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漢朝和親政策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匈奴的由來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夏朝滅亡後,這些人爲了生存,只能向西遷徙。

在遷徙的過程中,他們融合了當地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血液,最後形成了這個匈奴民族。

由於生活環境惡劣,爲了生存下去,匈奴人被迫從農耕民族轉變爲遊牧民族,結果這一轉變,誕生出了一個強大的民族。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爲食。士力能彎弓,盡爲甲騎。”

就是說,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小孩就能騎羊,精通各種弓箭。當他們長大了以後,就成了精於騎射、驍勇善戰的彪悍騎兵。

在冷兵器時期,騎兵與步兵相比,擁有無敵的先天優勢。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匈奴人就成了北方國家的一個大患,燕、趙、齊、秦等國家都曾被頻繁地騷擾,只是規模不大。

在戰國晚期,匈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會組織由原來的部落轉爲了聯盟,聯盟的首領叫作“單于”。

對於中原各國來說,沒有比這個“聯盟”更讓人鬧心的了。以前匈奴是分散的部落,來中原搶劫不過幾十、幾百人。現在人家有了聯盟,“光顧”一次就直接用“萬”計算,這叫中原咋辦?

爲了對抗這些強悍的匈奴人,燕、趙、齊、秦等北方國家就紛紛修築城牆,用作防止匈奴入侵的一種軍事手段,同時派數以萬計的大軍在邊境警戒。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燕國、趙國只能顧及自己的存活,就無暇顧及匈奴入侵了。而秦國忙着兼併六國,也沒有工夫管理匈奴。就在這段時間裏,匈奴抓住了壯大自己的機會。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十年裏,匈奴人趁中原邊境防禦空虛頻繁南下,不僅掠奪牲畜人口,還一舉攻下了河套地區,並在那裏建立了軍事基地。

由此可見,早在秦國的時候,這些匈奴人,就成了秦始皇的心腹大患。

等到漢朝建立後,爲了對抗日益強悍的匈奴,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封開國元勳韓王信爲韓王,命他定都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抵禦匈奴。

這裏說一句,這個韓王信,原名“韓信”。後來,爲了與淮陰侯韓信相區別,史書統一稱其爲“韓王信”。

書歸正傳,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開始頻頻南下,他們屢次攻擊馬邑的韓王信。韓王信自知沒有能力抵禦匈奴,就對匈奴俯首稱臣,割地求和。

同年,劉邦知道韓王信自作主張後,憤怒無比,派人譴責韓王信。結果,韓王信害怕劉邦怪罪自己,就乾脆投降了匈奴。後來,在韓王信的幫助下,冒頓單于進入雁門關,率軍攻陷了太原,兵鋒更是直指晉陽城。

這一下子,匈奴這個外來的少數民族成了一顆嚴重威脅大漢王朝統治的毒瘤,劉邦不得不除了。而他對匈奴的戰爭,也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御駕親征,親率三十二萬漢軍精銳之師,出兵漠北,征討匈奴。

這場戰役開始後,劉邦都不敢相信,戰爭居然會無比地“順利”。

當時,霍人(今山西繁峙)一戰,漢軍大敗代軍,獲得一萬敵人首級。銅鞮(今山西沁縣)一戰,劉邦大敗韓王信,導致其狼狽地投奔了匈奴。廣武、晉陽一戰,夏侯嬰大破匈奴左、右賢王,更是追殺了數百里。太原一戰,周勃、灌嬰擊敗匈奴、趙國聯軍,一舉收復太原城。

就這樣,幾場戰鬥下來,漢軍捷報不斷,匈奴節節敗退。劉邦此時此刻的心情,就一個字——爽!

同年冬天,漢軍在追擊匈奴期間,突遇暴雪,滴水成冰,由於缺乏相應的準備,有百分之二十的士兵遭受了嚴寒的侵襲,他們甚至凍掉了手指頭。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只能放棄行動緩慢的大部隊,率領精銳部隊繼續追擊。結果,當劉邦追擊到今天的山西大同,登上了附近的“白登山”後,卻看見了一幅別樣的畫面,一幅震撼人心、久久不能釋懷的畫面。

就在此時,之前一直逃跑的冒頓單于,突然率領四十萬大軍從天而降,殺奔而來。

原來,這一切都是冒頓單于設的一個局,他一直在故意示弱,假裝敗走,就是爲了引誘劉邦至此,好一舉而殺之。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劉邦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他只能暫守白登山,憑藉天險防守,等待後面的援軍支援。

就在白登山防守期間,劉邦看見了一幅讓他一生都無法忘記的“畫面”。

放眼望去,千里平原之上,匈奴鐵騎陣形分明,嚴陣以待;萬里沃土之中,百萬將士威風凜凜,勢如破竹,銳不可當……

除此之外,在冒頓單于的安排下,四面圍城的匈奴戰馬,顏色還各不相同。負責攻擊西面的,全是白色的戰馬;負責攻擊東面的,全是青色的戰馬;負責攻擊北面的,全是黑色的戰馬;負責攻擊南面的,全是紅色的戰馬。

場面極其壯觀,更是拉風到了極點……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第2張

當然了,對於敵人這種囂張氣勢,劉邦只能無可奈何地去看,而且還連續欣賞了七天。因爲,他被困在山裏長達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

在這七天七夜裏,漢軍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繫,他們彈盡糧絕,人困馬乏,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

後來,劉邦接受了陳平的計謀,派使者贈予厚禮,遊說單于閼氏,再通過單于閼氏去遊說冒頓單于。這才讓匈奴暫時撤兵,劉邦這才狼狽地逃了回來。

閼氏,音“胭脂”,原爲女性化妝用的胭脂古稱,後意義擴展爲漢朝的公主、匈奴皇后等。這裏的單于閼氏,就是單于的大老婆。

要知道,在這段歷史中,陳平到底用了一個什麼計謀,單于閼氏是如何被說服了,因爲這屬於國家一級機密,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即使最權威的《史記》《漢書》等正史著作,也沒有具體寫。

這段歷史,儼然成爲一個千古之謎。

只是,歷史的車輪前進到了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在南朝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中,我們忽然知道了這條妙計的具體內容。

原來,陳平使用的這條妙計,就是利用了單于閼氏這個女人的忌妒心理。

在面見單于閼氏後,漢朝使者先奉上了無數厚禮,然後又拿出了兩張絕色美人圖,並告訴單于閼氏:

我們的主君已經服軟了,爲了表示我們的誠意,我們要進獻畫中的這兩名女子,讓她們給冒頓單于當妃子。

一聽這話,單于閼氏心裏立刻“咯噔”一下,想:“這兩個美女這麼漂亮,國色天香、風華絕代、傾國傾城,這要讓單于那個色鬼看見了,到時候自己就失寵了。不如趁美女沒到,先把劉邦這個瘟神轟走。到時候劉邦一走,他也不會向單于進獻美女了。

於是,都不用大漢使者去教,單于閼氏立刻吹起了“枕邊風”,她勸說單于馬上放了劉邦,並且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漢朝的土地都是耕地,咱們是一個遊牧民族,要那些土地也沒用。

第二,漢朝的氣候也不好,咱們水土不服,到那裏必然生病,還是不去爲妙。

第三,你現在把漢王滅了,不是加深兩個民族的矛盾嗎?新一代漢王登基後,他不會來報仇嗎?不如撈一些好處,把這個劉邦放了吧。

一聽這話,冒頓單于也覺得有理。本來,他率軍來到這裏,不是爲了土地,也不是爲了俘虜劉邦,只是想要點兒奴隸和金銀。反觀漢朝,劉邦率軍來到這裏,也不是爲了跟自己開戰,而是爲了平息韓王信的叛亂。

因此,匈奴和大漢之間,沒有那種食物鏈的殊死關係,不存在誰吃誰的殊死較量,他們之間是一種掠奪和防禦的關係。所以,只要劉邦肯給錢,都好商量。

最終,冒頓單于接受了夫人的意見,他下令三軍放開一個缺口,放劉邦等人過去。看見匈奴大軍放開包圍圈後,劉邦怕對方使詐,他命令全軍刀出鞘、箭上弓,保持最嚴密的防守陣形,就這樣慢慢地退了出去,隨後與外圍的漢軍主力匯合了。

劉邦撤走後,冒頓單于帶着金銀珠寶,滿載而歸了。冒頓單于撤兵後,劉邦也班師回朝,只留下大將樊噲鎮守代地。

要是沒有陳平的這出“美人計”,劉邦的這條命,就算是擱在山裏了。

那麼,歷史的真相是這樣嗎?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第3張

一個區區的美人計,兩個莫須有的美女,就能讓單于閼氏吃醋,這麼玩命地吹枕頭風嗎?這個冒頓單于是何許人也,他就這樣“懼內”,這樣聽從老婆的話嗎?

當然不可能了。

因爲,當您知道了冒頓單于的爲人,知道了他心狠手辣、殘暴不仁的性格特點後,您就會產生無數個問號。

冒頓單于(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74年),冒頓是人名,音“mò dú”;單于,是匈奴部落聯盟的首領稱號,音“chán yú”。

冒頓單于是上任首領頭曼單于的大兒子。頭曼單于寵愛一個側閼氏(匈奴的皇后可以有好幾個),進而寵愛閼氏生的小兒子,所以不喜歡大兒子了。於是,頭曼單于產生了一種廢長立幼,更換太子的念頭(跟劉邦一樣)。

雖然匈奴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沒有漢族政權的條條框框,但是,頭曼單于想更換這個繼承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結果,很多年過去了,頭曼單于雖然想換太子,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藉口,甚至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最後,頭曼單于想出來一個非常歹毒的辦法,他先把冒頓太子送到了月氏國,讓他去那裏當人質。緊接着,又親率大軍攻打月氏國,徹底與這個國家宣戰。

按照頭曼單于編寫的劇本——得知自己出兵後,月氏國肯定會惱羞成怒。他們一憤怒,作爲人質的冒頓太子就死定了。冒頓一死,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更換太子了。

殊不知,雖然頭曼單于是一個優秀的“編劇”,但這部戲的“主演”冒頓卻跟他對着幹。結果,完全出乎頭曼單于的預料,冒頓竟然偷了一匹寶馬,奇蹟般地從月氏國逃了回來。

後來,通過這件事情,頭曼單于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他認爲冒頓有勇有謀,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因此他冰釋前嫌,不僅沒有怪罪冒頓,反而還給了他一萬兵馬,讓其隨便調遣。

這也是頭曼單于這輩子最錯誤的一個決定。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破鏡重圓、分釵合鈿”之說,但那傷透了心的裂痕,即使修補得再好,也註定無法還原。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第4張

有了一萬騎兵後,冒頓太子終於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情了——謀反。

在謀朝篡位的準備期間,冒頓太子製造了一種射出後會發出很大的響聲、號稱“鳴鏑”的響箭。他告訴自己的士兵——凡是響箭所射的目標,你們誰不射,老子就殺了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下達了死命令後,冒頓太子第一次射響箭的時候,有人沒有反應過來,沒有第一時間跟着射箭,冒頓就把這些人斬首了。

第二次,冒頓突然用響箭射自己的戰馬,結果很多部下猶豫不決,沒有第一時間跟着射箭,冒頓也把這些人斬首了。

第三次,冒頓突然用響箭射自己的愛妾,結果很多部下依舊猶豫不決,他們還是沒敢第一時間跟着射箭,結果這些人也被冒頓“處理”了。

第四次,冒頓突然用響箭射自己父王的寶馬。這一下子,他手下的這幫人沒有絲毫的猶豫,大家全都第一時間跟着射箭,直接把這匹戰馬射死了。

至此,冒頓太子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訓練”成功了。那麼下一步,就該去真正地狩獵了。

不久之後,頭曼單于外出打獵,冒頓太子也陪同前往。結果,在打獵期間,冒頓太子突然把響箭射向了父親,他手下的騎兵也馬上第一時間跟進。就這樣,可憐那頭曼單于,都沒有明白怎麼回事,就被這“萬箭齊發”活活射死了。

射死了頭曼單于後,冒頓立刻率軍殺入皇宮。他勒死了那個蠱惑父親的繼母,砍死了那個與自己爭奪王位的弟弟,還殺死了所有不順從自己的大臣。最後,冒頓太子自封爲匈奴單于,登基稱帝!

以上,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冒頓單于”的由來。

冒頓單于即位後,他的鄰國東胡非常強大,這個國家想乘其立足不穩,找一個藉口討伐匈奴。於是,東胡派遣了一個使者來到匈奴,索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

聽完這個要求後,匈奴大臣們憤憤不平,他們紛紛表示道:“這匹千里馬可是咱們匈奴的國寶,怎麼能夠隨便給人!”

可是,對於這個問題,冒頓單于卻說:“既然要和鄰國友好往來,怎麼能吝嗇區區一匹馬呢?”於是,冒頓單于不顧羣臣反對,把這匹寶馬送給了東胡。

這麼輕鬆就得到了一匹寶馬,東胡國王樂瘋了。他再接再厲,又派遣了一個使者來匈奴,這回索要冒頓單于的閼氏。

咱們都知道,東胡國索要的這個閼氏,就是冒頓單于的皇后,這還得了!於是,匈奴大臣羣情激奮,大家紛紛表示:“東胡國欺人太甚,竟敢索要國母,咱們跟它拼了!”

可是,還是這個問題,冒頓單于卻說:“既然要和鄰國友好往來,怎麼能吝嗇一個女子呢?”於是,冒頓單于再一次不顧羣臣反對,他把自己的皇后送給了東胡。

這一下子,東胡國王這個趾高氣揚呀,他高興得都快上天了。於是,他再接再厲,又派遣了一個使者來匈奴,索要一塊土地。

這塊土地,位於匈奴與東胡的分界線一帶,本身面積很大,地處邊境,是一塊無人區。

這一次,對於東胡王索要土地這件事,大臣們揣摩出了君主的意思,因此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一塊無人居住的土地,留着也沒用,送給東胡也可以。”

一聽這話,冒頓單于立刻破口大罵道:“土地,乃國家之根本,怎麼能夠隨便送人!”

隨後,冒頓單于處死了主張送土地的大臣,然後通告三軍:“馬上出兵,討伐東胡,誰敢落在後面,一律殺無赦!”就這樣,冒頓單于指揮着十萬大軍,就這樣奔着東胡而去。

要知道,此時此刻的東胡王,因爲索要千里馬、匈奴閼氏都非常順利,他從骨子裏就看不起冒頓單于。結果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軟弱無能的主,居然還有這麼一手!

面對冒頓單于的突然襲擊,東胡疏於防範,被打了一個落花流水,一敗塗地。此戰過後,東胡國王被殺,東胡所有的人口、土地、牲畜,全都變成了冒頓單于的個人財富。

至此,顯赫一時的東胡國,就這樣不甘心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收拾了東胡國後,冒頓單于再接再厲,他大舉向西進兵,打敗了老對手月氏。隨後,又向南用兵,一舉消滅了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餘國。最後,冒頓單于吞併了樓煩、白羊兩個匈奴部落,完成了對匈奴空前的統一。

至此,擺在劉邦面前的匈奴,是一個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強大帝國,一個號稱“諸引弓之民,併爲一家;擁控弦之士,多達數十萬”的北方強大民族政權!

再說一遍,這個強大民族政權的締造者,正是這位一代天驕、匈奴民族最偉大的王——冒頓單于。

因此,所謂“聽信女人讒言,放了劉邦一馬”的說法,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第5張

如今,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傾向一種觀點,劉邦之所以能夠白登突圍,其根本原因,就是劉邦答應了某些“不可告人”的條件,甚至簽署了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才被冒頓單于放了回來。

這樣的解釋,合情合理。

當然了,上述這些說法,也僅僅是一種猜測,因爲這沒有任何的史料依據。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未來了,希望有記錄此事的文物出土,來解決這個千古之謎。

和親匈奴

白登脫困後,劉邦完全被打怕了,他不得不重新審視匈奴,重新反省這個民族對大漢王朝的巨大威脅了。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隱患呢?

第一個辦法,跟秦始皇一樣,派大將出兵討伐匈奴,一次性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對於劉邦而言,這個辦法非常好,效率也最高。但問題是,如今大漢百廢待興,國力甚微,好不容易攢了一點兒家底,還讓自己在白登給敗乾淨了。如今國民連基本生活都夠嗆,這還怎麼跟匈奴開戰呢?

因此,還得想別的辦法。

第二個辦法,死守萬里長城,全力抵禦匈奴入侵。

雖然這個當“忍者”,外加“神龜”的戰術,會挫傷大漢國威,還容易滋長匈奴囂張的氣焰,但對於劉邦而言,這卻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畢竟,這個辦法成本小,損失也不高,最多讓邊境幾個城市不得安寧,整個大漢王朝卻可以得到寶貴的喘息之機。

但是,這個辦法“治標不治本”,它沒法徹底解決匈奴這個心腹大患。而且,派一個“能征善戰、百戰百捷”的將軍鎮守長城,匈奴來一回揍一回,那也沒有用呀,打一百次勝仗也沒有用呀。

“將軍百戰死”,將軍總有“失手”的一天,還得用別的辦法。

第三個辦法,再給匈奴單于的閼氏送美人圖,讓她繼續吹枕頭風。

這個辦法,還是拉倒吧……

最後,在萬般無奈、無計可施下,劉邦就向一個謀士求教,希望得到一個解決的妙計。

一到這個時候,很多“史書”就寫道,對於這個問題,張良怎麼回答的,陳平怎麼授計的。實際上,劉邦求教的這個謀士,根本就不是這些猛人。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出名,甚至就是一個小角色。

這個被劉邦求教的謀士,他的名字叫——婁敬。

原來,在之前的“漢匈大戰”中,狡猾的冒頓把精銳士兵、寶馬良駒都藏了起來。他故意示弱,只讓漢軍看見瘦弱的士兵、骨瘦如柴的牲畜。結果,漢軍將領全部中計,劉邦更是認爲匈奴可以打,想要一次性解決這個強敵。

當時在這滿朝文武都嚷嚷着開戰之際,唯有婁敬一個人冷靜地分析道:“兩軍交戰,理應炫耀自己最強悍的一面,冒頓怎麼能夠這樣示弱,長我軍士氣呢?所以,這裏面一定有詐,還望陛下不要輕易追擊,以免中計。”

聽到這個建議後,劉邦破口大罵道:“該死的狗奴才!你屁本事沒有,靠着伶牙俐齒才當上官,居然在我這裏胡說八道,擾我軍心。等我收拾了匈奴,回來再收拾你!”

說完,劉邦下令把婁敬關押了起來,等他班師回朝後,再作打算。

結果,劉邦被圍困了七天七夜,差點兒命喪黃泉後,他這纔想起婁敬的逆耳忠言、骨鯁之言。劉邦立刻釋放了婁敬,還封他爲關內侯,特別是匈奴方面的問題,婁敬儼然成了劉邦的第一軍師。

那麼,婁敬提出了什麼“錦囊妙計”呢?

首先,婁敬告訴劉邦,對付匈奴,不能動武。

兩個原因:第一,士兵疲勞,國力甚微,我們沒法打;第二,匈奴勢大,國力強盛,我們打不贏。

婁敬告訴劉邦,對付匈奴,不能講仁義。

婁敬分析道:“冒頓單于殺父奪位,迎娶父親的妻子爲妾。他崇尚武力,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種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是無法用仁義道德去說服的。同樣的道理,這麼一個混亂不堪的民族,也無法同化他們,讓他們成爲大漢子民。”

因此,對付匈奴,不能用文,也不能動武,還得使用別的辦法。

婁敬告訴劉邦:“目前只有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可以用來對付匈奴,但是,我就怕皇帝您不同意。”

一聽這話,劉邦馬上回答道:“只要能夠阻止匈奴入侵,甭管什麼主意,咱們都可以一試。”

劉邦表態後,婁敬心裏纔有了底,這才慢慢地說道:

“如果陛下把嫡公主嫁到匈奴,再送去無數的厚禮,冒頓一定會高興不已,也會讓公主當閼氏。假以時日,等公主生下兒子,孩子肯定是未來的單于。到了那個時候,冒頓活着的時候,匈奴單于是大漢的女婿;冒頓死後,匈奴單于是大漢的親戚,哪裏有打自家人的道理。這樣的話,我們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匈奴俯首稱臣,解決這個難題了。

漢朝和親政策爲何只嫁不娶 其實裏面是有內幕的 第6張

“除此之外,這個和親匈奴的辦法,一定要用皇帝的嫡長女。要不然的話,冒頓就不會尊重和寵愛這個女子了,到時候這個和親的辦法,就會前功盡棄,沒有任何意義了。”

聽完這個建議,劉邦二話不說,立刻一拍大腿,當即表示:“沒問題,就讓嫡公主去!”

可呂后聽到這個“該死”的主意,她立刻就急了。她第一時間衝到劉邦面前,沒日沒夜地號哭不止,聲淚俱下地控訴道:“你怎麼這麼狠心呀!我就這麼一個女兒,她怎麼能去匈奴那種鬼地方呀!”

最後,劉邦敵不過呂后這樣日日哭,天天鬧,他向這位“閼氏”妥協了。於是,劉邦找了一個宗室之女,對外宣稱是“長公主”,就讓她嫁給冒頓單于,去給嫡公主當“替罪羊”了。

同時,劉邦命婁敬出使匈奴,簽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女人換和平的“和親條約”。

在歷史上,對於劉邦的這個“和親條約”,史學界一直爭議不斷,併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贊同者認爲:和親政策是劉邦的一大創舉,這不僅開創了一個人類外交的“新篇章”,還讓這個新生的政權獲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且避免了軟弱漢朝與強大匈奴正面交戰的機會,併爲漢朝未來那場大規模的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與實力。

反對者認爲:自古以來,“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爲婚姻也!”所謂的和親政策,就是一種變相的“性賄賂”而已。除了自辱國格外,這個政策一無是處。而且鐵的事實證明,匈奴得到了這個公主後,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違約,天天干打自家人的事情。誰讓你這個家人呢,不打你,打誰!

劉邦創建的這條“和親政策”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各位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不管怎樣,從劉邦這次送公主開始,這條“和親政策”,就變成了漢朝的一個“基本國策”了。

劉邦後面的四位統治者中,其中三位“男性”繼任者,即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他們都對這條國策堅定不移、始終如一,直到“千古一帝”漢武帝纔將這一“基本國策”徹底打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