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皇帝爲什麼只嫁不娶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皇帝爲什麼只嫁不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朝皇帝和匈奴,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漢朝時期,中原王朝和匈奴王朝和親的時候,漢朝爲什麼只嫁不娶,皇帝爲什麼不娶匈奴公主?這究竟是爲了什麼?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皇帝爲什麼只嫁不娶

華夏族的文化優越感

中原文化的主體是漢人,但這其實是一個文化概念。客觀的歷史中不僅漢人是融合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而來的,漢人的起源華夏族也一樣融合了不少胡人,這事還得從周朝說起。

周朝建立之後,相比之前的商朝與夏朝,一下子就換了一種風格,文化凝聚力驟然提升。我認爲奧妙就在於周天子制定的分封制,將王室與底下的臣子分封到中原周邊各處,讓他們自己去開拓疆土,向外擴張。

於是這種以周天子爲中心,各諸侯國不斷征服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然後便有了齊、魯、吳、越、楚、秦、晉、燕等春秋強國。征服外族,佔領他們的地盤與人口,也即意味着將他們的百姓轉換爲自己的百姓,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個原先被鄙視的“胡人”,均融合了進來,變成了華夏族的一部分。

到了戰國,各諸侯國向外的軍事擴張接近戰略極限了,軍事重心逐漸轉向中原內部,滅國戰逐漸多了起來。這一階段融合進華夏族的胡人,相對春秋時期略少了一些。但“內戰”變激烈,反而激發了各諸侯國一統之心,華夏族身份認同隨之加強,對周邊還未征服的胡人的文化優越感反而加強了。

秦始皇完成六國的一統,無疑又將華夏族的身份認同加強了一遍。這點從秦末到漢初的形勢可以看出來,原本六國是逐一復國了,看似好像有往戰國諸侯國分裂的演變趨勢;但世人的觀念其實已經從周朝的周天子爲中心的分封制諸侯國模式轉變成秦朝的皇帝爲中心的郡縣制模式,諸侯國復國只不過是六國餘孽的一廂情願,終究是要失敗的。

當時的歷史格局是華夏族的一統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百姓認的還是以皇帝爲中心的郡縣制模式的中原一統政權。而正是這種強烈的觀念,使得劉邦建立的漢朝百姓從華夏族的身份認同華麗轉變爲漢人的身份認同,開始以漢人的文化優越感,去看待周邊的胡人。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皇帝爲什麼只嫁不娶 第2張

漢人的文化優越感

得益於從華夏族一脈相承,漢人的文化優越感也一併繼承下來,其中包括倫理。這個倫理很有意思,儒家研究得比較多,但儒家所提倡的倫理,其實還從周禮發展而來的。所以這個是從周朝建議,就開始有的東西。

華夏族的倫理觀,主要以父系爲主,認爲倫理關係是相對固定不能改變的,且非常鄙視亂倫的行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嫂等輩分是絕對不能改變的,不可結合。但母系稍微有些例外,表哥、表妹、舅舅、外甥之類基本都不在限制範圍內。(宋明理學興起之後,多了一些限制)

而匈奴人的倫理觀在漢人眼裏就比較另類了,他們實行的是兄終及弟的繼承模式,弟弟可以繼承兄長的妻子,跟她們生孩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是父子繼承,兒子也可以繼承生母之外的繼母,跟她們生孩子。如果兄長的妻子跟兄長生了子女,然後再跟弟弟結合也生了子女,這兩撥子女互相之間是親兄弟姐妹還是堂兄弟姐妹說不清楚;如果繼母跟他父親生了子女,再跟繼子再生子女,這兩撥子女互相之間的輩分是平輩還是早晚輩也說不清楚。

所以不管怎麼樣,漢人因爲文化優越感,都很鄙視匈奴人的這套倫理觀。皇帝作爲統治者,也是很要面子的,如果娶了匈奴人的公主,可能是兄終及弟或者父子繼承之下生出來的公主,是亂倫的後代,怎麼可能接受呢?

而且當時匈奴人還不是封建社會,有點接近奴隸社會,女人地位十分低下。但漢朝的女人最多是附庸的人,而匈奴人的女兒是隨便交易的財產,二者是不自由的人跟附屬物品的差別,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漢人普通都不願意娶匈奴女人,更何況是皇帝。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皇帝爲什麼只嫁不娶 第3張

匈奴人的文化崇拜

對於漢朝來說,和親是屈辱的,所以初期嫁過去的公主開始是宗室之女,也不是皇帝的親女兒,頂多算半個公主;後來更是不得了,隨便找個宮女,封個公主名號就應付過去了。不過在兩個時期裏,漢朝統治者還是樂於和親的,畢竟可以麻痹匈奴人給漢朝換來戰略安全。

而且匈奴人也沒任何意見,即便不是真的公主也樂於接受,因爲他們骨子裏對漢人有文化崇拜。太史公曾說匈奴人是夏朝王室後裔,看似荒唐,但很有可能是真的。匈奴人可能真的認爲他們的根在中原,不然歷代匈奴單于的後代冒姓劉做什麼?極有可能是認祖歸宗的意思。

不過這個統戰作用還是效果十分明顯,後來又一支匈奴人徹底漢化了,甚至有個匈奴冒頓單于的後代劉淵,自稱是漢人來着。

匈奴人對漢人文化的崇拜,還表現在對待漢人俘虜的方式上。他們很多時候非常優待漢人俘虜,不僅不虐待他們,反而給他們牛羊、女人,比自己的一般的子民還要好上不少。

當然了匈奴人這麼做,歸根到底還是眼饞漢人的先進生產力,善待漢人俘虜主要還是想吸收漢人的先進生產力而已。他們跟後世的胡人差別還是挺大的,來漢朝邊境搶掠,更多地是掠奪人口與財物。

所以匈奴人對漢人文化的文化崇拜得不行,能娶到漢人的公主,不管真假都高興得不得了,簡直太划算了,自然也就不會得寸進尺去要求漢人皇帝跟自己公主結合聯姻什麼的。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皇帝爲什麼只嫁不娶 第4張

漢朝與匈奴的軍事對比

漢初有白登之圍的屈辱,漢高祖劉邦也隨即意識到匈奴人的軍事之強大,與繼任的幾位統治者都將重心放到了恢復生產與國力方面。不過這裏需要說明但是匈奴人軍事雖強,但對漢朝還沒達到滅國的碾壓地步。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剛完成蒙古高原的一統,國力還是不夠的。他們的騎兵對漢朝步兵優勢是非常大, 但這主要是在開闊的草原;到了農耕之地、山區這些騎兵的優勢大大降低,會影響他們的發揮。

匈奴人在漢初主要的侵犯模式還是邊境劫掠人口與財物,然後返回,很少想到攻入京師,實行滅國戰略。況且進入中原腹地之後,他們的後勤很難保障,面對打戰喜歡截糧道的漢人大軍,他們就佔下風了。

軍事理論上,匈奴人只會騎兵突突突、騷擾戰術,其他的高明手段很少;而漢人軍事理論要高明得多,手段也十分多,尤其擅長奇兵,一旦匈奴騎兵的機動性被限制,往往也敵不過漢軍。

而漢軍在漢初沒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且不熟悉蒙古高原,很難找到對方的主力,根本也不適應草原作戰。於是形勢就變成了,我打不過你,你也滅不了我的局面。換言之,對於漢朝統治者來說,也是有底氣不接受匈奴公主的,因爲還沒到宋代那種屈辱的地步。

至於匈奴被打殘之後,不再是威脅,和親也從之前的屈辱變成了下嫁,意義也變了,漢朝皇帝更加不可能娶匈奴公主了。

綜上所述,漢朝從周朝、秦朝繼承了文化優越感,倫理上根本無法接受匈奴人的那一套,而匈奴人又對漢人文化崇拜很深,故而出現漢朝公主和親去匈奴,而不見匈奴公主和親嫁給漢朝皇帝;另外從軍事角度來說,漢朝與匈奴在漢初實際是誰也滅不了誰的態勢,漢朝皇帝也有底氣拒絕匈奴公主,而等匈奴被打殘之後,和親也只是維持和平的錦上添花之舉,皇帝也沒必要犧牲幸福去娶匈奴公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