改稱“歲幣”。

三、歲幣爲每年銀絹各二十萬兩匹,比紹興和議時每年少五萬兩匹。

四、南宋交還先前攻佔的海州、泗州、鄧州、秦州、商州等地,宋金疆界恢復戰爭前的狀態。 隆興和議雖較紹興和議合理,但對宋來說仍是不平等條約,宋孝宗就對宋金兩國地位不能平等之事耿耿於懷,其晚年禪位的原因之一便是金世宗去世,繼位的爲其孫金章宗完顏璟,孝宗不願向比自己小上許多的金章宗稱叔,是以退位。

結果

隆興和議後,宋金關係再度恢復正常,直到開禧北伐才試圖再次打破這種地緣政治的均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